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平兩岸闊”可期,臺商臺企融入大陸+N產業機遇

世界這麼大,回大陸就是回家——這可能是臺資企業與臺胞的最深刻體驗,這一體驗還會很快升級。

2019臺商產業轉型升級峰會11月2日在江蘇省南通市舉行,260多名臺商與會,26個項目集中籤約。

海峽兩岸愈來愈緊密的經濟互動潮流不可擋,中國政府一系列重磅措施也在強力支持兩岸產業互進。

“我們期盼兩岸企業優勢互補。”近日,第一財經記者在臺達集團江蘇吳江基地瞭解到。臺達於2001年在江蘇投資設廠,目前在中國大陸已設有廣東東莞、江蘇吳江、安徽蕪湖、湖南郴州4個主要生產基地及20多個研發中心。

吳江是臺達發展智能製造的重要基地,以臺達可編程控制器(PLC)示範產線為例,全面智能化後,內部期望未來能達到產能提升約70%、生產使用面積減少約35%、直接人力人均產值提升3至5倍等目標。

臺達看好中國大陸的市場前景,並將繼續伴隨改革發展的腳步,積極參與重要建設;也表示願意將臺達40多年來所積累的科技創新經驗同兩岸企業共作。

11月4日,國務院臺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經商中央組織部等20個有關部門,出臺了《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及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下稱“26條措施”)。

“26條措施”涉及為臺灣企業提供同等待遇的措施13條,包括臺資企業同等參與重大技術裝備、5G、循環經濟、民航、主題公園、新型金融組織等投資建設等;此外,涉及為臺灣同胞提供同等待遇的措施13條。

“潮平两岸阔”可期,台商台企融入大陆+N产业机遇

“26條措施”宗旨與去年發佈的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31條措施”一脈相承,無疑將給臺資企業和臺灣同胞帶來巨大機遇和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分享人才與市場紅利

長三角已悄然成為臺資企業的升級大本營。如江蘇省南通市市長徐惠民所言,“南通在2018年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產值超過了2300億元,重點企業超過300家”。在集成電路方面,南通正在加快形成新品設計、半導體器件製造、封裝測試、技術服務等組成的產業鏈,這其中則不乏在此深耕多年的臺資企業。

“我對於南通的感想可以用兩個字來形容:進步。”旺旺集團副董事長鬍志強表示,“南通不但是上海的北翼門戶,還要北下、西連、東進,其發展也必將帶動長三角區域的融合推進;尤其是鐵路、海港等開發,未來一定會很不一樣。”

第一財經瞭解到,在南通落地的臺企達1100餘家,涉及領域為電子信息、新材料、化工等;南通顯然已成為臺商投資大陸的新高地。2018年,南通集成電路製造業增長25.6%,相關的集成電路設計達2590億元,封裝測試業做到了2195億元。

據海關總署數據統計,2018年,中國進口集成電路金額為20584.1億元人民幣(約合3120.6億美元),產業銷售額6532億元;而我國的產品供給能力還遠遠不夠。

“潮平两岸阔”可期,台商台企融入大陆+N产业机遇

微電子產業是我國工業領域的重大短板,應首先從宏觀角度來看待其產業格局。臺灣經濟主管部門前負責人尹啟銘認為,當今有兩股勢力對全球化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一是信息科技及消費領域的要素整合,另一則是全球化逆流,這主要包括了保護主義的興起、全球紅利分配不均擴大、英國脫歐、日韓貿易摩擦與美國退出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PP)等因素。

臺企應遵循怎樣的發展路徑?尹啟銘分析認為,首先,國內的人才紅利現已經取代了人口紅利。“如今國內4個留學生中有4個歸國創業,這和2000年時4個留學生中1個回國的狀況大不一樣,說明大陸存在很多發展機會。我所知道的是,臺灣新竹科學園區剛設立時,也是每3家創設公司中就有1家的創始人是從美國硅谷回來的。”

其次,過去臺商到大陸發展都是以出口為導向,比例接近八成;因此,過去是將大陸作為生產基地,未來則需要作為創新基地。同時,過去強調大陸的製造功能,今天則要更重視大陸IT產業發展所帶動的製造、服務業的發展機會。

