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鄉愁!江都老街這座博物館你一定沒去過,還是電影取景地……

留住鄉愁!江都老街這座博物館你一定沒去過,還是電影取景地……

有 情 感 有 情 調 有 情 況

“養在深閨人未識”,龍川老街的梅家小院具有200多年曆史,本身就是一座民居博物館,它是電影《血源》的拍攝地之一,已被列為江都區不可移動文物。74歲的小院主人梅應愷集執業律師、揚州歷史文化學者、江都方言發音人於一身。近期,他將多年收藏的200多件老古董整理陳列,創辦了江都第一個鄉愁館。留住乡愁!江都老街这座博物馆你一定没去过,还是电影取景地……

與電影《血源》主要演員顏世魁(右二)等合影

留住乡愁!江都老街这座博物馆你一定没去过,还是电影取景地……

梅應愷創辦江都首個“鄉愁館”

“木本水源”傳家風

走進梅家小院,恍如穿越時光。3間老宅均用板壁隔開、木地板鋪地,八仙桌、太師椅、雕花大床、大櫃等古式傢俱靜謐無聲。中堂上方懸掛著家譜拓印“木本水源”4個大字,臨南中門為6扇鏤空雕花的格扇。天井小院內假山滴瀑,幽蘭吐香。

留住乡愁!江都老街这座博物馆你一定没去过,还是电影取景地……留住乡愁!江都老街这座博物馆你一定没去过,还是电影取景地……

古色古香的梅家小院

打開紙色發黃的《梅氏宗譜》(清宣統年修訂),幾行小字映入眼簾:” 孝弟乃立身之本,耕讀乃傳家之要,勤儉乃資身之策,謙厚乃處世之法,名節乃立身之道,親賢乃成身之要。”梅應愷告訴記者,梅氏家風家訓深深影響了梅家幾代人,已在揚州家風展示館展示。

留住乡愁!江都老街这座博物馆你一定没去过,还是电影取景地……

《梅氏宗譜》

民國時期,“崇文堂”梅氏第十代後裔梅繼光(梅應愷的父親)開辦的健康藥房(後改名國泰)在龍川老街赫赫有名。抗戰期間,梅繼光冒著生命危險,營救抗屬蔣芷泉。“他還秘密為新四軍購買藥品,將盤尼西林等藥品藏在化妝品盒或大茶壺裡,多次送到解放區。”

梅應愷的叔父梅練是一位無線電專家,曾與許曉軒等一同參加中共地下黨員陳世德創辦的世界語學會,並在仙女廟雙桃會館拍攝了合影照,留下了一張珍貴史料。抗戰爆發後,梅練被推選為江都縣“抗敵後援會” 5名委員之一。後輾轉到重慶,秘密從事地下工作。“許曉軒故居的那張青年時代許曉軒照片就是由叔父提供的。”

留住乡愁!江都老街这座博物馆你一定没去过,还是电影取景地……

揚州著名文史學者韋明鏵(左)參觀梅家小院

記者瞭解到,梅應愷的4位哥哥姐姐均為中共黨員。大姐梅應雯為新中國的軍工事業奉獻一生。大哥梅應寬是一名地質學者,曾獲國家遙感技術一等獎。梅應愷家庭被評為揚州五好家庭,外孫女被評為揚州美德少年。

二 重現米市“升斗斛”

1升米有多少?

1鬥米又有多少斤?

如今知道答案的人並不多

梅應愷收藏的升、鬥、斛

就能揭開其中的謎底

留住乡愁!江都老街这座博物馆你一定没去过,还是电影取景地……

仙女廟米市的“升、鬥、斛”

據史料記載,清末民初,仙女廟米市和無錫北塘、上海南市、蘇州同裡並稱四大米市。“運鹽河上舟楫往來,運糧船隊源源不斷,兩岸米市買賣興隆。”

梅應愷收藏的升有方型、圓筒形,側面有“××糧行”和"公會校準"字樣。據梅應愷介紹,標註商號是當時的一種行業規則,"公會校準"是指經過同業公會鑑定,可讓買米的人放心購買。清末民初,每升米為1.8市斤,每鬥米為18市斤,2鬥5升為1斛。

一隻陰刻“太”字的木頭印章,讓記者不免好奇。梅應愷說:“過去米行的掌櫃防止店裡的夥計偷米,每次取米後蓋一個章,下次取米時,如果字不在了,就說明米已被人偷過了。”

“不識秤花,難以當家”,這是民間廣為流傳的一句諺語。梅應愷收藏著一杆紅木大秤,這杆大秤最奇處是有兩道星花,分別為上花和麵花,上花刻度間距為7釐米,面花刻度間距只有6.7釐米,明顯是“一秤兩制”。使用該大秤稱重100斤貨物,上花讀數為110斤,比面花整整多出10斤。梅應愷說:“迄今為止,尚未有人給出合理解讀。”

三 古董堪稱“活字典”

“太師椅”長啥模樣?

古代沒有保險櫃,大戶人家是如何保管貴重物品的?

“肩不能挑擔,手不能提籃”的“籃”

你見過嗎?

梅應愷收藏的許多老古董

件件都有老故事

留住乡愁!江都老街这座博物馆你一定没去过,还是电影取景地……

以官銜命名的太師椅

四平八穩,溫潤厚實。在梅應愷家中,記者見到了一張“太師椅”,椅背上方刻有蝙蝠,中部鏤空雕有大如意、靈芝、牡丹、蟠桃等精美圖案,靠背與扶手形成一個三扇圍屏。梅應愷說:“太師椅是中國唯一以官銜命名的傢俱,是主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徵。這把太師椅,原是大橋鎮一戶居民的祖傳之物。”

留住乡愁!江都老街这座博物馆你一定没去过,还是电影取景地……

古人保管貴重物品的“枕箱”

上部半圓,下部半方,牛皮製成,長如琴盒。長60公分、寬18公分、高15公分的“枕箱”,藏著一個鮮為人知的小秘密。打開鎖簧,裡面是一隻長匣。梅應愷告訴記者:“過去的商人經常將帳冊、黃金首飾藏於枕箱,每晚枕在頭下,一旦遇到火災和盜匪抱著就走。”

留住乡愁!江都老街这座博物馆你一定没去过,还是电影取景地……

科舉考試使用的考籃

蔑制精編的“考籃”,如同一隻小巧玲瓏的手提箱包。梅應愷介紹道,“考籃”是參加科舉考試時,考生用來盛裝文房四寶的器具,相當於現在的文具盒。諺語“肩不能挑擔,手不能提籃”的“籃”就是此物。

梅應愷的藏品種類繁多,不僅有距今4.5億年的三葉蟲化石,也有難得一見的戰國青瓷碗、北魏碑額、漢代酒具,還有近現代的馬燈、磁石電話

、大擺鍾、計算尺、獨輪車等,令人歎為觀止。

採訪結束時

梅應愷表示,隨著社會文明進步

許多老物件早已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可這些歷經人間煙火的老物件卻是歷史的見證

凝結著不老的鄉愁

藏之展之

不僅是一種懷舊,也是一種傳承

作者:江都融媒體記者 霄劍 通訊員 閔靖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