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三年級現象(2) 孩子開始兩極分化

關注三年級現象(2) 孩子開始兩極分化

在教育界,有一個被大家普遍認可的理念:一二年級相差不大,三四年級兩極分化,五六年級天上地下。寥寥數言,概括了孩子整個小學階段的變化發展。

​小學三年級學習成績的分化,是小學教育中廣泛存在的一種普遍現象,同時又是學習成績分化的一個典型代表。小學三年級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一二年級的孩子,學習成績差別很小,而且絕大多數都是好學生。

到了三年級,學習成績開始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學習跟不上的人多起來。與此相反,尖子學生更加明顯,他們的學習成績越來越好。一般說來,在小學三年級學習跟不上的學生,到四五年級時極容易落為差生。

​孩子會出現哪些分化

關注三年級現象(2) 孩子開始兩極分化

從兒童心理發展角度來看,“三年級效應”不只是學習成績的突然變化,而且是整體心理發展都帶來變化。

1、學習成績的分化

​樂樂一二年級時成績很好,可自從上了三年級後,她的成績就開始下滑,回到家裡老是說這個問題弄不懂,那個問題不明白,那些作業不會做,補習、加強訓練都沒用,這是怎麼回事呢?樂樂的媽媽弄不明白:是不是孩子變笨了,不如以前聰明瞭呢?

​孩子上三年級後,不少家長的感受是:孩子的學習成績下降了。一二年級時,孩子一般都能考90分以上,同學間沒有太大差別,但三年級開始就會拉開差距。我們把這種現象叫學習成績的分化。

​2、學習能力的分化

​小敏和小玲是鄰居,又是同班同學,兩家的關係一直很好。小敏生性好動,喜歡新鮮事物,愛自己動手做點小製作。小玲則生性文靜,從不主動探究一些自己不懂的問題,所以小敏每天放學後做完作業就搞這弄那,手停不住,有時還會闖禍。

​但小玲做完作業後就不知該幹什麼,只好看看電視。一二年級時,兩人成績不相上下,有時小玲還會更好一些。

​但上了三年級後,小玲就明顯趕不上小敏了,尤其是在科學、綜合實踐活動等課程,小敏學起來遊刃有餘,而小玲卻覺得很難,無從下手。

小學一二年級時,孩子所學的知識非常簡單,而且動手實踐的內容也很少,所以看不出孩子學習能力方面的差距,但上了三年級後,小敏和小玲這樣的情況就會出現了。我們把這些現象叫做“學習能力的分化”。

3、紀律的分化

​小學一二年級的孩子比較聽話,守紀律,但上三年級後,有的孩子就會出現令家長、老師意想不到的舉動。如上課搗亂、逃課、打架、搞惡作劇等。我們把這種現象叫做“紀律分化”。

孩子出現分化的原因

關注三年級現象(2) 孩子開始兩極分化

出現三年級分化的現象是由客觀環境變化和主觀世界、孩子自我意識的變化造成的。

​首先,孩子的遊戲由室內遊戲階段向室外與夥伴一起遊戲過渡。這一外界環境的變化,對孩子的學習和興趣帶來衝擊。

​其次,孩子在玩的時候覺得可以象大人一樣指揮別人,學習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父母無法再象以前那樣容易控制。如家長教育方式不當,孩子就會沉默反對,如家長整天要孩子怎樣怎樣學習,孩子有時會以不認真學作為對待和報復家長的手段。

​具體來說,孩子出現分化現象可找出六個方面的原因。

​1、孩子行為獨立性增強

​一、二年級時,孩子心目中,教師和父母往往具有絕對權威,孩子會無條件地信賴他們。從三年級起,他們不再象一二年級時那樣依附父母和老師,不願別人打擾自己的學習,干預自己的活動。一部分孩子由於任性,加上時間觀念不強,不能合理安排自己的學習,又不願意接受老師和家長的幫助,故出現成績下降。

​從孩子交往的情況看,三四年級的孩子結交範圍擴大了,喜歡交朋友,但又無法正確、全面地判斷他人的優缺點,所以在交朋友過程中缺乏分辨是非好壞的能力,有的孩子會在他人不良影響下出現各種問題,出現紀律分化。

2、學習內容趨向複雜

​剛入學的孩子,看什麼都比較表面、膚淺,還不知道什麼叫動腦筋,怎樣動腦筋。認真看書學習、做作業,並不等於動腦筋。孩子一二年級時成績不錯,主要是因為一二年級的學習內容中記憶、模仿的內容較多,孩子憑機械記憶,照搬照抄。也能得到好分數。

