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公園八景之桂嶺晚風

解放公園八景之桂嶺晚風

解放公園在國際園林大師的設計下進行了大手筆改造,提升造園理念,蔚然而成市內最大生態溼地公園,有半世紀曆史的一代名園由此翻開了新的一頁詩篇。市民踴躍而往之,步桂嶺梅山,遊憩園塔林,聽潺潺流水,觀汀蒲岸葦,不亦樂乎,宛然鄉野別業之行矣。有道是造園如作詩文。美園美景,當因文而彰,即當代園林藝術家陳從周所言,文借景成,景借文傳。有坊間熱心之人,遵舊例為公園八景命名,我有幸代作文案。延請德高望重的著名建築師張良皋先生潤色推敲,果然讜言儷詞,振作精神。斯景初定,創開園之先例,顯園林之亮點,既有利遊客之品賞,更期待社會之珍惜焉。

時當金秋,寥廓江天,葉紅萬里。我暢遊園林,得以對解放公園整體認識一番,愉悅之中有所領悟。所謂八大景名者,或承繼舊說,稍作翻新;或追求工對,刻意置詞;難免以偏概全,未能狀公園之原貌也,然不失超凡脫俗之浪漫,有推陳出新之創意。宋代畫家郭熙論山水畫:“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遊者,有可居者。”同樣,對一座園林,有行走者、有遊樂者,也有觀賞者、陶冶者。 存乎一心。對於景點之認識,一在於視角,二在於心情,也是因人而異,所謂見仁見智,不求一律而言。況園林之美並非天生,乃園林藝人精心打造、孜孜以求,此中講究,並不為所有人瞭解。遊玩者也不需要知道那麼多,好玩即可,沉醉也行,外行看看熱鬧,內行看看門道。那麼,我的遊園觀感,亦僅為一孔之見而已。

空氣中洋溢著一股帶甜味的馨香,哦,那是桂花在開放。你覺得它越來越濃,是因為已經步入夕桂嶺了。

位於三號門的夕桂嶺並不高,乃土丘爾,且全被桂花樹所覆蓋。那桂花看似平常,竟在葉液沁出花蕊,這花蕊細小無奇,奇的是它吐出非常好聞的清香。通常,人們把桂花跟秋天聯想在一起,“八月桂花遍地開”,桂就是主宰秋天的君王,“獨佔三秋壓群芳”了。不僅地上,連秋空的月也分泌著桂香,傳說那是因為月亮裡有一棵桂樹。

解放公園八景之桂嶺晚風

桂花

桂花是我國十大名花之一,也是解放公園的園花。品種有金桂、銀桂、丹桂,五十年來不知給城市惠澤多少。遊人們在桂林間穿行,分享著秋之饋贈。“目既往還,心亦吐納,情往似贈,興來如答。”應該感謝的不是吳剛,而是園林工人們。建園早期工人師傅挖湖壘土,種植了從蘇杭引進的四百餘株桂花,從開園培植至今,歷經“文革”動亂,許是偉人詩篇中讚美有加,得以倖存。“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歲歲秋風捧出桂花酒。是的,桂花看似平凡,在人們將它忘卻的時候,忽然默默吐出芬芳,香滿乾坤。我們的園林工作者不就是這樣在奉獻嗎?

《唐詩三百首》第一首即寫道:“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於皎潔的晴夜桂中望月,幽然四顧,靜謐溫馨。圓月當空,桂影婆娑,仙境也不過如此。有賴於清風送爽,才有桂華開放,秋天的節日就來了,陣陣飄香的,是大自然與我們之感遇和擁抱。花品即人品,從宋代開始,文人雅士將花木人格化,張敏叔稱:梅為清客,菊為壽客,蓮為靜客,桂為仙客。若能在晚風中漫遊桂嶺,邂逅桂花,你便是仙客了。

聽說有一種遲桂花,它開花最晚,蓄勢以久,為的是把花香持續到冬。人的覺悟有早有晚,人的生命有長有短,如果把人生分成四季,中年如秋,與桂同行。秋天給人收穫,給人富足,同時也給人時日漸短的窘迫。夕桂嶺好像是屬我們的,行走林間,你難道不感到秋風比春光更為寶貴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