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嶺南文化“活化石”之稱的 --- 惠州 平海古城


平海古城位於惠州市 惠東縣 平海鎮。

平海古城建於明洪武18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平海古城比較完整地保留了東、南、西、北四座城門樓、部分城牆以及十字古街格局。

城內還保留下大部分古民居、古寺廟、古文化遺址和大量的歷史文物。

所以平海古城也被譽為嶺南文化的一塊“活化石”。

古城內的一些民居建築雖然外觀有翻修,但民居內部似乎沒有多大的變化。

平海古城面臨南海,東靠紅海灣,西倚大亞灣,歷來是海防重鎮。

平海古城也是惠州南部海運進出口的咽喉。

元末明初,盜寇猖獗,民不聊生。洪武年間,明太祖派花都司到平海建造城池,抵禦外侵。

平海建城設所後,又設立平海巡檢司署、平海營參將署、平海營中軍守備署,還設有平海倉。

清康熙至嘉慶年間,在平海城前沿相繼築有大星山炮臺,盤沿港炮臺,墩頭港炮臺、東繒頭炮臺和吉頭炮臺、築成一道道壁壘森嚴的海防線。

貫通古城四座城樓的街道,即“十字古街”。

街道至今仍保持原有佈局,以現代城鎮的標準來看,街道就很狹窄。

平海古城內的街巷看起來比較凌亂,不過這樣的雜亂,就是古城古鎮生活化的現象。

平海古城內沒有一絲商業痕跡。走完十字古街,就沒見一家商鋪,沿街都是民居或祠堂。

即使一些新建的民居建築,也是參照了古民居的風格。

看一些介紹,清康熙二十一年十月,清軍水師提督施琅奉旨率三萬水兵駐紮平海,等待風向東渡臺灣,至今在平海還留下“師泉”井。

圖為古城 福德公 古廟

圖為古城 十字古街

圖為古城 東門城樓,與其它三個城門相比,東門應該更重要,還有一個小小的甕城。

圖為古城 東門城樓。平海古城的每座城樓,就是一座古廟。

圖為古城 東門城樓。

圖為古城 東門城樓。

圖為古城 民居建築

圖為古城 南門城樓。

圖為古城 南門城樓。平海古城雖然很小,但廟宇卻很多,這些小廟供奉的神靈,猜想就是生活在古城的一些家族的祖先。

圖為古城 南門城樓。

圖為平海古城

圖為古城 西門城樓、部分城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