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的最高境界,不是八面玲瓏,而是懂得換位思考。

做人的最高境界,不是八面玲瓏,而是懂得換位思考。

人生,有許多種遇見,有的緣分薄淺,插肩而過,形同陌路,互不相干;有的不期而遇,一見如故,產生交集,記掛心間。

對於需要跪舔才能維護的社交關係、會讓你很痛苦的社交關係、無效的社交關係,請果斷放棄。交朋友是為了獲得快樂和進步,不是為了獲得痛苦。

哲學家羅素說:偉大的人的生活,除了少數精彩時刻以外,並沒有什麼令人激動的地方。

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即使是父子、母女,或者親人、愛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人與人之間的不同,構成了這個世界的奇妙可貴。

明白這一點,不去強求別人的想法、做法與自己一致,不去用自己的觀點和信念強加與別人,尊重別人的不同之處,別人才會尊重你獨特的地方。

給別人空間也就是尊重別人的信念、價值觀和規條,這樣才能有良好的溝通和關係。同樣,自己與別人的看法不同,也是正常的事。

一個人不能控制另外一個人。中國的家庭關係、親密關係、親子關係乃至人際關係都充滿了“控制”。我們總是企圖想要改變我們的父母、我們的伴侶、我們的孩子、我們身邊的人。

事實上,一個人永遠不能改變另外一個人,除非這個人自己真的想改變,不然你無法改變他。就像我們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你無法幫助一個自己不想要改變的人一樣——每個人能改變的只有自己。

好的動機只能給一個人去做某一件事的原因,但是不能給他控制別人或使事情恰如他所願發生的權利。

不強逼別人跟隨自己的一套信念、價值觀和規條,那樣只會招來抗拒和遠離。你不願意別人控制你,那就不要去控制別人。控制或者想要改變別人之前,先控制和改變自己。

問問自己,為什麼我非要讓外界改變來達到讓自己舒服的目的?

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只強調做法正確或者有道理,而不顧是否有效果,是在自欺欺人。

不論我們做任何事情,最終的結果要達到“三贏”。在三贏(我好、你好、世界好)的原則基礎上追求效果,比堅持什麼是對的更有意義。

“講道理”往往是把焦點放在過去的事上,注重效果則容易把注意力放在未來。效果是計劃的基礎,也是所有行動的指針。因為沒有兩個人的信念、價值觀和規條都一樣。所以,沒有兩個人的“道理”是一樣的。

真正推動一個人的力量是在感性的一邊,要有效果就要加上理性方面的認同。因此,有效果需要一個人的理性和感性上的共鳴。

沒有效果的道理,是背棄了信念和價值的規條,需要加以檢討。只追求有道理但無效果的人生,難以有成功和快樂的體驗。

只有由感覺塑造的世界,沒有絕對真實的世界。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長環境、接受不同的教育、產生不同的信念和價值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息系統和心智模型。

換句話來說,每個人所看到的世界都是由自己的信息過濾網過濾過的、選擇性的。沒有所謂絕對的“真相”。

在我們生活中可以經常看到這樣的例子:兩個人吵架,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意見和認知。任何人都無法要求對方的認知與自己一致。

所以,不要去試圖改變別人,也無須改變外面的世界(我們無法知道它是怎樣的),只需改變我們自己(腦裡的世界),人生便有所改變。

事情從來都不會給我們壓力,

壓力來自我們對事情的判斷和反應。

情緒也從來不是來自某人的

言行或環境裡出現的轉變,

而是來自我們對這些問題的態度,

也就是我們的信念、價值觀和規條。

溝通的意義在於對方的回應

溝通沒有對與錯,只有“有效果”或者“沒有效果”之分。自己說得多麼“正確”沒有意義,對方收到你想表達的信息才是溝通的意義。

因此,自己說什麼不重要,對方接受什麼才重要。話有很多種表述方法,使聽者能夠接受說話者想要傳達的全部或大部分信息的表述方法,便是正確的方法。

在溝通過程中,以言語和身體語言進行溝通比文字更有效。在潛意識層面發出與接收的信息比意識層面的信息多得多。沒有兩個人對同樣的信息有完全相同的反應。

說話的方法由講者控制,但是效果由聽者決定。

有些話,如果說了很多次,對方都沒有反應,這樣的溝通就是無效的,不管再說十次、一百次都不會達到想要的效果。

反思為什麼沒有效果,該如何正確的、以對方能接受的方式溝通是更重要的事。

改變說話的方法,才有機會改變收聽的效果。溝通成功的先決條件是和諧氣氛。聽者的抗拒是對講者說話方式不夠靈活的指控。

重複舊的做法,只會得到舊的結果

做法不同,結果才會不同。如果你做的事沒有效果,那麼請你改變你的做法。任何具有創新思維的做法,都會比舊有的多一分成功機會。希望明天比昨天更好,必須用與昨天不同的做法。

