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遭證監會質疑存利益輸送而被否“夫妻店”朝陽電子再闖IPO

曾遭證監會質疑存利益輸送而被否“夫妻店”朝陽電子再闖IPO

導讀:據叩叩財訊獨家獲悉,朝陽電子首次闖關IPO失利,主要原因還是被當屆證監會發審委質疑其存在通過利益輸送等形式調節利潤的重大嫌疑。而叩叩財訊同時也發現,在朝陽電子此次第二次重新申報IPO的招股書(申報稿)中,有關上述存在利益輸送質疑的細節已經被毫無痕跡地刻意迴避並抹去。


本文由叩叩財訊(ID:koukounews)獨家原創首發

在同行業競爭對手佳禾智能(SZ.300793)、瀛通通訊(SZ.002861)等紛紛或完成IPO掛牌上市之後,原本在資本運作上先人一步“起早”的廣東朝陽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朝陽電子”)現如今不得不面對“趕晚集”的局面。

2019年11月8日,證監會第十八屆發審委2019年第170次工作會議即將召開,在這場會議上,朝陽電子終於將作為當天唯一一家企業接受發審委對其IPO申請的審核。

這是朝陽電子第二次闖關IPO。

的確,如果不是在2018年初的那場發審會上首次上市申請遭鎩羽而歸,或許朝陽電子IPO的局面也不會如現今般被動

在朝陽電子的IPO招股書中,其將佳禾智能、瀛通通訊、江西聯創宏聲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聯創宏聲”)和深圳豪恩聲學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豪恩聲學”)等四家企業視為最主要的競爭對手,這四家皆以生產成品耳機及通訊線材、耳機皮套等聲電產品的企業,在其下游行業——智能數碼產品行業競爭不斷加劇之時,皆希望藉助資本之力拓展市場贏得更大的生存發展空間。

但在朝陽電子首次飲恨資本市場後的幾年時間中,它的四位“宿敵”或通過嫁接資本市場、或攀附“金主”,無論是資本規模還是營收實力,朝陽電子都成為了五家同類競爭企業中最弱一方。

與在今年10月中旬剛剛掛牌上市的佳禾智能背後控股股東家族色彩濃郁相似,同屬於電聲產品製造商的朝陽電子也可謂是一家夫妻店,在股權結構相對簡單的朝陽電子中,實控人沈慶凱、郭麗勤夫婦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持有其此次IPO發行前95.11%的股份。

“朝陽電子的首次IPO應該算是生不逢時。”一位接近於當年曾參與過朝陽電子IPO發審工作的知情人士表示,其首次IPO上會時為2018年1月26日,當時正是IPO“大發審委”改革履新後不久,也是近幾年來市場公認發審最為嚴苛之時。

除了嚴格的發審環境,朝陽電子首次IPO其自身亦有硬傷。

據叩叩財訊獨家獲悉,朝陽電子首次闖關IPO失利,主要原因還是被當屆證監會發審委質疑其存在通過利益輸送等形式調節利潤的重大嫌疑。而叩叩財訊同時也發現,在朝陽電子此次第二次重新申報IPO的招股書(申報稿)中,有關上述存在利益輸送質疑的細節已經被毫無痕跡地刻意迴避並抹去。

1)利益輸送的質疑

曾遭證監會質疑存利益輸送而被否“夫妻店”朝陽電子再闖IPO

眾所周知,2018年是IPO發審最為嚴苛的一年,而2018年1月前後,IPO審核的殘酷更是讓資本市場風聲鶴唳。

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1月,IPO過會率僅36%,當月有49家公司的IPO申請上會受審,僅有18家獲得通過,其中尤其是 2018年1月22日至2018年1月26日的這一週中,更堪稱是IPO的“死亡之周”,雖然短短5天內有23家公司的IPO申請上會,但僅有6家獲得證監會首肯。

朝陽電子IPO的首次上會便是2018年1月26日,所以,很不幸,它也成為了在這IPO“死亡之周”中17個失意者之一。

據當時證監會公佈的發審記錄顯示,在朝陽電子首次上會時,發審委對其在客戶集中度和毛利率波動、應收款問題、供應商、存貨乃至社保公積金的存繳等五個方面進行了關注,但據上述知情人士透露,真正讓發審委員們對其IPO結果投出否決一票的關鍵還是在於其在報告期最後一年中,臨時突然將主要外協加工企業的合作模式變更為供應商銷售模式,這也讓發審委認為其存在通過此渠道來操控業績輸送利益的嫌疑。

據朝陽電子首次IPO上會時公佈的招股書顯示,2016年和2017年上半年,兩家幾乎同時在2016年6月成立的公司——萊蕪日晟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萊蕪日晟”)和確山縣恩美電子有限公司(下稱“確山恩美”)突然同步出現在了朝陽電子前五大供應商名錄中,除了在2016年分列第五大供應商第二、三位外,2017年上半年,萊蕪日晟還以3074萬的採購金額成為了朝陽電子最大的供應商,確山恩美以1880萬元的金額緊隨其後。

面對這一異常狀況,在首次發審會上,發審委要求朝陽電子說明萊蕪日晟、確山恩美等部分供應商成立時間較短即成為發行人供應商的原因,而又因為萊蕪日晟、確山恩美等企業盈利狀況不佳,被髮審委懷疑“交易價格是否公允,是否存在利益輸送等情形”。

