西咸地理:沣水渭洲话秦村

秦岭:昆仑之余脉,横贯东西谓之:龙脊。北麓千沟万壑,景色怡人,有峪口名曰:沣峪。上游有胜景,野鸡成群,得名“鸡窝子”,此地有甘泉流出,汇集成流得名:沣溪。潺潺南流,出峪口汇四方之水,过宗周丰镐二京,浩浩荡荡,绵延80余公里,浪奔秦都咸阳而入渭河,形成一片独特的“沣渭三角洲”地带。

西咸地理:沣水渭洲话秦村

【沣渭三角洲】

沣渭三角洲,地处西咸交界,有沣东古镇,隶属咸阳市秦都区,历史久远。先秦时期,孝公将国都从栎阳迁到咸阳渭河边。以渭河代表琼宇银河,以两岸宫殿对应梵天星辰。所居“咸阳宫”对应的正式玉帝居住的"紫微宫",秦都一名也由此而来。对此《类编长安志》卷二京城:记载为秦咸阳宫“引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此地有驰名古村名曰:秦村。坐落渭河以南,分南北二村,古名南秦村、北秦村;今名:火烧寨、南关村。

西咸地理:沣水渭洲话秦村

【咸阳】

秦村依沣环渭,可谓膏脂之地,沣河流域龙山文化的发掘,足见此地古有人居。夏之有扈国,商之崇国,此地为邦国之邻;文王作丰,武王定镐,开本地京畿重地之先河;霸秦强汉之时,实行乡亭里制度,本地隶属“平原乡交道亭”,为皇家上林苑所属,据传汉将周亚夫屯兵之“细柳大营”正是此地,在火烧寨和南关村之间有厚达60厘米的秦汉遗存遗址,看来此说并非空穴来风;大唐盛世,水运发达,此地居沣渭要冲,为商贸要道。时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咸阳县虽有20乡,途径战火,已多不可考;自宋起,帝都长安没落,本村隶属“河南乡资川里”;朱元璋再造乾坤,建大明而于西安设秦藩,为“诸藩之长”,此地土地肥沃遂成明秦藩王王庄,人称“王粮地”。明代咸阳县下设10里,本村隶属“河南里”;清代沿袭明制,本村隶属“南乡在郭里”;民国初期推行保甲制,本村隶属沣桥乡第一保(火烧寨)、 第三保(南关村);民国中期实行区乡制,本村隶属第二区新店乡;解放后本村隶属钓台区第一乡管辖,1956年隶属沣东乡管辖,时至今日,一直为沣东辖属。(丰镐遗子-张新武)

西咸地理:沣水渭洲话秦村

【火烧寨】

“南秦村”今名“火烧寨”。有东西有四条半街道,由火烧寨和汪家庄2个自然村组成,分7个村民小组,人口1700余人,以李姓为大户,另有张王周殷等姓。本村早名秦村,元明以前已不考考,元末明初,时期此地为军寨,村民环寨而居。元朝泰定、至正年间,渭水、沣水接连泛滥。蝗虫蔽天,禾稼无收。元将张良弼、李思齐相互征伐,红巾军入陕,烽烟四起,本村毁于战火,残存村民随于原村以南重建新村,得名“火烧寨”。汪家庄建村较晚,为清末年间汪姓“荣华富贵”四兄弟迁移此地居住而得名。清乾隆《咸阳县志》卷一村户记载:“南乡中卫计一村,火烧寨,计四十二户”。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土匪横行,陕西匪患尤为严重,呼啸山林,聚众数万的有“十八路诸侯”之多,数十人的零星股匪多如牛毛。民国十八年,关中大旱,井泉枯竭,河道断流,渭河可行车马;十九年蝗灾又起,秋禾被吃绝;二十年秋雨连绵,沣河三处块堤;紧接着一场大瘟疫“虎烈拉”席卷而来,百姓苦不堪言,渭河两岸匪患突然加重。因本村此地地势略高,旱涝保收,受灾较少,成为土匪眼中“肥肉”。村中富户为防匪患,在村子修建三座炮楼。一座为当时省议员李富森先生修建,一座为举人周世富先生修建,另一座为乡贤李庭耀先生修建。夕阳西下,远望火烧寨,门楼巍峨,三个炮楼屹立晴空,因而火烧寨又称“三楼村”。到解放前夕,堡楼久失修已成残垣断壁,今已荡然无存。

火烧寨村原有古庙四座,最大的为村东观音庙,又称菩萨庙。有门楼、正殿和偏殿。解放后庙宇被拆,拆卸木料在庙侧盖成戏楼。另有高台子庙,坐落村北高坡之上,为祭天拜地之所。村之西北有十字庙,居方圆六村交通什子要道,为拜祭路神之所,民国时期曾为联防队住所。另有送子观音庙,只有一间。惜四座古庙今已不存。(丰镐遗子-张新武)

西咸地理:沣水渭洲话秦村

【秦村】

“北秦村”今名“南关村”。4个村民小组,人口1300余人,以李姓为大户,另有张王周陈等姓。因位于古秦村以北,为区别于秦村,得名北秦村。明朝初年本村张姓由大槐树迁移至此,明朝末年,关姓族人从陇西迁移于此,联系六村八社共建“老爷庙”,而北秦村改名南关村也是由这所老爷庙而来。老爷庙建城后,村民环庙而居,关姓族人多居于庙西、庙南,庙西得名西关家(今隶属北营村),庙南的关姓村落得名“南关家”,今称“南关村”。清乾隆《咸阳县志》卷一村户记载:“南乡在郭里,记二十村,南关家二十一户。”

