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贊中國政府“言必行 行必果”,營商環境改善大踏步邁進

“習近平主席在開幕式講話中重申了對於進一步促進外商投資的承諾,這讓我們備受鼓舞。”3M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邁克·羅曼說。

3M公司全稱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明尼蘇達礦務及製造業公司),創建於1902年,是總部設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的世界著名產品多元化跨國企業。

讓這家遠在美國的公司的董事長備受鼓舞的是,11月5日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題為《開放合作 命運與共》的主旨演講。

習近平在這次演講中表示,中國將會繼續擴大開放,不斷提高開放的水平,通過創新、合作、互利雙贏合作來建立一個開放型的世界經濟,同時中國將會不斷地改善營商環境與供應鏈。

外企贊中國政府“言必行 行必果”,營商環境改善大踏步邁進

這兩家美國企業備受鼓舞

談到營商環境,習近平強調,中國將會去除一些投資的障礙,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同時提高政府管理效率。

3M公司的邁克·羅曼對此非常激動:“我們非常期待看到中國為跨國企業創造更公平的營商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以及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促進更多產品引入中國。作為一家以客戶為先的全球創新科技企業,我們希望繼續參與到中國更加開放的市場發展之中。”

通用電氣全球業務總裁兼CEO段小纓對習近平主席提出的“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歷史大勢,為世界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非常贊同。她說:“我們是一家美國企業,也是一家全球化的企業,我們支持全球貿易自由。我們在全球貿易中必須要通過對話解決一系列的問題,市場到哪裡我們就走到哪裡。”

中國政府“言必行 行必果”

當前,優化營商環境已成為激發市場活力、進一步吸引和提振國際投資的關鍵因素,也成為各國推動國內經濟轉型升級的共同追求。面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探索高水平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措施的路徑和前景,以開放合作促進國際投資重新煥發生機具有重要意義。穩定、公平、透明、開放的營商環境,需要不斷提高政府對企業的服務意識和質量。

11月5日下午,第二屆虹橋國際經濟論壇分論壇A——“開放、規制與營商環境:政府角色與跨國公司視角”正式拉開帷幕。

相較於首屆進博會,本屆進博會的一大亮點在於中國營商環境改善更進一步。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也充分展現出中國不斷擴大對外開放的決心和力度。

世界銀行正式發佈的《全球營商環境報告2020》顯示,中國營商環境總體得分77.9分,排名躍居全球第31位,首次進入全球前40,而上一年則是從第78位躍升至46位,兩年時間躍升了47位,這絕非一個簡單的名次晉級,而是指標的系統性提升。報告稱,由於大力推進改革議程,中國連續兩年營商環境改善幅度全球排名前十。這一飛越式的發展是中國營商環境進一步優化的集中體現,必將為世界各國在中國投資、向中國出口提供更好更優的環境,更廣闊的市場,也證明,“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足夠世界各國徜徉共享。

此外,《外商投資法》將於明年實施,一系列投資便利化及市場開放的措施還在大力推進。葛蘭素史克CEO魏艾瑪坦言:“新的《外商投資法》是一個非常積極的趨勢,確保我們有這樣的一些規則和紀律,中國是一個龐大而複雜的國家,應該不斷地去提升透明度、可信度以及長期的環境,以便外商企業進行長期決策和規劃,可預測性將會是中國市場的關鍵詞。幸運的是,我們看到中國政府已經這樣做了,可謂言必行行必果。”

段小纓表示,《外商投資法》的實施對於外商企業極具振奮作用,然而如何落實更為重要。“我們有時候會看到一個法律框架在那裡,但實施細則依然不夠具體,因此有時我們需要客觀的落實細則。同時,在違法情況出現的時候,我們看到執法所採取的手段在各個地方也是有所不同的,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熟悉外商投資,更善於和外商接觸,但其他地方可能在落實中會存在一些問題。”

段小纓建議,“我們要確保《外商投資法》的實施細則是能夠落實的,能夠具體執行的,能夠在各個地方保持同一落實標準的,同時這項法案的落實離不開人才隊伍建設。”

營商環境改善並非一蹴而就

對外經貿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執行院長林桂軍坦承,跨國公司在對外投資中確實有遇到一些難題,話鋒一轉,林桂軍拋出問題:“我們應當思考該取消怎樣的障礙有益於中國經濟的發展”。

林桂軍補充道:“當前有兩類壁壘,一類壁壘是歧視性的,比如說國民待遇。另一類壁壘是非歧視性的,例如中國人和外國人,國企與私企之間的分配。”

林桂軍認為擺在眼前的一個問題是“優先取消歧視性的壁壘還是非歧視性的壁壘?能否同時取消還是先確定一個戰略,取消那些會提升成本的壁壘”。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行長金立群並不認同“中國投資環境惡化”的觀點,金立群直言:“為什麼過去十幾年跨國公司的體驗感沒有更好?因為在改革開放初期,跨國公司享受超國民待遇,現在他們享受和本土企業一樣的國民待遇,這會導致他們覺得不太舒服。與此同時,中國企業的競爭力已經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外商企業在和他們的競爭中優勢正在減弱。”

在金立群看來,“這是人的本性,因此營商環境惡化有一部分是主觀原因,並不完全是客觀的原因”。

除了信賴度、透明度、預見度等營商環境軟實力,金立群認為基礎設施、物流體系等硬實力更為重要。“當前,因為中美之間有些貿易的爭端,有些外國企業想要搬離中國,以此降低勞動成本且避免受到美國‘嚴格’對待,但根據我的經驗,這些公司移出中國不久便發現別人家的草地並非那麼綠,因為缺乏基礎設施、物流體系和高技能的勞動力,它們的跨國投資發展得並不順利。”

營商環境的改善在金立群看來並非一蹴而就,他將其形容為“一個兩難的境地”,任何國家與政府都面臨這樣的難題。經濟發展的長期益處和短期需求橫亙在政府面前,因此政府希望有一個好的投資環境,但勞工等問題也是他們不得不考慮的因素。

作為一家在全球運營的中國公司,中國遠洋海運總經理付剛峰對於金立群提及的超國民待遇感同身受。付剛峰表示,過去中國的政策中,外商是超國民待遇,現在一視同仁,大家都是國民待遇,更加公平,營商環境應該是更好。

付剛峰強調,“一帶一路”倡議對中國企業去海外投資給了很大的支持。然而,雖然歐洲、美國的營商環境指數肯定比中國高得多,但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實際上面對的挑戰要遠超外商來中國發展。

(國際金融報記者 孫婉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