​但是從三年級開始,即使在那些要求記憶、模仿的學習內容裡,也包含了大量需要孩子開動腦筋的因素,如孩子不注意這一點,還是用機械記憶的方式學習,那麼,隨著要動腦筋的因素越來越多,以及學習內容的加深,孩子的學習成績就會逐漸下降。

​3、學習方式發生變化

​小學三四年級,孩子的學習逐漸由被動轉向主動,並開始關注學習的結果。此外,他們的認識和興趣範圍日益擴大,開始對自然、社會的因果關係、計算規律產生興趣,希望動手操作,喜歡養小動物,隨著知識經驗的不斷積累,他們的抽象思維開始發展,閱讀範圍也開始擴大。由於學習的深入,他們的接受能力有了提高,但同時又出現明顯差異,出現了學習分化。

​4、一些孩子思想鬆懈,對自己要求放鬆

​低年級孩子剛上學,對學校有新鮮感,師生間、同學間的關係剛建立不久,大多想給別人一個好印象。而高年級的孩子面臨畢業,給他們造成一種壓力,不敢輕易放鬆。

​唯獨三四年級的學生,既熟悉了學校生活,又未有畢業壓力,一些學生容易得過且過,不知不覺中放鬆了要求,落在其他同學後面,在學生中出現了各種分化現象。

​5、家長和老師放鬆了要求

​孩子上一二年級時,家長和老師都跟得比較緊,對孩子各方面管理較嚴格,但孩子上三年級後,家長和老師都可能會覺得孩子已適應了學校生活,便不象從前那樣操心了,加上孩子自控能力不強,便容易出現分化現象。

​6、孩子的基礎打得不紮實

​雖說孩子在小學一、二年級時成績都差不多,但有的孩子基礎比較紮實,有的孩子基礎比較薄弱。由於一二年級學習內容較簡單,所以也就不會出現明顯的差別。

​可是上了三四年級後,基礎不紮實的孩子學習起來就會感到吃力,成績自然會明顯下降,由此還會引發厭學、自信心下降、上進心不強、自卑等。

總之,三年級開始,孩子的學習、紀律等方面會出現分化,而分化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如果我們當老師、當父母的不注意,有些孩子將會在三年級開始與同學拉開差距。

引導孩子主動思考

關注三年級現象(2) 孩子開始兩極分化

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把兒童比作一塊大理石,他說,把這塊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家庭;學校;兒童所在的集體;兒童本人;書籍;偶然出現的因素。從排列順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兒童的過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為此,我們的學校教育呼喚家長更多的支持和參與。

​小學三年級是一個不穩定的階段,這時的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主見,既沒了低年級孩子的天真,也不如高年級孩子懂事,如果家長在家庭教育方面處理不當,就可能引發孩子在以後成長過程中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家長對此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在孩子升上三年級以前及時瞭解、及時採取應對辦法,儘可能把孩子引導到好的、積極向上的方面來。

​三年級可以說是孩子的一個轉折點,對孩子的一生有很大的影響。這是培養孩子思考能力,獨立能力的關鍵時期,孩子的學習從被動的學習向主動的學習轉變,而孩子在這個時候還不太適應。被動的學習是不太需要思考的,老師直接灌輸給孩子,孩子記住就行了,這個時候記憶力稍微好一點都沒問題。

​三年級開始,課程的學習量變大了,也出現了需要孩子自己主動思考的地方。比如在語文學習中閱讀理解就是孩子比較痛疼的問題。平時的功課中都是有標準答案的,唯獨閱讀理解只有參考答案,沒有標準答案。每個孩子的回答都可以不一樣。但孩子還是會認為一定有標準答案,探索難題的精神欠缺,等著老師講答案。在數學上面,難度也在加大,孩子們遇到難題也就直接放棄,等著老師來解答,還是處於一種依賴老師的情況。

​所以在家裡輔導孩子的時候不要直接告訴孩子答案,而是一步一步的去教他分析,鍛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有的家長會問:我給我的孩子買了很多書,孩子基本上也都看了,但是還是不會寫作文,這是怎麼回事呀?有的孩子之所以看書,實際上是在做樣子,其實並沒有看進去,就是做給父母老師看的,也是做給自己看的,希望受到表揚,或者求一種心理上的安慰而已:我都這麼努力了,但還是不會,我也沒辦法了。所以看書在其次,讓孩子學會主動思考,克服畏難情緒才是最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