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記憶,60年代的香港夜景,好像電影古惑仔裡的街頭景色


照片介紹:軒尼詩道——這是中國香港的主要道路之一,連接香港島西面的灣仔與東面的銅鑼灣。 這是組60年代香港夜景照片,那時候香港已經有“不夜城”的稱號。60年代是香港經濟的轉折點,在這之前香港的人均GDP相對較低甚至和當時的秘魯丶南非和希臘差不多。

照片介紹:中秋節夜景——經過二戰、50年代內地自然災害後,大量內地居民湧入中國香港,人口接近300萬,為香港的繁榮打下了人口基礎。由於香港背靠祖國,又屬於英國統治,所以國外利用香港收集大陸信息,大陸也將香港作為特殊地位去與外界溝通。

照片介紹:彌敦道——也得益於香港特殊的位置,香港經濟快速發展,在香港註冊的工廠數目由1950年代的3000增至1960年代的10000家,而外資公司的數目也由300增至500多家。中國香港也被選為亞洲四小龍之一。

照片介紹:仔太白海鮮坊——想象一下當時每天湧入香港的人數多達4000,但當時的香港根本容不下那麼多人。每天都有人被遣返回去。但在遣返回去的卡車上,大批大批的香港市民圍在路邊,紛紛將手中的物資扔上車,扔給那些不認識的同胞。這才是當時中國的同胞之情。

照片介紹:匯豐銀行——匯豐銀行一直與中銀大廈相鄰,當時的香港中環——左手邊是中國銀行,右手邊是匯豐銀行;一箇中資,一個英資。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家庭,大部分都從事補助性工業勞動,大工廠將部分生產程序分發給小型工廠。


照片介紹:老香港中銀大廈——1997年迴歸後,香港遇到了金融風暴,當時的中央政府還沒有像今天這般的有財力,但因為香港是中國香港,也要力挺香港。有傳言說,中央政府向香港投入千億外儲,殊不知,當時中國外匯的全部身家也不過1300億美元,但中央政府在香港戰場上的主要作用,乃是堅定信心——堅持人民幣不貶值,支持港府放手一博。

照片介紹:白天的中銀大廈——60年代以來,中銀大廈一直是香港親華(親共)人士活動的場所。老中國銀行大樓於1950年落成,仿照上海外灘的中國銀行總行外型設計,曾是中國銀行在香港的總部所在地,現在是中銀香港中區分行的所在地。大廈已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

照片介紹:維多利亞港——作為內地面向世界的窗口,作為背靠祖國的前哨陣地,香港能夠得以快速發展,他與祖國唇齒相依。所以以往在很多時刻,中國和中國香港在面對困難時都會彼此依靠。無論是華東水災還是汶川地震,到處都可以看到香港人的身影。


照片介紹:皇都戲院——夜景看不到,這座建築的特點,包括戲院頂部以混凝土興建、呈拋物線形的巨型飛拱支架,以及戲院正前方名為蟬迷董卓的大型藝術浮雕裝飾。

照片介紹:皇后大道——這是香港開埠之後建設的第一條沿海市中心主要道路,位於香港島北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