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紫禁城、衚衕裡都能見到的這種像門墩似的石構件叫什麼?


如今的南鑼鼓巷早已經成為了一條熱鬧的商業街,尤其是在假期裡,用摩肩接踵來形容這裡一點也不為過,但是看一下旮旯兒十幾年前拍的照片可以看出當年南鑼還是很安靜的。在南鑼鼓巷的東西兩側各有八條小衚衕,今天旮旯兒就和大家聊聊其中一條衚衕裡的一件老物件。 有圖有真相,遊覽更有意思的北京城,敬請關注旮旯兒的頭條號【犄角旮旯逛北京】,千餘篇原創照片文字,歡迎閱讀原文轉發。

前兩天有網友私信旮旯兒,說上週帶孩子來北京玩時特意去了一趟南鑼鼓巷,結果在旁邊的一條小衚衕裡看到了一對像門墩一樣的東西,不清楚這東西叫什麼,原來是做什麼用的,還給旮旯兒發來了一張照片,旮旯兒一眼就看出這拍的是炒豆衚衕僧王府大門道里的那對巨大的滾墩石。

炒豆衚衕是南鑼鼓巷從南邊數路東的第一條衚衕,清代在這條衚衕裡有一座佔地面積巨大的王府,其主人就是咸豐年間曾經在八里橋大戰過英法聯軍的那位僧格林沁。雖然這座王府如今屬於市屬文保單位,但是其內部早已變成了雜亂無章的大雜院,只能從隨處可見的小平房縫隙中窺見一些老建築的影子。


如今衚衕裡的77號屬於原來僧王府的一部分,院門是一座標準的廣亮大門,這種等級的四合院大門如今並不常見,但是在南鑼兩側卻比比皆是,這也說明當年這一帶曾經是王公貴族聚居的地方。這裡旮旯兒再次提醒一句,逛衚衕的時候如果不是徵得允許最好不要貿然進入院內參觀,一是不禮貌,再者也容易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下面旮旯兒就來仔細說說網友詢問的這個像門墩一樣的物件到底是做什麼用的。首先看這件學名叫做滾墩石的物件從外觀看要比其後邊的抱鼓石門墩大得多,再者說門墩是在牆邊固定門框用的,而滾墩石的作用主要是用來固定獨立的木屏風或者木影壁用的,為了能夠穩固,因此滾墩石的體量都很大。

那麼這對巨大的滾墩石為什麼會放在門道內呢?旮旯兒沒有打聽到具體情況,猜測應該是原來在院子裡某進院子大門後的木影壁糟朽後,因為滾墩石佔地所以被挪出了院子。旮旯兒逛過很多院子,也曾見過不少廢棄的滾墩石,比如這對位於後海柳蔭街的濤貝勒府內滾墩石,從空中俯瞰可以清晰地看出原來木影壁該有的位置。


其實除了王府外,在皇家園林中這種滾墩石更是常見。前不久旮旯兒在圓明園的含經堂遺址內看到了一對巨大的滾墩石,雖然外觀已經破損,但是無論是體量還是雕刻的精美程度都堪稱是滾墩石之最了。

最容易見到滾墩石的地方應該就是故宮了,如今我們遊覽東西六宮時,在一些過道內偶爾還會見到擺在路中央的滾墩石,這說明當年在這裡應該是擺放有木影壁的,只是後來破損後沒有恢復而已。

下面就請跟著旮旯兒的鏡頭去看幾個完整的木影壁,在故宮的東西六宮內幾乎每個院子裡一進門都會有一座影壁,除了景仁宮和永壽宮是兩座石屏風外,其他的基本都是木影壁,這是東六宮之一的承乾宮門前的影壁。

東六宮的永和宮是明代崇禎皇帝寵愛的田貴妃的居所,後來清代的雍正也是在這裡出生的。永和宮內的木影壁與眾不同,中間做成了和垂花門類似的屏門,在重要場合屏風門是可以打開的。

古人設置木屏風或者木影壁,除了起到一定的遮擋和裝飾作用外,其實更重要的還是從風水上考慮。因此不僅是在後妃居住的東西六宮,即便是在故宮的齋宮內同樣也擺放有木影壁。

除了在獨立的木屏風或者木影壁外,偶爾也會在一些二進院子的垂花門下見到滾墩石,不過只有獨立柱擔梁式垂花門才用得到,常見的一殿一卷式垂花門裝對普通的門墩就可以了。

由於滾墩石一般只有皇家建築或者王府內才能見到,因此其用料做工都非常講究。在僧王府門前的這對滾墩石上雕刻有二龍戲珠的圖案,不過從雕刻風格看似乎不像是晚清的,旮旯兒猜測這有可能是前朝留下的遺物。今後再見到滾墩石的時候,您不妨也仔細地欣賞一下。 有圖有真相,遊覽更有意思的北京城,敬請關注旮旯兒的頭條號【犄角旮旯逛北京】,千餘篇原創照片文字,歡迎閱讀原文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