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攻略第十七篇:韶關篇


廣東攻略第十七篇:韶關篇


韶關位於廣東省北部,與湖南、江西交界,是廣東的“北大門"。韶關,古稱韶州,得名于丹霞的名山韶石山,取韶石之名改東衡州為韶州,之後歷朝沿襲。元鼎六年設曲江縣時,便以韶關為縣治。韶州得名韶關始於明清之際,在今韶關市區先後設立水陸三個稅關收稅,俗稱韶關。韶關是一座有著2100多年曆史的城市,是“馬壩人”的故鄉,石峽文化的發祥地,客家民系的聚居地之一。 擁有積澱深厚的歷史文化以及豐富精彩的民族文化,史上被稱為“嶺南名郡” 。韶關歷代名人輩出,有陳朝重臣侯安都、唐代名相張九齡、宋代名臣餘靖等傑出人物。孫中山先生曾兩度率國民革命軍在韶關誓師北伐。舉世聞名的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徵曾在韶關留下足跡。

今日,克里斯將會帶著大家,走進韶關!

韶關市

韶關是一個客家文化與瑤族文化盛傳的城市,保留著傳統的客家習俗和瑤族習俗。隨著時間的推移,廣府文化也滲入到韶關當中,目前韶關本土的方言是以粵語、客家話、粵北土話、瑤話為主。韶關市下轄3個市轄區,4個縣,1個自治縣,2個縣級市:湞江區、武江區、曲江區、樂昌市、南雄市、仁化縣、始興縣、翁源縣、新豐縣 、乳源瑤族自治縣。這些縣區孕育了不少名人:唐代名相張九齡、宋代工部尚書餘靖、佛教禪宗六祖慧能、民國名將張發奎、薛嶽、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譚甫仁。也是著名歌手汪東城(祖籍韶關南雄)、著名演員潘粵明(祖籍韶關新豐)的故鄉。不少名人也在韶關留下足跡,包括韓愈、蘇軾、楊萬里等名人,在韶關留下過歌頌韶關的詩詞。韶關也是早期智人的發現地:馬壩人曾聚居在此。

下面,跟著克里斯的腳步,一同走訪韶關的名勝古蹟!

一、丹霞山

廣東攻略第十七篇:韶關篇

丹霞山( 中國紅石公園),位於韶關市仁化縣境內,東經113°36′25″至113°47′53″,北緯24°51′48″至25°04′12″之間。總面積292平方千米,是廣東省面積最大的風景區、以丹霞地貌景觀為主的風景區和世界自然遺產地。

丹霞山是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由680多座頂平、身陡、麓緩的紅色砂礫岩石構成,“色如渥丹,燦若明霞”,以赤壁丹崖為特色。據地質學家研究表明,在世界已發現1200多處丹霞地貌中發育最典型、類型最齊全、造型最豐富的丹霞地貌集中分佈區。

距今1.4億年至7000萬年間,丹霞山區是一個大型內陸盆地,受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影響,四周山地強烈隆起,盆地內接受大量碎屑沉積,形成了巨厚的紅色地層;距今7000年前後,地殼上升而逐漸受侵蝕。距今600萬年以來,盆地又發生多次間歇上升,平均大約每萬年上升1米,同時流水下切侵蝕,丹霞紅層被切割成一片紅色山群,也就是現在的丹霞山景區。

丹霞山境內有大小石峰、石牆、石柱、天生橋共計680多座;丹霞山在地層、構造、地貌表現、發育過程、營力作用以及自然環境、生態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在全國丹霞地貌區最為詳細和深入,已經成為全國乃至世界丹霞地貌的研究基地以及科普教育和教學實習基地。

地址:韶關市仁化縣

二、珠璣巷

廣東攻略第十七篇:韶關篇


南雄市珠璣鎮珠璣村,面積約3平方公里。珠璣古巷是國家4A景區、全國三大尋根地之一,被譽為“中華文化驛站,天下廣府根源”。景區內有不同朝代的古樓、古塔、古榕和古建築物遺址等一批文物古蹟、觀光景點,是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嶺南古驛道上的一個商業重鎮、廣府人的中轉站、廣東僅有的宋代古巷古道,有“廣東第一巷”之美譽。已建成集旅遊、觀瞻、懷舊、思鄉、敬祖於一體的綜合旅遊景區,在海內外有深遠的影響力。該巷南起駟馬橋,北至鳳凰橋,全長1.5公里,是古代五嶺南北梅關古道的必經之路,其古樸風貌猶存。