改變自己,別人才有可能改變。世界上每樣事物本來都在不停地改變,不肯改變的會感到壓力越來越大,最終面臨淘汰或失敗的威脅。

因此,只有不斷地改變做法,才能與其他人事物保持理想的關係。“做法”是規條,目的是取得效果,把焦點放在取得效果之上,就要靈活不斷地修正做法。

改變是所有進步的起點。

有些時候,必須把全部舊的想法放下,才能看到突破的可能性。過分專注於問題本身,便會看不到周邊的眾多機會。

凡事都有至少三個解決方法

我們經常聽到,或自己也會說“我沒有辦法”。實際上,這只是一種逃避和自欺欺人。

陷入困境的人處理事情只用一種做法,並固執地認定除此之外別無選擇。對事情有兩個做法的人也會陷入困境,因為他給自己製造了左右兩難、進退維谷的局面。有了第三個做法的人,很快便能找到第四、第五,甚至更多的做法。

那些經常說著“我沒有辦法”的人,其實說的是“我不想改變”。只要我們願意,我們都可以從任何事情上找到三種甚至三種以上的解決方法。

有更多的做法,就會有更多的選擇,有選擇就有能力。現在不成功,只是說明現在用過的方法都得不到想要的效果。沒有辦法,只是說明已知的辦法都行不通。

世界上尚有很多我們過去沒有想過,

或者尚未認識的方法。

只有相信尚有未知的有效方法,

才會有機會找到它並使事情改變。

不論什麼事情,

我們總有選擇的權利。

“沒有辦法”使事情畫上句號,“總有辦法”則使事情有突破的可能。“沒有辦法”對你既然沒有好處,就要停止想它;“總有辦法”對你有好處,應堅持這樣想。為何不使自己成為一個找出辦法的人?

每個人都能做出自己最好的選擇

每個人做任何事都是為了滿足自己內心的一些需要。每個人的行為對他的潛意識來說,都是當時環境裡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做法。

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出現父母控制子女,干涉子女的選擇。這是因為父母覺得子女的選擇不好,不如父母想的周全,或者父母覺得子女這樣會“受苦”等。

父母通常不相信子女會做出自己最好的選擇,總覺得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事實上,每個人都能為自己做出屬於自己最好的選擇。即使那些選擇看起來不如我看到的好,但“好”並不重要,真正的“適合”,才重要。

有些選擇看起來確實不足夠好和完美,但確是最適合對方的。當一個人覺得舒服、開心,達到了這樣的效果,才是真正的幸福。

人人都可以使自己成功快樂

每一個人都有過成功快樂的經驗,也就是說已擁有使自己成功快樂的能力。所有事情或經驗裡面,正面和負面的意義同時存在,究竟是我們的絆腳石還是踏腳石,須由自己決定。

成功和快樂本身就沒有標準的定義。對有的人來說,擁有千萬的資產算是成功;或者

情緒、壓力、困擾

都不是源自外界的事物,

而是由自己內在的——

信念、價值觀和規條產生出來的。

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或有可能,

是自己得不到成功快樂的最大障礙

靈活就是最好的能力

靈活便是有一個以上的選擇,選擇便是能力。因此最靈活的人是最有能力的人。靈活來自減少執行自己的一套信念、價值觀和規條,多憑觀察而運用環境所提供的其他條件。

靈活就是適應,就是接受。靈活是使事情更快產生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也是人生成功快樂的重要因素。靈活也是自信的表現,自信越不足,堅持某個模式的態度會越強硬。

