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靜:人蛻變的關鍵點是抑制憤怒,不計較得失,時刻懷著淡然的心

有這樣一位女子:一頭利落的短髮,一雙清亮的眼眸,極愛系圍巾,紅的、藍的、黑的。多年不改對文字的熱愛,包裡總是放著一本書。外表清瘦柔弱、安靜寂寞,內心卻如深海一般隱藏著巨大的能量。

這是張笑萱的《氣質柴靜》一書中對柴靜的描述,那個被眾多網友封為“當代林徽因”、“公知女神”的央視“最窮”的主持人。

談起柴靜,我們不得不說一說她那一次一次的蛻變,以及蛻變之中帶給我們成長的道理。

柴靜:人蛻變的關鍵點是抑制憤怒,不計較得失,時刻懷著淡然的心

一、柴靜的蛻變:人光靠憤怒是走不遠的

柴靜經常這樣介紹自己:“我是柴靜,火柴的柴,安靜的靜。”

就像她的介紹一樣,年輕時的柴靜,善惡分明,是一個典型的理想主義者。她性子裡的“火”,一度大過了她想要的“靜”。當她急於想改變這個世界存在的某種不如意時,一旦遇到現實與理想的碰撞,她的心中就會燃起一陣火,想要去用最完美的方式改變那些不如意,於是在很多時候,情緒佔據了理智的上風。

“你為什麼面帶微笑?”柴靜問當事人。

“我笑了麼?”

“你說你都沒覺察到自己臉上帶著笑容?”

“是”

“你在發洩什麼?”

“仇恨,動物只是替代品。”

“怎麼踩使他們給你的指令嗎?”

“不是。”

“那為什麼要選擇踩它的眼睛呢?”

“我不想回答。”

“那你當時聽到那隻貓的叫聲了嗎?”

這是2006年,在柴靜帶著《新聞調查》節目組,對一個虐貓視頻的當事人展開的採訪,她因抑制不住自己心中的憤怒,致使這場採訪看上去近乎嚴苛和尖利。

柴靜:人蛻變的關鍵點是抑制憤怒,不計較得失,時刻懷著淡然的心

採訪中的柴靜(圖片來源於網絡,與上述內容無關)

年輕時的柴靜看上去對事物缺少一點“寬容”,就像她的恩師陳虻說的“柴靜離一個偉大記者的標準,還差一點‘寬容’”。

慢慢成熟的柴靜在經歷和閱歷的提升下,越來越明白恩師當年說的那句話。她也意識到,光靠憤怒是走不遠的,唯有寬容和理解才能深入人心,化解一切看起來不能理解的事情,所以,再往後,她做節目時總會問自己:“你理解了嗎?”

柴靜在新書《看見》中寫道:“寬容不是道德,而是對事物的認識,唯有深刻地認識事物,才能對人和世界的複雜性有了瞭解和體諒,才有不輕易責難和讚美的思維習慣。”

這時的柴靜已經褪去了年輕時的那份傲氣和冷酷,變得更為謙遜、寬容,既不輕易發表對事物的看法,也不草率地下激進的結論。

柴靜:人蛻變的關鍵點是抑制憤怒,不計較得失,時刻懷著淡然的心

寬容

有人說,世界就是一面鏡子,當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如果你因為憤怒把它砸碎,你也就看不到完整的自己了。

人生在世,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在這種時候出現憤怒的情緒,在所難免,但我們要理解光有憤怒很難解決我們所遇到的問題。

就像馬克·吐溫說的,“紫羅蘭把它的香氣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腳踝上,這就是寬容。”

當我們遇到哪些令我們異常憤慨並且不能理解的事情時,我們可以嘗試著去對它有一個很全面的認識,嘗試著用‘寬容’的心態去看待問題,嘗試著去體諒處在事件中心主人公的狀況,那麼網絡上是否還會有網絡暴力的出現?

二、柴靜的蛻變:不計較暫時的得失

柴靜:人蛻變的關鍵點是抑制憤怒,不計較得失,時刻懷著淡然的心

1976年,柴靜出生于山西晉南小城臨汾一個大宅子裡,這樣的出身並不是一個多富足多優越的出身。19歲大學畢業的時候,柴靜放棄了在別人看來是及穩定又舒適的鐵路局工作,去長沙當了一名電臺主持。

1998年,22歲的柴靜,已然成為了湖南臺綜藝部副主任,成為了湖南最著名的主持人之一。但她不甘心讓自己的生命就這樣停在這樣的頂峰,於是放棄了已經擁有的一切,辭職到北京廣播學院埋頭做起了學生。