他還認為,臺企要更多地融入大陸的經濟發展環境,必須要將“大陸+N”作為全球化發展的佈局。

追逐5G、AI與物聯網商機

“企業應用原有技術開拓出新的市場,再從新的市場當中去引領出新的技術來。同時,只有按照一定的市場發展規律,才能做到有力的轉型成功。”臺資企業滬士電子股份有限公司(002463.SZ)副總經理李明貴表示。

“我們的電子產品從原來的100%外銷到如今的內銷,尤其是參與到5G領域併為華為、中興等國內龍頭企業做配套。公司股價也自2010年A股上市的4元到如今的二十多元。”

而對於兩岸產業交流的建議,尹啟銘表示,一方面,兩岸要從法規、制度、機制、按理上探索一些新觀念和新做法;另一方面,政府重視臺商就要有先行先試的做法,如示範基地的做法等;再者,如今轉型升級所遭遇的困難更大,因此在招商上除了提供一些配套措施與周邊條件外,還需要一定的輔導,來協助臺企找到商機。其中,汽車電子、智能製造則是相當看好的兩大領域。

其次,從企業實踐的微觀層面來看,市場、政策、人才是重要的關注點。

此外,搭載了5G、人工智能(AI)、物聯網等新型技術的市場前景也被電子製造業界普遍看好。

“電子製造業目前在全球市場的規模約為4800億美元,而5G結合下的市場規模將達到7.3兆美元。5G帶動的信息產業包括智慧產品、智慧工廠、智慧製造等領域。”日月光投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集團行政長汪渡村表示,未來,兩岸在創新與合作研發、制定共通標準、垂直整合、異質整合上應有很大的機會。

“潮平两岸阔”可期,台商台企融入大陆+N产业机遇

兩岸產業互動共促轉型升級

在11月2日下午舉辦的“2019臺商產業轉型升級峰會”上,上海華東電腦股份有限公司(600850.SH,下稱“華東電腦”)董事長劉淮松表示,兩岸信息技術產業的深度融合始於17年前;所有企業的轉型、升級則來自於“對未來的趨勢的判斷”。

劉淮松回憶說,“2001年那一次去臺灣做產業交流使我印象很深。當時臺灣有一款非常火爆的遊戲叫‘大富翁’,所屬大宇資訊旗下,這也是我們第一次聽到‘內容產業’這一名詞。我記得同行的金山軟件的雷軍兩眼放光,還要求第二天再去一次。”

“回去以後,雷軍的金山軟件就開始涉足遊戲和內容產業;而我也在2004年上市公開內容中發現,其80%的利潤來自於《金山遊俠》——一款剛剛興起的網遊。”

在如今5G、AI無處不在的時代,企業應如何進行公司的戰略定位?

劉淮松表示,華東電腦原先是一家進行計算機研發、生產的企業;而在3年前則果斷地選擇了擁抱數字時代,成為一家數字運營服務商。“我們沒有選擇去切換賽道,而是在同一賽道上結合原有優勢升級為提供IT服務行業。轉型和升級實際上是兩個詞。”

而在學界理解看來,產業轉型的結果則使得企業的分類方式發生改變,這也將帶來企業盈利模式、未來發展格局的變化。

華碩雲端總經理吳漢章認為,“雲端、物聯網、大數據到人工智能將是企業正在經歷的十年一波的大機遇。從2008年開始到現在,華碩已經成為了純粹的平臺公司;在臺灣也有超過50億元臺幣的科技計劃,使得華碩用人工智慧技術去賦能更多企業轉型。”

由此,從技術供應商轉型為服務供應商存在更多機會。

“升級並不意味著轉型,而轉型則一定意味著要升級。”臺灣地區企業開必拓數據股份有限公司CEO孫逢佑表示,“升級來自於兩方面壓力,一是技術規格的壓力,越貼近國際規格市場規模就會越大;二則是市場需求的壓力。”

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下,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催生新經濟模式;而開放、融合的格局,也將為長三角地區海峽兩岸的產業發展提供重大機遇。

以南通為例,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股份有限公司總裁丁文武認為,南通應以龍頭企業為代表培育集成電路產業鏈體系,並打造集成電路封裝產業園;同時,要制定更多相關政策來吸引這類企業到南通投資落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