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在讀博士,在《Nature Materials》發表論文,實現水往高處走

大家都知道,水往低處流是自然界亙古不變的現象,因為受到重力的影響,水的重力勢能會轉化成動能,而向下運動,想要讓水往高處走,是一個痴人說夢的事情,但是最近有人就真的做到了,這是成都電子科技大學科研團隊成功完成了這個實驗,用科技將不可能變成現實,小易就給大家仔細說說,一起瞻仰一下這些科研工作者。

90後在讀博士,在《Nature Materials》發表論文,實現水往高處走

電子科技大學基礎與前沿研究院鄧旭教授領導的膠體與智能界面團隊在國際頂尖期刊《Nature Materials》上發表了一篇題為《Surface charge printing for programmed droplet transport》的論文,研究實現不靠外部能量供給的情況下,液滴快速長距離自驅動傳輸,液滴甚至能從超疏水錶面下端垂直向上迅速爬升。

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是基礎與前沿研究院博士生孫強強,他是一名90後,目前是博士三年級學生,基礎與前沿研究院鄧旭教授、香港城市大學王鑽開教授、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高分子研究所Hans-Jürgen Butt教授為論文通訊作者。電子科技大學基礎與前沿研究院為論文第一單位,這也是電子科技大學首次以第一單位在該期刊發表論文。

孫強強是基礎與前沿研究院2016級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博士研究生,他的研究方向是材料界面性質,包括界面浸潤性、表面電荷與液體的相互作用,他在《Nature Materials》、《Advanced Materials》、《Nanotechnology》等期刊發表論文13篇,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論文5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3項,真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績。

90後在讀博士,在《Nature Materials》發表論文,實現水往高處走

他的研究課題是表面電荷打印用於程序化液滴傳輸,是目前材料科學領域熱門的研究課題,想要讓水在疏水材料表面自發的定向運輸,這是一個沒人攻克的挑戰,他開始了這方面的研究。他首次引入電荷梯度的概念,即表面電荷密度梯度,通過控制撞擊高度的連續變化,打印出具有表面電荷密度梯度的特定路徑,進而引導水滴的自推進,成功地實現了液滴的快速、長程、無損失傳輸,併成功抵抗重力。

這項技術是一項基礎技術,將對眾多領域產生影響,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這項技術用在乾旱地區,可以製成集水器,從空氣中收集水分,解決地區缺水難題,還可以變成手機、電腦等處理器的散熱處理問題,在芯片內部封裝液體蒸發實現降溫,在另一端實現冷凝循環再利用,將冷凝端的液滴傳輸到芯片上,將提高芯片的散熱效率。

他經過兩年半的研究,期間經歷了實驗探索、數據分析、論文的寫作與修改、再到投稿,因為研究的課題沒有文獻可以參考,所以自己靠自己不斷嘗試,這是對身體和意志的重大考驗。面對審稿人的尖銳問題,他選擇冷靜、踏實的去回答,犧牲自己的假期,去修改論文,這些艱辛都是有回報的,論文成功發表,讓我們看到了他的優秀。

90後在讀博士,在《Nature Materials》發表論文,實現水往高處走

他本科和碩士就讀於西南大學,他的興趣非常廣泛,酷愛足球,喜歡到健身房去揮汗如雨,釋放自己的活力,有空了也會陪著女友去逛街看電影,但是他很享受在實驗室的安靜環境,能夠更加投入的進入科研工作。

讓我們一起祝賀這位愛科研的小夥伴!在未來能有更多的科研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