對於這樣做的柴靜,很多人認為她放棄了本該擁有的東西,而去找尋那些不存在的東西是很不理智的行為。這讓很多人很難理解,為此她表示:“生命不是一張屬於你的床鋪,生命有時就在一瞬之間。”

對於沒有顯赫家庭和名校支撐的柴靜來說,執著於夢想,不計較一時的得失,是她成為央視最著名的記者、公知女神的關鍵所在。

柴靜:人蛻變的關鍵點是抑制憤怒,不計較得失,時刻懷著淡然的心

一般來說,人的天性是習慣於得到,而不是習慣於失去的。呱呱墜地,我們首先得到了生命。自此以後,我們不斷地得到,從父母處得到了衣食、玩具、愛和撫育,從社會得到了職業的訓練和文化的培養。長大成人之後,我們靠著自然的傾向和自己的努力繼續得到:得到愛情、配偶和孩子,得到金錢、財產、名譽、地位,得到事業的成功和社會的承認,如此等等。當然,有得必有失,我們在得到的過程中也確實不同程度地經歷了失去。但是我們比較容易把得到看作是應該的,正常的,把失去看作是不應該的,不正常的。所以,每有失去,仍不免感到委屈。所失愈多愈大,就愈委屈。——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周國平

就像周國平先生所說,我們很多人在做出選擇的時候,很難割捨當下的得失,而至所有的夢想都在這一過程中化為了泡影。

柴靜:人蛻變的關鍵點是抑制憤怒,不計較得失,時刻懷著淡然的心

夢想

如果我們能像柴靜一樣,不計較眼下的利益,不計較眼下的得失,即便異樣的眼光常伴我們左右,但通往夢想的路上,我們是成功的。

臺灣著名評論家李敖先生曾說過:“不患得患失的基礎是:得固欣然,失亦可喜。”

當我們得到的時候,是我們的一種進步,我們可以為之感到欣喜;當我們失去的時候,是因為我們對當下的自己重新做出的一種判斷,是一個夢想的開始,就像柴靜一般,這樣的過程也是一種進步,我們更應該為此感到欣喜,而不是因為失去變得悶悶不樂。

三、柴靜的蛻變:凡事淡然,喜怒不形於色

柴靜說自己剛入行的時候總是給人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好像不會說話了。”

“不會說話”不是不能發聲的意思,而是不能以一種處在正常人的心理、平淡的語氣來對待自己的採訪對象。

柴靜:人蛻變的關鍵點是抑制憤怒,不計較得失,時刻懷著淡然的心

柴靜做採訪(圖片來源於網絡,與下述內容無關)

有一次,柴靜遇上一個新聞,兩名青年組隊騎自行車飛越長城,有一位失去了生命。於是她策劃了一期“飛越的界限”。

在採訪遇難者的隊友和教練時,她衝上去犀利地問道:“你就是想要那種特別來勁的感覺嗎?這比生命還重要嗎?……這是不是草臺班子?你們是不是炒作?……”

柴靜的這一次採訪可謂是引起了軒然大波,《南方週末》的記者對她嘲諷,觀眾也很難接受,就連她的恩師陳虻都責難道:“你簡直矯揉造作到不可忍受,別以為當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

後來,柴靜認識到了自己太把自己當回事了,於是她不斷改進,逐漸改變成一個我們看到的不一樣的柴靜。

現在的柴靜已經放低身段,低到塵埃,從而融入到被採訪者的心靈世界。

柴靜:人蛻變的關鍵點是抑制憤怒,不計較得失,時刻懷著淡然的心

人之所以會喜怒形於色,就如柴靜所說:“其實,人只有在狂妄的時候才把自己當回事,才會喜歡或厭惡某種名號。我現在覺得喜歡和厭惡都是虛榮本身,都沒必要。”

因為我們“太把自己當回事”,所以我們才會在大多時候將自己的喜怒哀樂表現於外界。

當我們凡事放低自己的姿態,“不太把自己當回事”,以一種淡然的狀態去面對,喜怒不形於色,才能在與人交流的時候,真正直擊對話者的內心,傾聽他內心孤獨的訴求,這是柴靜的蛻變告知我們的幾點。

凡事淡然,才能達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當我們面對夢想破滅的時候,才不會耿耿於懷,出現太多痛苦,並從失敗之中找尋到一線生機。

生活當中難免會遇到憤怒的時刻,當出現這種情緒的時候,我們要做的不是將憤怒擴大,而是要像柴靜一般,不計較自己的得失,喜怒不形於色,淡然面對我們所遇到的問題,這樣我們才能讓生命變得更加豐富與完整,這才是我們在“公知女神”蛻變道路上,需要真正學習的東西。


我是姣姣,一名情感新人,關注我,與我在情感和個人成長的道路上一同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