在移民歷史中,珠璣巷被譽為廣府人的故鄉,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因為它是移民進入嶺南的首站和中轉站。這裡,突出了一個基本事實,即廣府民系對現實生存空間——嶺南的清醒認識和把握。譜牒的大量記載都表現了這種地緣分野觀念。以地界五嶺南北,位於大庾嶺南麓的珠璣巷為始祖居地,可以認為是廣府人對自身存在的價值加以定位;即是中原人,更重要的是作為“嶺南人”而存在。

地址:南雄市珠璣鎮珠璣村

三、坪田千年古銀杏群

廣東攻略第十七篇:韶關篇


坪田千年古銀杏群,位於南雄市東部58公里的坪田鎮,粵北有名的“銀杏之鄉”,境內目前有百年以上樹齡的古銀杏樹5000多株。

千年古銀杏群位於南雄市東北,距南雄市區58公里的坪田鎮。坪田鎮境內有一大片叢生千年銀杏林,2000多株銀杏樹中,樹齡最長的有1680多年,樹齡最短的也有二三百年。成了南雄獨特一景——古銀杏群落。銀杏又稱白果樹,也叫公孫樹,是古老的孑遺植物。落葉喬木,雌雄異株,葉片扇形,春芽碧綠、夏蔭如蓋、秋葉金黃、冬枝虯勁,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南雄銀杏生產歷史悠久。據縣誌記載,早在唐朝年間南雄就有銀杏,是我國銀杏經濟林栽培最南端的市,是廣東銀杏主產區。南雄白果最大優勢是:早熟、早上市,每年新曆8月中旬可採收,是中秋佳節的佳品;粒大、殼薄潔白、肉糯性強、食味香濃、胚芽隱沒、無苦味,深受消費者的喜愛,成為南雄傳統的出口的產品。南雄白果在港澳、東南亞、日本等國家和地區,享有很高的市場聲譽,港澳店家掛牌“南雄坪田白果”以示正宗。

“銀杏染秋”是銀杏到了秋天,樹葉變得金黃且撒落地面。此時正值秋收季節,果農收果,一派豐收景象。“銀杏染秋”是攝影愛好者鍾愛的景物。

地址:南雄市坪田鎮

四、南雄梅關

廣東攻略第十七篇:韶關篇


梅關古道古稱大庾嶺路,位於江西省大餘縣和廣東省南雄市交界處的梅嶺上,是唐朝名相張九齡於716年所開鑿。現存梅關關樓和古驛道約8公里,2006年梅關關樓和江西境內的古驛道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梅關關樓和廣東境內的古驛道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秦代,秦始皇贏政為方便軍隊調遣,於梅嶺設關,稱“橫埔關”。唐開元年間,始建“梅嶺古道”,而後又於廣州設立市舶司,其所帶來的經濟影響力漸獲重視。由於南嶺山脈阻礙了嶺南地區與中原的交通與經濟聯繫,嶺南地區的經濟、文化與中原地區來源不同。嶺南曾經被中原譏為"蠻荒之地",嶺南人民則被稱作"化外之民"。直至梅關古道的開鑿,令穿越南嶺不再被視為畏途。梅關古道成為南北交通的主要幹道,溝通中原與嶺南的要衝,使南北交通往來更加便利,大批的嶺南物資也由此配合河運運輸至江淮各地及首都長安。隨著廣州市舶司的出現,嶺南更開始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基地,加速了中原的經濟重心南移。

地址:南雄市珠璣鎮梅嶺村

五、雲門寺

廣東攻略第十七篇:韶關篇


雲門寺位於粵北乳源瑤族自治縣城東北6公里的雲門山下,是我國佛教禪宗五大支派之一雲門宗的發祥地,也是全國重點寺廟之一。雲門寺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鐘樓、禪堂、齋堂、教學樓、功德堂、延壽堂等。

