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務質效提升 銀企架起“連心橋”

中國商報/中國商網(李婕 溫源 葛孟超)今年前三季度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18.74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出3.28萬億元。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13.9萬億元,同比多增1.1萬億元,佔同期社會融資規模的74.2%,重點投向基礎設施、製造業等重點領域和民營、小微企業等。

在黑龍江,全省社會融資規模較快增長,前三季度新增貸款同比增長27.8%;在廣東,銀行業投向民營企業的貸款佔全部貸款的比重近五成;在湖南,9月全省新發放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較去年的高點下降了0.41個百分點……近日,各地陸續發佈今年以來的金融運行情況,在不少地區,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成效可圈可點。從全國來看,實體經濟獲得的金融服務也實現質效提升。有分析認為,隨著我國金融業加速回歸本源,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的規模持續擴大,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持續注入“源頭活水”。

金融服务质效提升 银企架起“连心桥”

蘇曉宇/製圖

金融數據整體向好

從道路修繕、棚戶區改造到機械製造、數據開發,今年以來,僅貴州省貴陽市一地,新開工的億元以上項目就有153個,總投資近2000億元。發展的背後離不開資金的支持。

中國人民銀行日前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18.74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3.28萬億元。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13.9萬億元,同比多增1.1萬億元,佔同期社會融資規模的74.2%,重點投向基礎設施、製造業等重點領域和民營、小微企業等。數據表明,一方面,我國經濟基本面長期向好,增長韌性較強,實體經濟對資金需求仍然較強;另一方面,金融體系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得到增強。

從今年以來我國的金融運行情況來看,市場最關注的三項指標總體好於預期。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主任兼新聞發言人周學東介紹,一是社會融資規模的金融數據有明顯回升和好轉,二是貨幣供應量M2顯著回升,三是人民幣貸款增勢平穩。

數據顯示,9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2.27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1383億元;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219.04萬億元,同比增長10.8%。從貨幣供應情況看,9月末,廣義貨幣M2的餘額是195.23萬億元,同比增長8.4%,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2和0.1個百分點;人民幣的貸款餘額149.92萬億元,同比增長12.5%。

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司長阮健弘表示,三季度金融數據整體向好,是實體經濟存在較強的資金需求和金融體系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加強共同作用的結果。

資金流向重點領域

在金融數據全面回升的背後,資金結構也在變化,進一步向實體經濟和國家引導的重點支持領域集中。

在遼寧大連長興島,我國一次性建設規模最大的煉化一體化項目——恆力2000萬噸/年煉化一體化項目正加緊生產。據瞭解,該項目對補齊化工原料芳烴供應短板、降低進口依賴具有重要意義,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銀行等多家銀行為項目提供了近400億元的貸款支持。

對於市場較為關注的中長期貸款,阮健弘分析,中長期貸款的實際投向有幾個特點:一是基礎設施行業的中長期貸款增長平穩較快,9月末同比增長8.9%,創下今年以來的高點。二是製造業特別是高技術製造業的中長期貸款增速明顯回升,9月末高技術製造業中長期貸款餘額同比增長達41.2%。三是9月末不含房地產業的服務業中長期貸款餘額同比增長11.4%。

建立健全長效機制

從中央到地方,各類金融服務政策不斷湧現,架起了銀企間的“連心橋”:國家發改委、銀保監會近期聯合印發《關於深入開展“信易貸”支持中小微企業融資的通知》,要求通過加強信用信息歸集共享,破解銀企信息不對稱問題。

在陝西,由政府主導搭建的信用金融服務平臺已採集全省200多萬家企業的基本信息和近1.7萬家企業的社保、稅收及國土等深度信息,實現融資需求對接180億元;在江西,今年前8個月,通過小微企業融資服務平臺發放貸款845.3億元,佔同期全省普惠小微貸款發放量的33.3%。

“鼓勵和引導金融支持實體經濟,需要諸多配套措施。”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說,各地建設金融信息服務平臺,是建立健全長效機制的有益探索。地方有豐富的社保、司法等信息,有能力把原本分散在各個部門的信息綜合起來,形成龐大的數據庫,這些珍貴的數據對金融機構提升服務水平幫助很大。

推動服務實體經濟長效機制建設,除了要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之外,還應該完善金融機構“敢貸願貸”機制。銀保監會副主席祝樹民表示,銀保監會持續推動銀行進一步健全盡職免責機制,督促銀行將小微貸款業務納入考核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