允許有不同的意見和可能性,便是靈活。在一個群體中,固執使人們緊張,靈活使人們放鬆。靈活不代表放棄自己的立場,而是允許自己找出三贏的可能性。

在溝通中,明白不代表接受,接受不代表投降(放棄立場)。“流水”是靈活學習的最好老師。靈活是用自己的步伐去做出改變,而固執則是在被逼的情況下做出改變。

沒有失敗,只有回饋;沒有錯誤,只有結果。

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意義上的“失敗”。失敗和成功就像世間的陰陽,是互相轉化的。失敗往往包含著很多非常有用的訊息,我們可以從中看到回饋,然後更加接近或者獲得成功。

如果我們能把每次的“失敗”帶來的教訓掌握了,也就轉化成了學習的過程。自信不足的人,其潛意識裡總是在找“不用幹下去”或者“我就是不成”的藉口,“失敗”二字便很容易冒出來。

不願意接受有“失敗”的可能,便沒有資格享有“成功”的機會。

成功和失敗永遠是一體兩面的,接受了失敗、掌握了失敗傳達的信息,那就可以成就真正的成功。

動機和情緒不會錯,只是行為沒效果而已。

我們總說:好心辦壞事。“壞事”是行為導致的結果,但是動機和情緒更為重要。一旦我們看到對方的動機和情緒,我們就可以通過溝通的方式讓對方以更好的方式來行動,最後達到“好事”的結果。

如果我們因為結果和行為不滿意,從而否定一個人的動機和情緒,就等於否定了那個人的全部。那感情流動的連接就斷開了,兩個人就沒有了流動,從而產生矛盾和衝突。

接受動機和情緒,便是接受那個人。那個人也會感覺出你對他的接受,因而更願意讓你去引導他做出改變。

任何一次行為絕不等同於一個人的全部。

行為不能接受,是因為沒有效果,或者效果不滿意;找出更好的做法,把這當作兩人的共同目標,便能使兩人有更好的溝通和關係。找出更好做法的方法之一是追查動機背後的價值觀。

生活中,對一件事,學會慎思,學會等待。要能夠靜下心來培養思考某事某物實際上是好是壞的能力。面對快樂與誘惑,要想想,你要的快樂是一時的,還是真實而持久的滿足。如果是後者,請你退一步。留出時間,

仔細思考,如果只能帶來一時的快樂,就該放棄,並對你的自制力感到自豪。

人人都會想要追求快樂的生活,然而對於快樂生活的定義,許多人定義為金錢和地位。儘管物質能構成快樂生活,但那不是構成快樂生活真正有價值的東西。真正構成快樂生活價值的東西是能讓你內心愉悅、帶來精神享受的東西。比如,助人,你快樂,你給予,並沒獲得,為什麼快樂,因為你的行為有價值體現。

快樂只能在心中找到。幸福取決於我們的願望,我們對與自己有關的事情的看法,還有我們如何利用自己的想法發揮作用。如果希望自己無往不勝,就不要與我們不能掌控的事情抗爭。我們堅持力所能及,就沒有什麼可以擔心的了。

其實,快樂只能從我們內心找到。珍視我們現在擁有的一切,好的東西只是我們能掌控的東西。明白這一點,就不會對他人產生嫉妒會悲慘的感覺,也不會把自己的東西拿去與別人比較,使自己徒增煩惱。

聰明是一種生存的能力;而智慧則是生存的一種境界。

世界上聰明人不多,估計十中有一;而智者就更罕見,估計百里無一。你看,連公認的智者蘇格拉底都自認為,按照智慧的要求,自己是無知的。

在現實生活中,不吃虧的是聰明人;而能吃虧的是智者。

聰明人和別人過事兒總能保全自己利益。比如做生意,他們做生意都能把利潤賺足;而智者絕不追求生意的最大收益,有些生意甚至賠錢也做。

聰明人知道自己能做什麼;而智者明白自己不能做什麼。

聰明人能把握機會,知道什麼時候該出手;而智者知道什麼時候該放手。因此,拿得起來的是聰明,放得下的才是智慧。

聰明人總把自己閃光的一面表現出來,也就是脫穎而出;而智者是讓別人把閃光的一面表現出來。比如在一個聚會里,聰明人嘴忙,往往侃侃而談,因此是茶壺;而智者耳忙,注意聆聽別人,因此是茶杯。茶壺裡的水最終要倒進茶杯裡。

聰明人注重細節;而智者注重整體。聰明人多煩惱,失眠較普遍,因為聰明人比常人更敏感;而智者能遠離煩惱,達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物外之境界,因此智者吃得下、睡得著。