雲門寺源於雲門文偃。文偃(864-949),俗姓張,嘉興(今浙江)人。出家後到各地參學。初參睦州道,後參義存,獲得印可。禪宗六祖惠能圓寂後,嗣法 弟子有湖南南嶽懷讓和江西青原行思兩個法系。到唐末五代間,南嶽一系形成溈仰和臨濟二宗,青原一系分出曹洞、雲門、法眼三宗,合稱禪宗五家。雲門宗的傳承 是:青原山行思--道悟--崇信--宣鑑--義存--文偃。文偃在福州象骨山雪峰廣福院得義存印可後,就來到韶州雲門山,修復殘破的光泰禪院,開創了自成 一系的雲門宗禪風。其說教方式獨特,被稱作"雲門三句"。據《五燈會元》曰:"我有三句話,示汝諸人。一句函蓋乾坤,一句截斷眾流,一句隨波逐浪。"悟此 三句便可入道。

在大雄寶殿釋迦牟尼的前面,有2尊小型的漢白玉佛像,一立一臥,是緬甸佛教徒於1798年贈的,用純正的緬甸漢白玉雕刻而成,通體細滑,看上去具有強烈的質感,如真人肌膚一般,為雲門寺珍寶。殿內三面壁上是用陶瓷燒成的大型彩瓷佛畫,長24米、高4米,是我國當前佛寺中獨一無二的巨型彩色陶瓷壁畫。它生動地刻畫十八羅漢、24諸天王42個人物,畫面下層是十八羅漢,上層是二十四諸天像。

地址:韶關市乳源瑤族自治縣乳城鎮大覺禪寺雲門寺景區

六、南嶺國家森林公園

廣東攻略第十七篇:韶關篇


南嶺國家森林公園是廣東省最大的自然保護區,是珍稀動植物寶庫。公園位於南嶺山脈的核心,在乳源瑤族自治縣與湖南省交界地帶。東南距韶關市區70公里,北距坪石鎮50公里,東離京珠高速公路大橋出口10公里,面積273平方公里。

這裡有超過二千種的植物,有廣東唯一的原始森林。它是1993年經林業部批准成立的,是中國亞熱帶綠闊葉林中心地帶,這裡大片原始森林保存著最完整的自然生態系統,2012年南嶺國家森林公園成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南嶺國家森林公園為廣東最高的山地,石坑崆海拔1902米是“廣東第一峰”,石韭嶺海拔1888米,為廣東第二峰,四周群峰高聳,分佈錯落有致。這裡有廣東面積最大的原始森林,是“嶺南生物多樣性物豐之地”。山間樹木連成一片,望不到邊,古老的樹木長得很高。林間有松柏綠樹,還有各種動物;南嶺箭竹,各種奇怪花草,遍佈於公園之間。自山腳而上,常綠寬葉林,針闊混交林,高山矮林形成三個垂直景觀帶。

地址:乳源瑤族自治縣327縣道

七、南華寺

廣東攻略第十七篇:韶關篇


南華寺坐落於廣東省韶關市曲江區馬壩鎮東南7公里的曹溪之畔,距離韶關市區南約24公里。 南華寺是中國佛教名寺之一,是禪宗六祖惠能宏揚“南宗禪法”的發源地。

南華寺始建於南北朝梁武帝天監元年(公元502年)。天監三年,寺廟建成,梁武帝賜“寶林寺”名。後又先後更名為“中興寺”、“法泉寺”、至宋開寶元年(公元968年),宋太祖敕賜“南華禪寺”,寺名乃沿襲至今。因禪宗六祖在此弘法,也稱六祖道場。 南華寺建築面積一萬二千多平方米,由曹溪門、放生池、寶林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靈照塔、六祖殿等建築群組成。建築除靈照塔、六祖殿外,都是1934年後虛雲和尚募化重修的。

