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北京古城牆珍貴老照片:樑思成堅決反對拆掉,今天再難見到


圖片中是1900年左右的北京城牆,就像奧斯伍爾德·喜仁龍所描述的那樣,北京城牆是最讓人感到震撼的古城,不僅沉穩雄健,而且有睥睨四方的皇家氣派。與其他的一些新興的城市相比,北京城城牆高大,設計獨一無二,這大概也許為什麼北京能成為國家首都的原因吧。

北京城牆歷史悠久,最初始建於元代,建成於明代,整個城牆的設計是凸字型的。圖片中是北京內城的東南角,仔細觀察照片中的城牆和房屋就能發現城牆的高大與寬闊,而且像畫一樣延伸到圖片盡頭,場面十分壯觀。

這張照片是鴉片戰爭期間的一位隨軍攝影師拍攝的安定門東北面全景圖。通州八里橋失守後英法聯軍首先攻打的就是安定門,因為安定門是北京城的中心樞紐,安定門陷落,他們就順利的控制了北京城。

安定門在上世在1915年二十年代就被迫拆除了,它的甕城和閘樓在1915 年被拆除,它的箭在1956年被拆除,城樓在四年後被拆除。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北京九門中有八門甕城內建築關帝廟,但是卻只有安定門內建有真武廟祀奉真武大帝(北方大神),這在諸門中無疑是獨具一格的清末的崇文門又稱"哈德門"。

那時候的美酒佳釀進北京大多要經過這個門,所以城外就是酒道,運酒的車先進了外城的左安門,隨後才到崇文門上稅。圖片中是用於騎馬上城樓和車輛上下的依城牆而建的傾斜的馬道。

西便門始建於明嘉靖年間,位於外城西北角,當時主要是為了防禦蒙古騎兵的騷擾,增強北京城的防衛,保障城內的安全。其實這點可以從它的名字看出,"安定"就是當時統治者對於天下安定的強烈的美好願望。可惜的是照片中的西便門的箭樓在1952年就被拆了。

廣安門位於外城西垣正中偏北,明代是稱廣寧門,後來才改為"彰義門"的,後面為了避清宣宗旻寧之諱改為現廣安門的。乾隆三十一年,以該門為南方各省進京的主要通路為了提高城門規格才仿永定門城樓加以改建的。廣安門甕城以及箭樓在1940年被拆除,城樓在1957年被拆除。

照片中的是正陽門西閘樓下的房屋和到宣武門間的內城城牆,這可看出老北京城牆的一般規格,一般寬24米,高12-14米,全部為板築的夯土牆。因此總結的說,牆和東牆的高度、厚度大致相同,南牆與東、西高度相當,但是要比東、西城牆厚3米左右,北牆最為高大雄厚,它要比南牆高4米,厚3米左右,這就是北京城樓的基本特徵。


照片中的是1969年正在被拆的西直門城樓東面。建國後,關於北京城樓和城牆的拆除問題一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梁思成先生堅決反對拆除古城牆,認為這個有歷史文化傳承的作用,提出可將其改造成公園、博物館或茶樓;但是要求拆除的一方認為城牆老舊存在危險、並且阻礙交通,最終背景城樓和城牆還是被陸續拆除了,於是有了這張照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