聰明人渴望改變別人,讓別人順從自己的意志;而智者多能順其自然。因此,聰明人的人際關係容易緊張,而智者的人際關係多和諧。

聰明多數是天生,得益於遺傳;而智慧更多靠修煉。

聰明能獲得更多知識,而智慧讓人更有文化。反過來,一個人知識越多越聰明,而文化越多越智慧。

聰明靠耳朵、靠眼睛,所謂耳聰目明;而智慧靠心靈,即所謂慧由心生。

科學讓人聰明,哲學教人智慧。聰明能帶來財富和權力,智慧能帶來快樂。因為聰明人往往有更多技能,而現實中這些技能只要機緣巧合,就能轉化為財富和權力。但是財富和權力與快樂很多時候並不成正比,快樂來自人心。

《荀子》中說:學莫便乎近其人,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於世矣。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

意思是說,學習沒有比親近高人、良師更便捷的了。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與高人往來,能讓我們的修行之路更加順暢。有時候,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生活中我們都接觸的知識,往往由於看書人主觀理解的不同,通過文字表達出來的意思,可能就會走樣。這時候就需要高人指點。所以,人生要多與高人來往。

水就溼,火就燥,物各從其類也。《荀子》中說,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常常與高人往來,你會發展自己的學識和境界也在不斷提升。

勤與能人共事。普通人的圈子,談論的是茶餘飯後的閒事,賺的是屈指可數的工資,想的是明天干什麼。生意人的圈子,談論的是項目,賺的是利潤,想的是下一年。事業人的圈子,談論的是機會,賺的是財富,想到的是未來和保障。智慧人的圈子,談論是給予,交流是的奉獻,遵道而行,一切將會自然富足。

現實生活中,你是誰不重要,你身邊是誰很重要。你選擇和誰在一起甚至能改變你的成長軌跡,決定人生成敗。和什麼樣的人在一起,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和勤奮的人在一起,不會懶惰。和積極的人在一起,不會消沉。和智慧的人在一起,不會愚痴。

與智者同行,你會不同凡響。與高人為伍,才能看的更遠。生活中最不幸的是:由於身邊缺乏積極進取的人,缺少遠見卓識的人,使你的人生變得平平庸庸,黯然失色。

王陽明說,人要在事上磨,才能立得住。做事有時候就是最好的修行。而與能人共事,我們才能真正學到東西,促進我們迅速成長。

樂與眾人分享。孟子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幸福越與人共享,它的價值越增加。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

特別是在利益面前,切記要學會分享。曾國藩有句名言說,利不可獨自。有利益好處的地方,往往大家都盯著。如果有人獨佔了利益而不與大家分享,那麼一定會招致怨恨,甚至成為眾矢之的,“獨利則敗”。所以一個人面對利益要懂得權衡取捨,拿自己該得的那份,甚至有時候為了避免後患,捨棄部分自己應該得的利益。

常與親人相伴。人生短短几十年,親人是我們最近的人。中國人有很多有道理的話,打斷骨頭連著筋,血濃於水。這都是指親情的堅固。

但是,人生往往最容易忽略的就是親情。有多少父母忙於工作和應酬,甚至沒能在孩子小的時候痛痛快快地陪他玩一場;有多父母沒能等到子女在膝下盡孝,沒有享受到天倫之樂就撒手人寰。

人生,像路上急行的車子一樣,時間匆匆流逝,失去的不再重來,趁現在一切都尚早,而不是當失去了才來跪地大哭。現在有著不少人,像是被手機捆上了鎖鏈,放下手機吧,多陪陪親人。

一個人如何對待家人的態度,代表著真實的品格,因為這是最最真實的本相。家人的陪伴就是最簡單的幸福。

真正的成功,就是陪伴家人。事情是做不完的,錢也是掙不完的,但是家人,尤其是孩子和老人,等你的時間卻有限。

孩子會很快長大,童年缺失的愛補不回來;老人,則可能隨時撒手而去,“子欲養而親不待”,如果你連時間都不願意付出,又有什麼資格說愛呢?

人生短短數十年,總要懂得如何取捨。合理規劃自己的時間,多陪伴家人吧,當你切身感受到孩子甜蜜的微笑,老人心平氣和的臉,愛人依賴的眼眸,或許可以恍然,原來:人生如此簡單,幸福觸手可及!