南華寺廟宇依山而建,殿堂在同一中軸線上,結構嚴密,主次分明。進入第一道山門曹溪門(又稱頭山門)後,就是放生池。池為橢圓形,上建一座八角形、圓柱挑角、攢尖頂式五香亭。寶林門是南華寺第二道山門,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建,清代及1912年重修,門聯是“東粵第一寶剎,南宗不二法門”,橫批是“寶林道場”。鍾、鼓二樓相對,元大德五年(1301年)建。明清兩代及1933年均曾重修。樓分三層,歇山頂,簷角挑起,格子門窗,鐘樓頂層懸有宋代鑄造萬斤銅鐘。天王殿建於明成化十年(1474年),清代重建,原為羅漢樓,後改為天王殿,殿正中央供奉彌勒佛像,後面塑韋馱像,兩邊塑四大天王像。全寺建築的風格,呈中軸線兩邊對稱佈局。從正門進入,依次是曹溪門、放生池、寶林門、天王殿、大雄寶殿。

地址:曲江區南華禪寺景區

八、金雞嶺

廣東攻略第十七篇:韶關篇


金雞嶺,位於廣東北大門--嶺南第一鎮之稱的坪石鎮,距韶關市103公里,屬樂昌市管轄。因嶺的西北峰頂有座巨石,貌似雄雞,昂首北望,引頸欲啼,故而得名,是廣東省八大風景之一。從坪石鎮中心街處金雞嶺大門拾級而上,就可看到高聳入雲,丹崖絕壁的一字峰,一字峰長350餘米,寬3-6米,似一巨大屏障,它正看成牆,側視成峰,俯瞰成龍。

從京廣鐵路乘火車至湘粵邊界的坪石站時,人們會發現一面高150米、長400米的懸崖壁橫亙在面前。這就是古稱廣東八景之一、今為省級風景名勝區的金雞嶺。

“金雞”全長20.8米,高8.4米,寬3.8米,由三塊紅巖石天然堆疊而成,栩栩如生。相傳仙人呂洞賓從南海攜來一隻金雞,縛在山上,留下一名天將看守,自己上天去了。幾天後,當他想起這件事時,回山一看,金雞和天將早已化為“金雞石”和“將軍石”了。當然,那只是神話。根據地質學家考證據遠古時候,這裡是海底盆地,經漫長的歲月,沉積了厚厚的砂礫石和紅砂層,後來盆地不斷上升,受到水和風的剝蝕,岩石節理髮育,形成了今天的紅砂岩奇觀。金雞嶺的夏季群山翠綠,層林盡染,而在冬季卻是白雪皚皚,銀裝素裹,好似一派北國風光。

地址:樂昌市坪石鎮金雞嶺

九、馬壩人遺址

廣東攻略第十七篇:韶關篇

馬壩人遺址,位於韶關市曲江區馬壩鎮西南3公里處的獅子巖,是兩座石灰岩孤峰,遠看像伏地的獅子(北山為獅頭,南山為獅尾)。山中擁有縱橫交錯的溶洞。

1958年馬壩公社的農民在獅子巖獅頭山北面第二層溶洞中採挖洞內的堆積作肥料時,在的一條裂隙發現古人類頭骨化石和古脊椎動物化石,經有關專家鑑定是直立人向智人過渡的早期類型人類化石,於是命名為馬壩人。馬壩人的腦容量估計超過北京人,又具有智人的進步性質。分類上歸於早期智人,是直立人轉變為早期智人這一重要環節的代表。

馬壩人頭骨化石是目前華南地區唯一發現的早期智人化石,馬壩人遺址至今尚未發現有文化遺物。馬壩人的發現,有助於研究古人類在粵北地區的活動和當時的地理環境,也為進一步探討人類演化和發展過程提供了寶貴材料。既擴大中國遠古人類分佈範圍,還填補了嶺南地區人類進化系統上的空白。

1973年,在獅子巖獅頭山與獅尾山之間又發現了為新石器時代遺址。也就是一種遺址,遺址內有4個不同時期的考學文化堆積層:

  • 距今約6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層;
  • 距今約5000—4000年被命名為“石峽文化”的新石器晚期文化層;
  • 是距今約3800—3100年的早期青銅文化層;
  • 西周晚期到春秋時期相當的晚期青銅文化層。

石峽遺址內發現有柱洞、灰坑、陶窯等遺存,被清理的公共墓葬有一百多座,並出土有石器、陶器及玉器等。

地址:曲江區馬壩鎮獅巖路

十、櫻花峪

廣東攻略第十七篇:韶關篇


觀櫻花何必去到武漢大學?來新豐就可以觀賞櫻花啦!

