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伦之乐终得实现—八十年代 恰逢改革春风 老年生活上台阶


八十年代的老年人都是出生在建国之前。在解放前的旧中国,军阀割据,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可想而知,那时候的年轻人能有几人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呢?

建国后,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新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人们响应政府的号召,拿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干劲,舍弃个人享乐,节衣缩食来建设国家。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国家改革开放,从过去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得到极大提升,百姓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也就在这此时,这批为新中国建设立下汗马功劳的人们老了,陆续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可以说,这批从建国前走过来的老人们从来就没有过上享乐的日子。

纵观中国的近代历史,除了达官显贵外,老百姓几乎都没有过过好日子,享受天伦之乐就是一个梦想。直到改革的春风席卷中国大地,人们期待已久的梦想才得以实现。

那时的家庭几乎都是多子女家庭,三四个孩子的家庭比较普遍,有的家庭甚至多达七八个子女。众多子女就是老年人养老的保障和依靠,退休后的老人们也会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子女们带孩子。

在城镇,老人们都会有退休金作为生活保障,虽说不多,但是一般生活花销也够了;在乡下,老人们还是不会离开土地,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就是经济来源。

当时,在城市里的老人享受国家给予的公费医疗,医药费都可以拿到单位报销;乡下的农民也会享受合作医疗,常见病症可以保证得到医治。

城市中的老年人平日里可以聚到一起打牌下棋,也可以回到原单位的老年活动室参加活动。那时候,政府还为老年人开办了老年大学,绘画书法和唱歌跳舞等都可自由参加,街道也为老年人开设了阅览室,读书看报很是方便。

勤劳质朴的农村老人只要身体状况尚可,除了照看孙辈外,生产劳动似乎就是晚年生活的全部。养鸡养鸭、喂猪放羊和种菜做饭等都是常见的劳动科目。

在草原牧区,老年人依然要跟年轻人一样去游牧。家里的牲畜的数量往往就代表着经济状况,虽然牧民收入很高,但是牧区依然缺乏文化生活和有效的医疗保障。

八十年代的中国乡村相对于城镇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尤其是在少数偏远地区的乡村里,人们的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也就可想而知了。

由于中国地域广大,各地区的情况迥异,或许农民、牧民和渔民等的生产和生活内容不同,但是各处的老人都在发挥着余热,劳作不息生命不止。

虽说八十年代的老年人生活质量与今天相比较差距很大,但是与过去相比却有了质的提升。当时很多老人都感叹道:“没想到这辈子还能过上像今天这样好的日子,真是赶上好时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