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巖:中國是紀錄片的“富礦”,選題是核心競爭力

近年,隨著中國紀錄片行業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類型的優秀紀錄片出現在大眾面前。

紀錄片的選題和敘述手法顯得至關重要,甚至可以說是優秀紀錄作品能夠脫穎而出的必要條件。而在互聯網媒體浪潮中,紀錄片如何改革創新?在選題上,紀錄片又怎樣突破?在首次成功嘗試紀錄片與AI配音的合作之後,人工智能X紀錄片還能碰出什麼樣的火花?

作為紀錄片導演、製片人,史巖的作品題材獨到、內容新穎、表現手法豐富,代表作有《創新中國》《高考》《宋慶齡》《改革開放二十年》《正陽門外》等。


史巖:中國是紀錄片的“富礦”,選題是核心競爭力


GZDOC2019金紅棉複評評委史巖

人工智能是紀錄片行業的發展趨勢

從事紀錄片行業近三十年,史巖在選題和敘事角度上堅持創新和突破,通過對選題的獨特見解,把記錄事物在大眾前展現得淋漓盡致。“創新首先不能重複。當面對下一個不同的題材,肯定要琢磨是不是還有什麼創新的手段、創新的方式來進行一些突破。”

史巖導演的紀錄片《創新中國》,去年作為“2018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慶祝改革開放四十週年’特別推優紀錄片”,今年入選“慶祝新中國成立 70 週年推薦展播紀錄片、動畫片目錄”。與其說這是一部紀錄片,不如說是一部帶有教育意義的科教片。它關注中國最前沿的科學突破及科技熱點,涵蓋信息技術、新型能源、生命科學、航空航天與海洋探索等領域,用一幕幕故事記錄中國偉大的創新實踐。

史巖:中國是紀錄片的“富礦”,選題是核心競爭力

紀錄片《創新中國》

《創新中國》如同它的名字一樣,利用AI技術模擬已故知名配音演員李易老師的聲音,成為世界上首部利用人工智能模擬人聲完成配音的紀錄片。“《創新中國》是科技類的片子,所以我們用AI合成進行配音是很貼切的方式。其它題材用AI我覺得就不如這個科技類的題材那麼貼切。”

在初次與人工智能打過交道之後,史巖認為人工智能會是整個行業的發展趨勢。人工智能可以解決人重複性體力勞動問題,提高效率,比如對素材的初步剪輯。“現在已經有很多使用AI的初剪,尤其是在新聞領域,已經出現虛擬主持人和智能分發平臺,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閱兵式的直播中也已經開始使用人工智能的相關技術了。在紀錄片或影視創作中,大數據的運用可以為選題和故事創作提供幫助,特別是在聲音、剪輯等製作環節。”

面對這次全新的嘗試,人工智能也不免有不盡人意的時候。“最難的是現在人工智能還達不到人的情緒情感因素。而紀錄片的配音講究情緒和情感。《創新中國》解說詞初稿裡有一句話‘南仁東,走了’,這個‘走了’基本上我們都能理解,但是機器理解不了,所以機器配出來是毫無感情的出發這件事實,最後只能換一個詞它才能理解。機器目前還是無法準確完成不同語境下感情的描述,所以人工智能還是有一段路要走。”

史巖:中國是紀錄片的“富礦”,選題是核心競爭力

《創新中國》劇照,天眼之父南仁東

中國是紀錄片的“富礦”,選題是核心競爭力

非虛構、由影像講述,是紀錄片的兩大特點。史巖強調,對於還是在起步階段的中國紀錄片行業來說,中國紀錄片製作與國外相比還是存在一段差距。中國紀錄片要走向國際化,“

首先學會講故事、講好故事的能力,再者是用影像講述好故事的能力。能把好故事完整呈現出來的紀錄片工作者將帶動紀錄片生產製作數量和質量的巨大的進步。”

作為GZDOC2019金紅棉複評評委,史巖表示,近年來中國紀錄片領域有著很大程度的量變和質變,這也是中國紀錄片一個巨大的進步。對話中,他不斷提到紀錄片選題的重要性,面對多樣化的世界,選題至關重要,在他看來,如何選擇好的選題是紀錄片成功的核心。

“紀錄片是國際通用的語言。我總是強調選題,因為我認為一部紀錄片的成功,好選題是基本必要因素。你的故事是不是有全人類共同感興趣的話題,內容能不能夠打動不僅是中國的觀眾、還能打動其他國外的觀眾,是國際化成功的一半。

史巖:中國是紀錄片的“富礦”,選題是核心競爭力

紀錄片《高考》劇照

當然,表達方式也很重要,中國許多的紀錄片還是太依賴語言解說,與國際通用的表達方式有差別。我想,如果我們的選題能實現國際化,表達也滿足國際標準,片子肯定是能引起國際的共鳴和成功。”

“中國幅員遼闊,生態多樣,文化多元,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以來,城市鄉村的快速發展為中國的人生活和心理帶來多個層次的變化,我們中國在紀錄片選題上有得天獨厚之處,有可能會尋找到很多精彩的故事。中國是紀錄片選材題的‘富礦’,能挖掘到非常好的且其它國家可能挖不到的選題。”史巖說道。

互聯網媒體浪潮下,紀錄片新的突破

互聯網時代改變了觀眾的觀影習慣,觀眾很難再像從前一樣在電視機前完整觀看一部作品。互聯網浪潮下,紀錄片的傳播也面臨著轉型。

我們還是要把紀錄片的本體優勢突出表現出來,也就是它的真實性,以及對社會的關注度和影響力。

另一方面,開拓一些新的、不同的形態,尤其對如何通過表達方式的創新吸引年輕人收看紀錄片上再進行一些探討。”當然,紀錄片不管怎麼變化,還是要回到紀錄片的本體上——對社會現實的關注,對情感生活的表達以及人文關懷。


史巖:中國是紀錄片的“富礦”,選題是核心競爭力


紀錄片《高考》劇照

同時,在史巖看來,UGC時代利用互聯網傳播思想或故事都是非常好的方式,當作品上升到大眾傳播的方式上,紀錄片的創作還是有門檻的。正如他強調的,專業的思考,講述故事的能力,對影像的把控。

面對剛接觸紀錄片的新手,史巖建議,首先是對於紀錄片拍攝要有熱情和激情,其次是對選題或者周邊事物要有敏感度和講述故事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作品能夠與觀眾產生共鳴。“你感興趣的東西,是不是能夠讓更多的人產生共鳴?是不是能夠用影像,把想說的故事表達得充分?是不是能夠分享給更多的人看?分享的人能不能通過你的片子與你產生共鳴?這些問題是衡量片子質量的永恆的標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