櫻花峪位於韶關市新豐縣黃礤鎮偏北2公里處,總面積1000多畝。櫻花谷已成為廣東規模最大、品種最多的櫻花觀賞地,也是廣東省第一個以櫻花為主題的綜合性農業旅遊區。區內的櫻花品種有20多種,其中種植八重櫻和寒緋櫻居多。八重櫻花色白色至深粉紅色,開花較遲,由於有八重花瓣,稱之為八重櫻。寒緋櫻花色是鮮紅,適應溫暖地區,更耐寒,1月下旬已盛開。每年農曆春節前至清明後為最佳觀賞時間。櫻花峪現已盛開的品種大多是寒緋櫻,花朵呈粉紅色,一串串的猶如鈴鐺懸於枝頭。兩邊的山坡上,一樹樹怒放的櫻花,似一團緋雲海。走近細看,那最多的是八重櫻,花梗細長而下垂,又像一盞盞紅燈。

地址:韶關市新豐縣黃礤鎮

十一、廣東大峽谷

廣東攻略第十七篇:韶關篇


廣東乳源大峽谷位於距乳源縣西南68公里的大布鎮。大峽谷貫穿於韶關的大布鎮和英德的波羅鎮,全長15公里,最高深切度是400多米,沿途風景優美。乳源大峽谷是廣東地貌的一條美麗的傷痕,位於距廣東省乳源縣西南六十八公里的大布鎮。原來大峽谷所在地只是山溝中的小盆地,由於受到燕山造山運動的影響,令地殼承受地塊抬升的擴張力,而使部分地塊張裂下陷形成裂谷,距今已有一千萬年的歷史。也因為乳源屬於石灰岩地貌,所以大峽谷內有許多溶洞,而石灰岩與紅色沙礫岩的成因非常相似,所以大峽谷的地貌與丹霞山的地貌非常相似。大峽谷的兩側是高角度的絕壁峽谷,十分險峻,谷內出露的岩石為距今3億多萬年以前形成的沉積岩,以致密堅硬的石英岩為主。大峽谷的頂端狀似一隻大埕,谷面寬約600米,平靜的大布河流從東南向西北蜿蜒流過,流到這裡突然騰空衝下,形成瀑布,其氣勢之磅礴,撼人心魄!瀑布下有一深潭,潭水一直沿著大峽谷流出英德波羅鎮,匯入北江河。在離大峽谷約二十公里處,有一個國內罕見的石英砂岩洞--景峰洞,洞內奇石千姿百態,與石灰岩溶洞相比,風格迥異,獨具特色。

地址:乳源瑤族自治縣大布鎮

以上十一個風景名勝,是克里斯重點的推介!韶關還有很多好玩的地方,就留待下次再介紹,接下來我們要找找韶關的美食!

韶關美食主要以客家菜為主,客家菜如同客家語一樣古老,是中華飲食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流行廣東的深圳、惠州、河源、梅州、韶關江西的贛州,福建的龍巖、汀州,廣西的賀州、玉林,臺灣新竹縣、苗栗縣等地。客家菜餚風味的形成跟客家民系的形成是分不開的,客家菜保留著中原傳統的生活習俗特色。

一、龍歸冷水肚

廣東攻略第十七篇:韶關篇


龍歸冷水肚,其名平俗,但美味共贊。這個菜色以前還未列到粵北譜之中,是近幾年來嘗用者交口稱好而廣為傳開的。作為韶關市民,大多有過不嫌遠鄉村裡,專程親嘗之行。有些還嘗一次饞,隔三差五再來。烹製豬肚,大都作為滷味,湯料食用,如要使其成為肉爽香郁的一道熟菜,做起並非易事,據說,前幾年,在龍歸有位好掌勺之人,有一閒來無事,買了市上豬肚回家事廚,因火候欠妥,難於嚼食。事後忽想,豬肚肉質內硬外軟,製作理應裡外兼顧,靈機一動,遂即採用猛火煮冷水浸的廚藝,加以佐料精烹,不知經過多少嘗試,終成佳餚。菜成之後,其爽可口,香郁肉甜,獨闢一味。至於烹煮豬肚時要經過多少次間隔多少時間的冷水浸泡,之後需要什麼調料,這些眾人不得而知。只知道是當地的井水浸泡的,才有這特獨香味。近來也有好學之人知其大概,如法泡製,但仍味欠佳境。

