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保監會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國健康險業務實現原保費收入5677億元,同比增長31%,為人身險細分業務中增速最快的險種。然而保費高速增長帶來的不一定都是盛宴,也有可能是未來逐漸走高的賠付“堰塞湖”。
以近年來大火的“百萬醫療險”為例,就有業內人士指出,由於險企普遍採用錨定競品的策略,同時相關數據積累不夠,疊加無法識別的逆選擇風險,該險種經營已現“隱痛”。
近日,怡安再保險解決方案健康險業務大中華區負責人李純侃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目前,健康險市場增長最快的兩大險種——百萬醫療險和終身重疾險的產品費率已到極致,從產品設計上來講,無限地擴展疾病種類、增加賠付次數的趨勢背後,很多國內的再保險公司已出現觀望心理,對於長期重疾險的再保支持非常謹慎。”
“百萬醫療險”尚存一定的利潤空間
公開數據顯示,2019年1月,健康險業務保費增速高達50%,賠款的同比增速僅38%,遠遠低於保費增速,此後,健康險保費收入同比增速呈不斷下滑的態勢,健康險賠款增速逐漸拉昇,到了今年4月份,賠款增速超過保費增速,且二者差距有逐漸拉大之勢。今年前三季度,健康險的賠付支出為1637億元,同比增長37%,超出保費增速約6個百分點。
雖然目前我國商業健康險仍發展迅速,但行業分析人士對此也指出,健康險業務的賠付支出漲幅高於保費收入漲幅,意味著承保盈利面臨較大壓力。
“以百萬醫療險為例,目前整體上尚存一定的利潤空間,但照此趨勢發展下去,空間必然是越來越小。”李純侃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簡單賠付率而言,目前“百萬醫療險”的行業平均水平在30%以上水平,平均的綜合成本率水平在70%~80%,相對於“百萬醫療險”的主流公司而言,一些缺乏健康險運營經驗的險企普遍處於虧損狀態。
從目前主流的健康險賠付來看,情況也不容樂觀。2019年上半年,人身險公司健康險業務賠付同比增長33.22%,其中,短期險賠款同比增長29.47%,長期險賠付同比增長38.81%。69家開展了短期健康險業務的財產險公司,2019年上半年賠付支出總計同比增長49.07%。而同期的健康險保費增速為31.69%。
相對於1年期產品,不確定性更高的長期醫療險經營風險也相對更高。在李純侃看來,目前“百萬醫療險”已經非常激進地進入到了中長期醫療險計劃的設計中了。“一些保險公司6年期產品的推出吸引了市場的極大關注,我們預測中長期的醫療險將越來越多地獲得消費者的青睞,部分取代一年期的百萬醫療險。”李純侃告訴記者,從風控的角度而言,目前行業還是有相對把握的數據來預測六年後醫療成本上升的程度。
外資再保險瞅準細分市場機會
如何能避免今日健康險的“隱痛”變成像目前車險行業普遍面臨的承保虧損的“顯痛”?在李純侃看來,對保險公司而言,繼續採取低費率策略,吸引存量客戶的手段顯然無以為繼。
李純侃認為,未來“百萬醫療險”將向兩大方向發展:一是下沉市場;二是細分人群。“目前,百萬醫療險的銷售保單量約在9900萬單至1億單,隨著保險機構的不斷進入,銷售對象將下沉到三線、四線城市;與此同時,產品形態也將隨之調整,比如目前普遍的1萬元免賠額在一、二線城市是能夠有效匹配的,但到了三、四線城市免賠額的設置將相應下調。”
目前,傳統的健康險業務的銷售仍然比較注重25週歲至45週歲這一主力人群,針對10歲以下的兒童及60週歲以上老年人群體的產品比較有限。針對此,李純侃稱,一方面行業正探討規劃長期的少兒重疾設計;另一方面,通過核保的細化,承保某些具有較好認知的異常值的風險,或者對於不好的風險除外承保。
“由於產品的激進設計,以及缺乏經驗數據的支持,國內再保險業對於長期重疾險的再保支持已經非常謹慎。”李純侃認為,目前正是外資再保險公司進入健康險領域的窗口期。“一方面,海外再保人在華業務的投資相對於國內再保公司更低,因此對於再保利潤的要求相對不高,他們更看重通過再保業務更多地瞭解中國市場及中國的健康險經驗;另一方面,海外再保市場在某些健康險領域、病種及人群做了更多年的研究,累積了大量的數據,因此,針對某些健康險產品,海外再保市場更敢於去嘗試創新。”
在保險業內人士看來,挖掘潛在需求,提供細分化、定製化的健康險產品是大勢所趨。不過,在李純侃看來,目前市場上的健康險創新產品,不乏形態較為簡單的案例,一些“帶病投保”健康險對病患來講可能實際意義並不大。他舉例稱,有的保障糖尿病併發症的重疾險,實際上病患是非常清楚自己病情的,服用藥品的頻次和隨診都是非常及時的,所以這些人發生重大併發症的可能性也是非常低的。
他舉例稱,下一步,國內健康險的突破點包括:在利用技術控制風險的前提下,承保甲狀腺結節4~5級風險,針對三高患者承保心臟併發症風險;拓展百萬醫療險責任範圍,比如涵蓋赴美醫療費用的報銷、通過博鰲醫療基地提高靶向藥的補充等。
每日經濟新聞
閱讀更多 每日經濟新聞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