因此,求才,聰明足矣;求脫離煩惱,非修智慧不可。

鄭板橋說,“聰明難,糊塗更難”。其實,鄭氏的“糊塗”是需要智慧的“糊塗”。所以,“難得糊塗”翻譯過來就是“難得智慧”。

你唯一能掌控的只有成就最好的自己,不要巴望成為其他任何人。

想要真正的快樂而平靜的生活,自制是我們該力求做到的。時刻提醒自己,努力成就最好的自己,這才是獲得快樂的做法。

生活中,不要總想著他人給你一些建議,這是荒謬而可笑。他人能給你什麼建議呢?這正如一個文盲說“要我寫某人的名字,請告訴我怎麼寫”有什麼區別呢?因為他人並不知道你需要什麼。你唯一可做的就是如何讓自己變好,讓自己獲得快樂。

任何事物的產生,都不是以我們的意志出發的,不要期盼或要求事事都能如我們的意。事情發生了,不管喜歡與否,學會接受,這樣才有可能心平氣和。

兄弟姐妹對你不好了,你是感到矛盾了呢?一方面他們對我們的傷害無法承受,另一方面我們與他們之間剪不斷的親情,讓我們無法真正的憎恨他們,這種矛盾會讓我們感到真正的痛苦。

這類矛盾是正常的,事情都有兩面性,有一面可能對我們有益,有一面可能對我們有害。學會看事情有益的一面,這樣看事情,我們就能正確的理解,並保持內心的平靜。

人生中難免遇到苦難,面對苦難,我們要學會思考。苦難能喚醒我們內心沉睡的資質,使我們在不斷的自我反省與思考之中找到自己的力量之源。

同時,謹慎的思考,能使我們看到比事件本身更久遠的東西,使我們有機會加以利用,而這些需要一顆平靜的心。

習慣是一種可怕的力量,就像經常步行使我們更加善於行走,經常跑步使我們更加善於跑步一樣。

壞脾氣也是一種習慣,如果經常生氣,每次生氣就是在強化你的怒氣,你的壞脾氣也被強化。習慣都是由於我們不知不覺保持和加強某一行為而形成的,如果不想壞脾氣,那麼也別培養你生氣的習慣。

平靜地對待所有事情,養成了平靜、不輕易生氣的習慣,就能獲得快樂而平靜的生活。

人生在世總是會遇到不同的人,對於他們,需要不同的資質來應對。比如說,遇到一個有魅力的人,那麼我們需要的就是自制力;而耐力則是在我們感到痛苦或虛弱的時候才會需要;對於那些侮辱謾罵的話,我們更需要的是耐心。

如果面對每一件事,我們都能自由的挖掘自己的潛能去應付,在不斷的練習之中養成習慣,那麼,面對生活的種種意外,我們都能完美的控制自己,輕鬆應對了。

我們的所有追求,也只是在為一種幸福的生活而努力。真正的快樂,是我們對那些有價值的行為不斷積極踐行的過程中,使我們的心靈不斷成熟,讓我們的生命變得更有價值,不論對我們自己,還是對我們周圍的人來說。

總之,內心的快樂與平靜才是最好的生活,而最好的生活需要平靜的內心才能獲得。

阡陌紅塵,有種緣分是相知相戀,也就有了牽腸掛肚,有了夢繞魂牽。

渴望著相聚的暖,總有訴不盡的萬語千言。

然而,相聚卻是短暫的,別離又是那麼漫長無期,失落的心憔悴不堪,備受熬煎。

歲月匆匆,卻也不知道,人生能有多少機會可以兌現承諾,可以生死白頭,可以緊握雙手、相依相戀!

往事悠悠,歲月蹉跎,繁華落盡,只剩眷戀,寂寞的身影繼續前行,燈火闌珊處,找尋你的身影,傾訴我的痴纏。

走過千山萬水,走過曲曲折折,在征途中艱難的跋涉。輾轉的四季,相思和牽掛,染盡了憂傷,斑駁了記憶,依舊堅守著那份戀戀不捨的執著。夜深人靜,獨自品味這無法排遣的相思和寂寞,期待著與你相見。

總是希望這一往情的愛戀到海枯石爛,這刻苦銘心的情緣會地久天長,永遠不變。

雖然天涯海角的距離,願此情不減,你我會如咫尺般感應著淡淡的暖。

願這望穿秋水的思念,能穿越萬水千山,這美麗的邂逅,變成永遠!

作者;青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