二、南雄板鴨

廣東攻略第十七篇:韶關篇


“南雄板鴨”已經有千年的歷史,當地亦稱這為“曝醃”。它造型美觀、顏色金黃、香氣濃郁、油尾豐滿、皮薄肉嫩、肉紅味鮮、骨脆可嚼。與之相比,“南雄板鴨”又以珠璣巷臘巷的板鴨最為出名。臘巷是珠璣巷中的行業作坊街巷之一,以精製臘味而聞名遐邇。南雄臘鴨又稱板鴨,造型美觀、鴨皮白中透黃、油尾豐滿、皮薄肉嫩、肉紅味鮮、骨脆可嚼、香氣濃郁、風味獨特,因此千餘年來南來北往的客人都要品嚐或購買南雄精製的臘鴨。

三、爆炒山坑螺

廣東攻略第十七篇:韶關篇


山坑螺呈圓錐形,如小手指大小,每年秋天是吃山坑螺的最佳時節。韶關地區爆炒山坑螺的方法很精細,先將螺放入清水浸淨後再放入冷雞湯中浸泡餵養,以增加其鮮甜。爆炒時要配齊青椒、紫須、姜、蔥等佐料,炒好以後的山坑螺香鮮無比。在街邊小店和夜宵排檔上都能吃到。到丹霞山不能不吃爆炒山坑螺。山坑螺體積小巧尖長,呈圓錐形,如手指大小,四季都有。但烹調很講究,上乘的做法是:煮前應將山坑螺用乾淨的浸泡,去除螺體內的沙泥及雜物,再放入常溫的雞湯浸泡餵養,使其肉肥厚鮮嫩鮮甜,然後鉗去螺尾尖部。爆炒時,加上青椒絲、紫蘇、生薑、蔥等佐料,並掌握好火候,不能炒過火,這樣才會做出鮮、甜、爽的山坑螺。

四、樂北禾花魚

廣東攻略第十七篇:韶關篇


來到樂昌不得不試的還有禾花魚。禾花魚養殖在稻田,吃的是落下的稻穗,所以魚肉本身還有一股淡淡的禾花香味。魚肉質細嫩,骨軟沒有腥味,配上清甜芋荷,整鍋魚湯金黃璀璨、鮮香四溢,口感上提味生津,讓人百吃不厭。禾花魚,又稱禾花鯉,為鯉科溫水性小型魚類,長期放養在稻田內,因採食落水禾花後上市,魚肉具有禾花香味而得名禾花魚。禾花魚食性雜、生長快、繁殖能力強,個體較小,一般體重在50-250克體型粗壯,全身略帶紫色(烏褐),背部黑色,色彩亮麗,其肉質細膩,刺少肉多,骨軟無腥味,味道鮮美,蛋白質含量高,黃燜、清煮、煎、蒸都好吃,尤以瓦罐煨煮其味最佳。禾花魚起源於我國兩千多年前漢朝“稻魚共生、合為一體”的傳統農耕文化,後在我國的南方山區一帶稻田養殖廣為相傳,廣西桂林分佈相對較大,是具有地方特色的養殖品種。相傳,相傳,清乾隆年間,乾隆皇帝巡遊江南,到了桂林府,席間,乾隆覺得酒醇菜美,異常新鮮,尤其對盤中的禾花魚特別感興趣,便問左右:“這是什麼魚?這樣肥嫩可口,無腥無膩”府臺回答“這是禾花魚,就是田鯉魚,百姓把鯉魚放在稻田裡餵養,當稻子抽穗揚花時,魚兒特別愛吃飄落在水上的禾花,食後長得又肥又嫩,故無腥味。”乾隆聽後龍顏大悅,道:“禾花魚肉嫩鮮美,武昌之魚未能及也!”從此,禾花魚被列為貢品,身價倍增。

