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口河大峽谷、白熊溝和古路村


書接上回,上篇推文是叫《樂西公路、大渡河和成昆線》,那關於15年清明的這次徒步的下半篇就叫《金口河大峽谷、白熊溝和古路村》罷。

(渣圖高能,鬼知道當時我怎麼會認為這樣的畫風好看)

金口河大峽谷、白熊溝和古路村


金口河大峽谷


金口河大峽谷西起烏斯河東至金口河,全長26公里,谷寬不足200米,谷深達 2600米。屬四川大渡河峽谷國家地質公園核心部分。S306(樂西公路一段)、成昆線、大渡河貫穿其中。

金口河大峽谷、白熊溝和古路村


(這斯用我的圖,還上了首頁,氣( kua)人(wo))

之所以形成上篇推文中說的天空和河面一樣寬的景緻,地質學家說的是該區域地處亞熱帶溼潤性季風氣候區,溼潤多雨,並廣泛分佈著厚層碳酸鹽類巖,利於喀斯特地貌發育。而且地層傾角小,流水溶蝕、侵蝕強烈。

金口河大峽谷、白熊溝和古路村


(石頭上有房屋)

加之該區域地殼運動活躍並以上抬為主,河水下切,地殼上抬,便形成了河流兩岸崖壁陡峭、谷深遠大於谷寬的嶂谷。

呃,簡單理解就是在一塊豆腐上架著一根鐵棍,然後託著豆腐向上緩慢平移,鐵棍自然就切出了一條又長又深的“一線天”出來。

金口河大峽谷、白熊溝和古路村


金口河大峽谷、白熊溝和古路村


金口河大峽谷、白熊溝和古路村


再加點花花草草,人行其間,1米7看兩側的170,270,370......自然就是東坡先生的客曰“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了。

金口河大峽谷、白熊溝和古路村


金口河大峽谷、白熊溝和古路村


金口河大峽谷、白熊溝和古路村


金口河大峽谷、白熊溝和古路村



白熊溝

白熊溝位於樂山雅安交界處,從溝口進入可以直接穿插到大瓦山南麓,全溝是真真正正的一線天,溝內有人家。


金口河大峽谷、白熊溝和古路村


金口河大峽谷、白熊溝和古路村


金口河大峽谷、白熊溝和古路村


金口河大峽谷、白熊溝和古路村


金口河大峽谷、白熊溝和古路村


金口河大峽谷、白熊溝和古路村


金口河大峽谷、白熊溝和古路村


金口河大峽谷、白熊溝和古路村


金口河大峽谷、白熊溝和古路村


金口河大峽谷、白熊溝和古路村



金口河大峽谷、白熊溝和古路村


金口河大峽谷、白熊溝和古路村


在四川,我有許多想走又沒走成的線,如貢嘎轉山,如“長穿畢”(四姑娘山長坪溝到畢棚溝),還有就是從白熊溝穿到大瓦山了。


金口河大峽谷、白熊溝和古路村


古路村


一個有著500多人的古老村莊,據說祖上是為了躲避仇家和戰亂來到這懸崖峭壁上安家,大多數都是彝族同胞,現在大多數時候在衣著和生活習慣上和漢族差不多。


金口河大峽谷、白熊溝和古路村


大渡河水面海拔400米,和成都在一個平面,古路村海拔1400米,比水面高出一千米,你可以想象就在大渡河水面上方的某一處,1000米高直上直下的懸崖上面有個一個村莊。

在成昆鐵路修建以前,古路村與外界的聯繫,是通過從山頂放下樹藤爬下來。成昆鐵路修建時,鐵道兵在巖壁上插上一根一根的鋼釺,為村民在絕壁上搭建了“梯子”。

直到2003年,由政府出錢,古路村出力才在山體中鑿了一條棧道出來。


金口河大峽谷、白熊溝和古路村


金口河大峽谷、白熊溝和古路村


金口河大峽谷、白熊溝和古路村


金口河大峽谷、白熊溝和古路村


在我還在學校時,據聞是終於通了公路了,現在再查,已經是成都周邊兩日遊的景點了。


金口河大峽谷、白熊溝和古路村


(實際上我們並沒有走到古路村的核心區域,因為當天從金口河出發,走到白熊溝,再從白熊溝出來已是下午六點左右,爬上半山腰的這個村組,我和M再也走不動了,而古路村的學校還要再往上爬。當晚我們便在這半山腰休息,次日,往上再爬,有幾戶人家,可我們覺得再往上也沒意思了,便原路折返下山前往烏斯河。並於次日搭乘火車返回成都,然後因為高數點名不在,期末便掛科了,其實根本原因還是完全沒放心思在高數上,。)


金口河大峽谷、白熊溝和古路村


金口河大峽谷、白熊溝和古路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