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本科在清北,而考研卻在國內其它高校

讀研,無論是考研還是保研,大多數人都傾向於進入比自己本科院校更好的大學就讀,這是常識,也是人之常情,畢竟“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進入不同的院校,不同的環境,特別是進入比自己本科院校更好的大學,可以有一個新的開始,在讀研階段,能在一個新的環境裡產生強大的學習動力,獲得更多的提升,包括知識、思維、能力及學歷含金量等多方面的有效提升。

為什麼有人本科在清北,而考研卻在國內其它高校

以我自己為例,當年本科就讀的是一所不錯的財經211院校的金融專業,但讀研,還是決定進入更好的名校。因為沒能保研成功,而走上了考研的路子,最終,經過一番努力,成功進入燕園讀研。在我的研究生同學中,有三分之二都是非北大清華的本科生,都通過保研或者考研,成功進入燕園就讀,無疑,這些同學的本科院校,都是不及北大清華的,讀研也都成功“向上走”了。

對於北大清華的本科生而言,如果讀研要“向上走”,就只能是進入國外的世界名校了,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北大清華本科生會選擇出國留學,進入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原因。事實上,很多北大清華本科生出國留學,都是進入了世界top50大學讀研深造的。按照2018年北京大學就業質量報告來看,本科生中,有65.61%進入了泰晤士世界大學排名的top50。下表為2018屆北大畢業生進入的世界一流大學的統計數據(部分)。

為什麼有人本科在清北,而考研卻在國內其它高校

不過,北大清華本科畢業生傾向於出國留學的人雖多,但還是有很大一部分人最終留在的國內讀研。以北大2018屆畢業生為例,總計2693名本科生中,在國內讀研的有1189人,佔比44.15%。

自然,對於大多數北大清華本科生而言,國內讀研,首選就是本校或者隔壁學校。比如,我的研究生班上,就有大約三分之一的人來自北大清華本科。而且北大清華本科的保研率超過了50%,多數人的保研目標都是本校或者隔壁學校,而不是國內其他大學。

所以,題主談到的本科就讀於北大清華,而讀研在國內其他高校的情況,其實並不多。以2018屆北大本科畢業生為例,根據我個人瞭解及粗略估計,大約只有三四十個人進入了國內其他高校讀研。而且,這些人的選擇,各有自己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1、學科及專業實力的考量。北大清華固然強大,但也有不少專業並不是國內第一,甚至不是頂尖的,因為專業選擇的需要,而進入其他專業更強的大學,這是有的。比如有位物理學院的本科生,就進入了南京大學天體物理專業讀研深造。

2、導師的考量。國內有些名校的某些院系,擁有自己的大牛教授,有些北大清華本科生,特別是打算讀博的,就會衝著那些大牛導師而去,看重的主要是導師提供的平臺。比如,有北大歷史系本科生,就去了北師大攻讀直博,北師大歷史學不但實力雄厚,關鍵是他的導師是該領域的大牛。

為什麼有人本科在清北,而考研卻在國內其它高校

3、專業轉換

。比如,有北大工學院的本科生,想在讀研期間把專業由工科更換為熱門的金融專業,但保研沒能進入本校的光華學院,卻被魔都某名校的金融專業接受,自然就選擇去了該校就讀。

4、“不幸”進了國內其他大學。也有人因為出國不成,又錯過了保研,只能參加考研,而“不幸”進入了國內其他大學的情況。畢竟考研競爭大,特別是名校,競爭很大,即便學習能力很強,但如果準備不夠充分,也是沒有多大把握的,“掉”到其他高校去,也屬正常。

5、直接就業,讀了“非全”。有少數本科生直接就業了,然後邊工作邊就讀非全日制研究生,因為地域等方面的需要,就讀了其他學校的非全。

總體而言,在國內讀研深造的北大清華本科生,大多都進入了北大清華,只有少數因為某些方面的考量而進入了其他大學,這無論從常理來看,還是現實中的實際情況的反饋來看,都是自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