五、南雄酸菜餃

廣東攻略第十七篇:韶關篇


南雄特有的酸菜餃,這種酸菜餃用南雄話講叫“餃叻餈”,是南雄最平常的小吃了。酸菜餃在菜市場、街邊小攤都有得賣,用一次性飯盒裝,大概裝滿一盒才5元錢,價格便宜又好吃,很多人早上都會在上班或者上學途中買了邊走邊吃。現在酸菜餃已經擺上了酒樓的餐桌,成為了當地人招呼遠客的佳品。一般的酸菜餃是用米粉做成餈的方法做麵皮,再用茄子或者酸菜做簡單的餡料,蒸熟即成,小小的一片,軟糯香口,鹹酸適中,十分開胃。這種小吃看似簡單,但做麵皮的手勢和配餡料的經驗很考究,如今進了酒樓的酸菜餃已經變了,變得更大一點,雖然賣相誘人,但稍嫌韌了一點,餃太大了麵皮不夠入味,還是覺得不夠老字號小攤子上做的好吃。我們專門到新城市場街口賣酸菜餃的老攤主那裡買來的酸菜餃,仍舊採用老方法做,才是地道的酸菜餃味道。

六、石角釀豆腐

廣東攻略第十七篇:韶關篇


釀豆腐是客家人生活中常吃的小吃。把豆腐切成約一寸見方的小塊,投入油鍋中炸少許時間,取出瀝乾,再放入調有八角、五香、辣椒等佐料的肉湯中用溫火慢煨,吃時再撒上些胡椒麵、蔥花,味道尤為鮮美。新豐石角乃山區中之山區,原是窮山僻鄉,但山雖窮,水則秀可謂窮山秀水之村野。由於水質清秀,做出來的豆腐特別嫩滑可口,此菜很久很久以前就被人們奉為極品,民瑤有曰:“宮中大小姐,石角豆腐花”,把石角豆腐花與宮中大小姐相併媲美,可見其妙哉也!

七、艾餈

廣東攻略第十七篇:韶關篇


艾在很早以前就已經是醫書裡的一種良藥,無論內服或者外用都對人體有不錯的功效。不少地方的民間也喜歡用它來做成小食,味道獨特,又可以保健,是種不錯的食材。清明時節許多地區都會做的傳統食品“青果”(又稱青糰子),其主要材料正是艾草。在客家人的餐桌上,艾草可算是一種常見的食材。每到春季,田頭水邊就會長出一叢叢艾草,綠色的葉子盤旋而上,像寶塔似的非常可愛。這時,女人們會把它們採下來,回家將糯米蒸熟之後拌入艾葉一起舂成米膏,在中間包些花生或芝麻餡,團成一個個綠綠的小粑粑放進鍋裡蒸熟,這就成了有名的客家美食“艾餈”。艾餈味道濃烈,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後來我隨老婆回孃家,岳母大人做艾餈時會特意少放些艾葉,吃起來滿口清香,還帶著一種特有的甘味,讓人頓時胃口大開。其實艾草做的菜並不只限於艾餈,只是艾餈太過出名讓人忽略了用這種食材烹製的其他菜式而已。客家菜裡面的梅州狗肉是出了名的美味,卻很少有人知道它還有鹹、甜之分。而甜狗肉就是用糯米酒糟和艾葉來煮的,箇中滋味十分美妙,卻又無法用言語來形容,只有親自嘗過才能體會。這種做法可能只有客家才有,即使在把甜味用得出神入化的淮揚也沒能找到這樣烹製的狗肉,可算一絕。艾草本身還有祛風的作用,所以客家女性坐月子時會用艾幹來燉雞,一來滋補身體、二來驅除風邪,只要放量適當,味道會非常好。對於南方潮溼的春節,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八、瑤山煙肉

廣東攻略第十七篇:韶關篇


必背瑤寨地處乳源縣城東北54公里的崇山峻嶺中,瑤族同胞居於深山老林,遠離集市,食肉甚為不便,故自養家豬,宰殺置於爐灶煙窗懸掛憑煙燻幹,全年享用,保鮮時間甚長,有的甚至五年之久,取之而食,味更非凡!遊客至此,必食為先,而今食的人多了,此菜名氣也大了。

韶關美食是不是吸引到你呢?韶關之行就到此結束了!下一站,我們將會去到廣東最西端:湛江,尋找美食與好玩之處,大家要繼續關注廣東攻略哦!我是克里斯,下期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