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墓地:完美詮釋何為成王敗寇,圖8在封建社會根本不敢想


【崇禎墓地入口】朱由檢,明朝第16位皇帝,年號崇禎。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清晨,崇禎皇帝在煤山上自縊而死。崇禎死時,只有太監王承恩陪同,他也追隨崇禎而去。當李自成找到崇禎的屍體時,距離崇禎自縊已經過去了2天時間。

【陵墓四周的風水牆】崇禎屍體被找到後,李自成命人將其抬到紫禁城東華門外示眾。令人唏噓的一幕出現了,“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餘皆睥睨過之。”崇禎屍體被示眾三天時間裡,除了守靈的三名太監外,唯獨李國禎跪在崇禎屍體前痛哭。史書記載,崇禎死後喪葬費僅用銀223兩。

【崇禎陵墓】明思陵位於北京昌平區天壽山,是明十三陵之一,這裡原來是崇禎寵妃田貴妃的墓地。崇禎自縊後,這裡成為了崇禎和周皇后的合葬墓地。眾所周知,成王敗寇,崇禎的陵墓再次體現了這一點。與其說是陵墓,倒不如說是一座墓地,因為實在是寒酸簡陋了,而且雜草叢生。


【地面建築已經被破壞】作為皇帝陵,思陵顯然是不合格的,規格甚至達不到明清時期一個親王的墓地。然而,崇禎能有一個安息之地,對於末代皇帝來說已經算是不錯了。崇禎死後,李自成為籠絡人心,決定將崇禎和周皇后葬于田貴妃墓園裡。

【崇禎寢宮】史書記載,田貴妃墓地修建過程中,明朝滅亡,陵墓建築並沒有完工。滿清入關後,開始籠絡漢人,對墓地進行了一系列擴建並改名“思陵”。儘管順治帝要求儘快完工,但是“故君之事,既無賞可冀,又無罰可畏。”同時,由於工程所需的銀兩始終不能到位,這都使得陵墓修建進展很慢。

【墓碑“莊烈愍皇帝之陵”】在曹化淳等人的一再上奏下,順治帝終於責令快速推進崇禎墓地的擴建。順治二年(1645年)九月,明思陵的工程終於完成。當時陵墓的規格是這樣的,“垣之南垣博六十步。中門丈有二尺,左右各戶而鑰其右。循壁而北,又垣。其門、左右廡如前。中為碑亭,雲'懷宗端皇帝陵',篆首'大明'。……進此垣,除地五丈則石坎,淺五寸、方數尺,焚帛處。坎北爐瓶五事,並琢以石。稍進五尺,橫石几,盤果五之,俱石也。”


【碑座和石五供的桌案散落一地】清朝滅亡前,明思陵基本得到維護,期間也多次修繕。民國期間,軍閥混戰社會動盪,明思陵被破壞嚴重,地面建築幾乎不復存在。經過多次盜掘,目前僅剩下墳冢、樓殿遺址、石雕五供、碑石等石刻保存下來。

【王承恩墓地】太監墓地修建在帝王陵裡,這在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歷史上是不可想象的,這是清朝皇帝對王承恩忠貞的褒獎。王承恩墓地是一座墳冢,但是墳冢前有三塊石碑。第一塊為前首“王承恩墓”碑;其他兩塊碑分別是順治二年和十七年由順治帝撰文的“敕建”碑和“御製旌忠”碑。

【陵墓周邊環境】崇禎至死也不承認自己的過失,他在遺詔中寫道:“朕在位十有七年,薄德匪躬,上邀天罪,致虜陷內地三次,逆賊直逼京師,諸臣誤朕也。朕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以發覆面而死;任賊分裂朕屍,勿傷我百姓一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