老爷庙在本地名气颇大,为“六村八社”集资共建,因年代久远,供奉哪位“老爷”已不可考究。但传说有三:一说为关帝圣君,二说为天齐王黄飞虎,三说为文财神比干。老爷庙修建之初占地十六亩,坐南朝北,规模宏大,庙前有高大皂角树一颗,今郁郁葱葱树龄300余年。树下有碑,龙帽龟座,分前殿、偏殿、大殿和后殿。殿前有旗,旗杆铸铁。自建庙之日起,香火一直旺盛,到了清代又于大殿前修建戏楼,占地约百六平方。

清末光绪三十三年,老爷庙改建成学校,供方圆幼子求学所用。民国十七年我党领导的长安中心县委在老爷庙成立反白家暴动委员会,组织了轰轰烈烈的“咸长暴动”。老爷庙会原为“二月二”龙抬头当日,解放前改为二月二十八日至今,适逢庙会,六村八社、四邻八乡,人山人海,秦腔吼起,人声鼎沸。

民国时期匪患严重,本村建有城堡,以黄土夯成,外有城壕,东西300余米,南北200余米。虽有堡寨护村,依然深受匪害。村中杨家,清末民国初年从武功县迁移本村,家境颇丰,虽良善乡人,风高之夜依旧毁于土匪一把大火。

南关村依沣环渭,水系发达,西邻为石家村,两村以漆渠河为界。漆渠河本村人称为“西河渠子”,据宋《长安志》载:“汉惠帝四年,筑长安城,漕运南山之漆而开此渠,故名漆渠”。但《汉书》对此则记载为:“秦王胡亥修阿房宫,通南山之漆而凿此渠”。 90年代河水断流,今已沦为平地。

本村东临为西安市六村堡郑家村,两村以太平河为界,本村人称为“东河渠子”。太平河是西安咸阳两市界河,源于今西安市长安区河池寨的古鹤池(唐定昆池),民国三十六年漆渠河与太平河接通,两水合流入皂河归渭水。实则今日之太平河源头已经干涸,主水源为高新区污水处理厂的净化水。(丰镐遗子-张新武)

西咸地理:沣水渭洲话秦村

【咸阳古渡】

古老的秦村,千年的沧桑也是历经磨难,既有天灾也有人祸。南北二 村地处沣渭三角洲,虽得利与水,但也屡遭水患。明代景泰年间为保东岸咸阳县城,就曾固土堤,嘉靖年间又改为石堤。清乾隆年间更是将石堤铁板串联,糯米汁浇灌,人称“铁坝堰’。但渭河以南堤堰多沙,维修较少,遇到洪水,汪洋一片。民国年间《重修咸阳县志》记载:“渭水激湍荡无日,无岸则无城,无城则无邑、无民、无市、无中外往来。”沣河为地面河,河床芦苇丛生,水流不畅,灾害更甚与渭河。适逢阴雨,常遭决口溃堤之祸。历史上屡见不鲜。特别是光绪十五年夏秋之交,苍龙河、沣河、漆渠河大雨成灾,一起决口,渭河南岸一片汪洋,好在南北二村,地势较高,虽然受灾,较邻村还是好了许多。

说完天灾还有人祸,本村地处交通要道,是京畿重地及屏卫京都长安的西北门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晚清时期,回军与清军在此来回拉锯,诸多村庄毁于战火。民国十年,冯玉祥领导的国民革命联军与军阀陈树藩在此大战。民国十五年,刘镇华土匪武装镇嵩军自豫掠地入陕,占领渭河南岸,包围省城西安。镇嵩军与陕西靖国军杨虎城、姚震乾、陈发荣所部在河南街、三里桥、黄家寨、麻窝村、七里铺等村,反复大战,四方乡邻苦不堪言。据村民所言,适逢军队过境,子弹嗖嗖作响,家家大门紧闭,提心吊胆。

古老的秦村,千年的绵延,沣水渭波之地,也是人杰地灵之乡。近代国家危亡,本村仁人志士投身救国大业,火烧寨方廷堂、李孝文,殷启明等先后投身革命。南关村张振忠、张保奎兄弟等老红军冲锋陷阵于民族解放的一线,为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49年5月,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大兵压境解放咸阳,国民党陕西省保二旅炸断渭河铁路桥逃窜渭河南岸布防,解放军强渡渭河,守军溃逃,大战青宁马匪,咸阳全境解放。

西咸地理:沣水渭洲话秦村

【世纪大道】

开天辟地第一次,人民当家做了主,古老的秦村焕发了新的生命力。改革开放后,本村有传统粮棉区该种蔬菜,人民生活日渐富裕。两村子走上发展的快车道,2000年后,西咸一体化战略构想提出,村庄地处西安、咸阳结合部,南望咸阳,东翘西安,毗邻312国道、西兰路,陇海线,交通极为发达,占尽地缘优势,先后隶属沣渭新区、西咸新区托管,经济发展突飞猛进。

2015年南关村进入拆迁,独留一座火烧寨还在传承者一切,诉说着古老秦村的春秋风霜,不远的将来,火烧寨也将化入历史的长河。沣渭涛涛,千年不倦,古老的“秦村”虽已作古,但秦人尚在,依旧在追思,从未放下自己奔搏的脚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