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時不離不棄,達則功成身退,郭德綱最應該感謝的好兄弟

熟悉郭德綱,經常聽德雲社相聲的聽眾應該會知道郭德綱在段子中講述自己剛到北京時的遭遇。

其間郭德綱最慣常提到的就是于謙的不容易,與郭德綱創立德雲社,風裡來雨裡去不計較個人得失。不過細心的聽眾也會記得老郭偶爾說到他也曾經站在桌子裡面給別人量活。

窮時不離不棄,達則功成身退,郭德綱最應該感謝的好兄弟

不過老郭幾乎沒提到過他到底給誰量活,以至於大多數聽眾一直以為說的是于謙,但其實這位郭德綱赴京後的第一任搭檔另有其人,這個人就是當今表演風格獨樹一幟的青年評書表演藝術家,王玥波。

王玥波1978年生於北京,外號“王三皮”。是評書表演藝術家馬增錕的弟子,又隨人稱“面趙”的趙小林、馬貴榮夫婦學習相聲,基本功紮實。

窮時不離不棄,達則功成身退,郭德綱最應該感謝的好兄弟

郭德綱剛剛來到北京發展時,王玥波與其一見如故,又加上兩人都是學評書出身,惺惺相惜,遂決定組成搭檔一同表演。

當時倆人活躍在北京城多個茶館和小劇場,在琉璃廠的京味茶館、大柵欄的廣德樓、西單商場的啟明小劇場等都曾表演過相聲。郭德綱在北京最顛沛流離的日子,可以說正是王玥波陪在他身邊同舟共濟度過的,身為北京當地人的王玥波也少不了接濟郭德綱的飲食起居。

窮時不離不棄,達則功成身退,郭德綱最應該感謝的好兄弟

但這樣一對珠聯璧合的搭檔,為什麼會在德雲社成立後,郭德綱漸漸開始在天橋劇場站住腳之際選擇分崩離析了呢?

郭德綱為了在北京混出個樣子,便聯合相聲名家郭啟儒先生的徒孫張文順、師弟李菁以及一眾弟子成立“北京相聲大會”,這便也就是德雲社的前身。

窮時不離不棄,達則功成身退,郭德綱最應該感謝的好兄弟

相聲藝術極其講究門第派別,郭德綱在2004年發跡前夕才拜的恩師侯耀文,以他當年的出身很難在京津兩地的相聲圈內有所作為。可稱為相聲中“名門正派”的傳人張文順算得上郭德綱的貴人,要知道張文順的師爺郭啟儒可是號稱“相聲八德”之一劉德智的親傳弟子,“相聲八德”是清末民國時期最富盛名的八位相聲名家,是所有相聲演員的祖宗尖。

有張文順坐鎮,郭德綱的事業逐漸穩定下來,這時的王玥波看到郭德綱身邊有越來越多的追隨者,可能已經萌生退出之意,只是偶爾為郭德綱量活,把更多精力放在了自幼酷愛的評書表演上。

窮時不離不棄,達則功成身退,郭德綱最應該感謝的好兄弟

王玥波的義母是女評書第一人,連麗如。連先生與王玥波的關係勝似親母子,更將平生所學傾囊相授。但不知為何,連先生對相聲演員有一些成見,還曾經在一次訪談中提到

不願意讓玥波和那些說相聲的來往,那些說相聲的根本就沒什麼好人。

看到志同道合的兄弟有了自己的事業,加之義母的心結所在,王玥波離開郭德綱可以說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而北京相聲大會改名德雲社那段日子,正是郭德綱遭受相聲同行們打壓的時期。連先生看著相聲圈內部傾軋如此不擇手段,這也是建議義子離開德雲社的原因之一。

窮時不離不棄,達則功成身退,郭德綱最應該感謝的好兄弟

王玥波之後經常與義母和師兄應寧在宣南書館演出,他演繹的長篇評書《雍正劍俠圖》(也稱《童林傳》)、《俠義英雄傳》、《大隋唐》等傳統書目在連先生親傳的基礎上有著自己的獨特風格,由於其早年的相聲表演經歷,王玥波的評書貫口流暢而幽默詼諧,不拘一格,可以算是新派評書的第一人。

窮時不離不棄,達則功成身退,郭德綱最應該感謝的好兄弟

雖然王玥波甘於平凡,不求大富大貴,離開了前途無量的德雲社,但每逢德雲社的重大紀念活動和郭德綱于謙邀請時,王玥波每每還會出席串場。王玥波與夫人大婚之際,郭德綱也到場祝賀並上臺發言,可見兩人雖然不在再並肩作戰,但關係仍如之前般親似兄弟。

窮時不離不棄,達則功成身退,郭德綱最應該感謝的好兄弟

近幾年,王玥波鮮少出現在德雲社的演出中,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從小在一起學藝玩耍的李菁、徐德亮相繼離開了德雲社,夾在中間的王玥波很難表明立場,只得兩邊兼顧。

在宣南書館說評書期間,王玥波也經常會較隱晦的提及郭德綱,也會用他砸掛調笑,如果兩人關係不好,按郭德綱的脾氣早就反唇相譏了。王以暗示表達自己仍然沒有忘記故交,郭雖嘴上不說,心裡還是給王玥波留了位置。

窮時不離不棄,達則功成身退,郭德綱最應該感謝的好兄弟

交友應如王玥波,朋友窮困時不離不棄,朋友發達時功成身退,雖少往來但彼此掛念,君子之交不外如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