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商環境看市州丨株洲:為民營企業健康發展“強基固本”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營造穩定公平透明的營商環境,幫助民營經濟解決發展中的困難。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優化營商環境,多次專題研究部署優化營商環境工作。省政府專門發佈《關於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的若干意見》,為優化營商環境“放大招”。各市州也為全面優化營商環境,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出了系列舉措。紅網聯合省工商聯特別推出“營商環境看市州”系列報道,介紹各市州在優化發展環境方面的經驗和做法。

紅網時刻記者 李兵 通訊員 何細勇 株洲報道

株洲,一座優勢聚集的“魅力之城”、一座商機無限的“活力之城”、一座成就夢想的“興業之城”,這裡擁有區位、工業、創新、政策等眾多發展優勢,為投資者提供無限的發展商機和寶貴的投資機會。

2018年,全市非公經濟實現增加值 1514.27億元,增長11.6%,佔GDP比重57.5%;全市非公企業48418戶,增長15.7%;全市非公經濟實繳稅金179.86億元,增長16.2%……

得益於株洲市持續優化的營商環境,株洲成為投資創業的一方沃土。近年來,株洲市高度重視積極打造一流的營商環境,通過持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等舉措,全市高效便捷的市場準入體系進一步形成,激發了老百姓幹事創業的激情和鬥志。

這份成績的背後,離不開株洲的改革創新。面對當前複雜的經濟形勢,株洲市又是如何優化營商環境,為企業發展釋放新動能的?紅網時刻記者帶你來“探秘、挖寶”!

引進高科技人才補企業短板強基固本

人才是企業之本,也是企業未來發展最重要的核心資源之一。

近年來,全市上下緊緊圍繞“十大支持、十大放開”的要求,以“六項人才工程”為抓手,全面落實《芙蓉人才行動計劃》《株洲市促進非公經濟發展的十條意見》,積極推進“產業項目建設年”活動,大力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為廣大民營企業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圍繞落實省“芙蓉人才行動計劃”、市“人才30條”,指導各縣市區出臺具有區域特色的人才政策。目前,天元區、石峰區、蘆淞區、荷塘區、醴陵市均已出臺“雙創”人才政策。

值得一提的是,為打造中國動力谷,株洲市高新區更是先後出臺了《株洲高新區(天元區)支持軍民融合人才創新創業鼓勵辦法(試行)》 《株洲高新區(天元區)關於鼓勵引進培育“中國動力谷技能人才”的實施辦法)》《天元區關於鼓勵引進培育現代農業人才的若干措施(試行)》《株洲高新區(天元區)“中國動力谷雙創人才”醫療保健服務實施辦法(試行)》等多項極具新區特色的人才政策,人才流入速度明顯快於往年,人才增速實現了量到質的飛躍,充分顯現了人才聚集帶動產業發展的良好效果。

2018年9月,100餘名中國動力谷“雙創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優秀青年人才代表齊聚高科總部一號,領到了屬於自己的“身份證”——高新人才卡。卡體是中國建設銀行為株洲高新人才特製的準貸記卡,持卡人可及時獲得各類資金資助、補貼,可“一對一”優先優惠辦理多項金融業務。同時,該卡具有人才身份識別功能,持卡人可配套享受包括購房補貼、指定醫療機構就診、配偶隨遷、子女優先就學等政策服務。

強化要素保障,為企業騰飛“供氧”

土地是城市發展的基石,是最重要的要素之一。無論是加大項目建設力度,還是加快產業轉型步伐,或者是優化經濟發展環境,都要做好做活土地的文章。

近年來,株洲市全面實施節約集約用地戰略,在保障非公企業用地指標、加大徵拆力度、用好用活供地方式、促進低效用地再利用、提升確權登記效率等方面給予支持,及時為非公企業發展“供氧”,用最少的土地資源換來最大的經濟效益。

為此,2018年11月26日,株洲市還獲得國務院辦公廳通報表揚,全市在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方面“三措並舉”,為全力打造“一谷三區”提供有效資源保障,作為典型經驗向全國推介。

“僅僅只用了1個工作日的時間就完成了公司200多戶的抵押登記,實在難以想象。”株洲星通實業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因為公司業務拓展廣,常常要跟房產、稅務、國土等政務窗口打交道。最近一年,明顯感覺“辦證流程沒那麼多了”,辦事效率更高效了,對於企業的發展很有幫助。

在幫助中小微企業切實解決用地難等問題上,株洲市還積極引導用地面積小於50畝的中小微企業選擇租賃或購買園區範圍內的標準廠房(或孵化器)進行投資生產。單獨供地的中小微企業引導優先使用園區存量土地,通過轉讓或租賃園區低效用地進行投資生產,降低中小微企業的用地週期。

湖南世鑫新材料有限公司為株洲市重點項目,因該項目用地需求達不到50畝,株洲市通過加大供應標準廠房,引導該企業選擇入駐標準廠房,該公司於2017年10月簽訂入園合同,租賃動力谷產業園28畝土地定製標準廠房,該項目從簽約到投產用地週期僅用了13個月,有力有效地保障了項目的順利推進。

創新提升金融服務,為小微企業“輸血”

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等“中國動力谷”產業體系,是株洲工業對接中國製造升級的重大戰略。但其上千家上下游非公小微配套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曾一度困擾著“中國動力谷”產業體系發展。

近年來,株洲市聯合金融機構、核心企業合力推出“產業鏈金融”,為小微企業增加信用等方式解決融資問題,在實體發展低迷期創造了製造業蓬勃發展的“株洲現象”。

2012年,北汽在株洲設廠,配套汽車座椅製造的湖南光華榮昌汽車部件有限公司和北汽合作的過程中,形成批量應收賬款,最長結算時間長達一年,光華榮昌公司曾一度陷入流動資金困局,“產業鏈金融”就像一場“及時雨”,使困局迎刃而解。

至2018年6月底,株洲市主辦“產業鏈金融”的商業銀行由4家增加到9家,核心企業由6家擴大到8家,融資期限由6個月延長至1年,融資鏈條中,配套企業由300多家增加到600多家,並延伸到下游產品使用端,今年累計融資超過40億元。

此外建行株洲分行、長沙銀行等利用大數據平臺,通過簡易的評級為在銀行開設納稅專戶的小微企業開辦“稅易貸”“小微快貸”等20多種信貸產品服務“中國動力谷”產業體系。建立地方股權交易平臺,21家小微企業累計股權交易62億元,政府通過獎勵政策,促成了飛鹿科技等3家配套小微企業上市、掛牌、定增融資。通過產融合作試點改革,株洲有19家小微企業參股農商行,有8家小微企業出資建立行業內部融資擔保公司,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深度融合,從根本上解決企業融資難題。

株洲市工商聯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多項改革舉措的密集出臺和落地,民營企業定能實現人才由“孔雀東南飛”向“春暖燕歸來”的歷史性轉變,為株洲實現更高質量更加全面發展增添強勁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