其實,在當時公佈的朝陽電子招股書中,其早已經解釋了萊蕪日晟、確山恩美雖然成立時間短卻緣何會成為其供應商的原因:萊蕪日晟與朝陽電子合作多年的濟南鴻晟電子有限公司為同一控制下企業,萊蕪日晟之所以能剛成立便成為朝陽電子的合作伙伴,主要原因是由其承接濟南鴻晟之前的業務,確山恩美也同樣類似,其也是承接同一控制下另一企業東莞市恩美電子的業務。

但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濟南鴻晟還是東莞恩美,其之前與朝陽電子的業務合作卻並非採購與供應商關係,這兩家企業皆是朝陽電子的外協工廠。

也就是說,在2016年6月,濟南鴻晟和東莞恩美幾乎同時註冊成立萊蕪日晟、確山恩美,其目的並不是承接其外協業務,而是利用新成立的主體悄然變更了與朝陽電子的合作模式,將外協合作調整為了供應商銷售模式。

“外協廠商加工方式是由朝陽電子提供原材料,外協工廠只收取加工費,但如果變成供應商,則意味著朝陽電子先定向銷售原材料給這兩節原本是外協的企業,由其生產加工後,再定向銷售給發行人。期間就有了原材料、存貨等物權的轉移,期間還增加了來回兩個銷售環節。這兩種模式的改變,中間環節很容易在存貨和利潤的環節進行財務調節。”上述知情人士表示,萊蕪日晟、確山恩美兩家企業作為其最大的供應商,朝陽電子僅在2017年上半年就合計向這兩家企業採購近5000萬,但這兩家企業自身的盈利卻不佳,故發審委有理由懷疑這可能存在幫朝陽電子調節財務數據的可能。

曾遭證監會質疑存利益輸送而被否“夫妻店”朝陽電子再闖IPO

發審委在首次發審會現場也對此提出質疑,並要求朝陽電子給出上述變化的原因及合理性。朝陽電子對此也解釋稱是“公司為加強對外協加工上加工產品的品質管控,控制外協加工廠商所用委託加工用物料的計劃外損耗”。

顯然這個解釋並未獲得當屆發審委的認可。

巧合的是,就在朝陽電子將主要外協工廠“變更”為供應商之後的2017年,朝陽電子業績也突然間爆發。2017年,朝陽電子營收同比增長36.8%達到6.46億,淨利潤卻從2016年的3656萬爆增至8054萬,同比增幅達120%。而在2017年之前的2014年-2016年間,朝陽電子的淨利潤皆一直在3000萬左右徘徊。

值得一提的是,在首次IPO被否後,朝陽電子此次衝擊二次上市時,在其披露的招股書中,2016年下半年到2017年間上述外協工廠突變供應商的有關信息已經被篡改抹滅,不僅在最新披露的招股書中隻字未提這一“為加強對外協加工上加工產品的品質管控,控制外協加工廠商所用委託加工用物料的計劃外損耗”而曾採取的新政策,就連萊蕪日晟、確山恩美在全新的招股書中,身份自始至終也只是了外協工廠。

曾遭證監會質疑存利益輸送而被否“夫妻店”朝陽電子再闖IPO

2)存貨計提合理性待解

曾遭證監會質疑存利益輸送而被否“夫妻店”朝陽電子再闖IPO

除了被證監會質疑存在利益輸送調節財務數據的質疑外,其存貨跌價計提的合理性也是其首次闖關不被認可的重要原因。

“它之前的存貨跌價計提準備也是不被認可的,朝陽電子所處的電聲行業產品和技術更新迭代非常之快,同時其存貨增加也逐年增長較快,在這樣的行業風險大增之下,其計提跌價準備卻遠低於行業可比公司的平均水平。”上述知情人士透露。

朝陽電子的存貨大都是電子產品設備,存在巨大的跌價風險。眾所周知,耳機的更新迭代頻率極高,長則1-2年,短則半年。耳機作為手機的附屬產品,其更新基本是和手機更新同步的,目前如小米等手機基本上是每年更新換代一次。所以,耳機的存貨超過一年時間的其跌價率將是巨大的。

據朝陽電子最新招股說明書披露,2016年至2019年上半年三年一期報告期內,其存貨賬面淨額分別為8,299.76萬元、10,170.78萬元、11,802.92萬元和11,274.52萬元,佔總資產的比例分別為21.26%、21.75%、23.30%和21.31%,

公司每年有過億的存貨,一旦耳機行業出現技術革新或客戶需求轉變,現有存貨可能難以繼續銷售,對經營業績會造成重大不利影響,未變現存貨也將造成資金週轉產生不利影響,這一點從公司現金流緊張亦看出。

在同行業可比公司中,諸多同類企業對存貨跌價計提比例近年來皆維持在較高水平,如

在被朝陽電子視為對標競爭對手的佳禾智能、瀛通通訊兩家,2016年度與2017年度中,佳禾智能的存貨跌價計提分別為3.14%和4.95%,瀛通通訊在2016-2019上半年中,其存貨跌價計提在前兩年分別為2.9%、2.78%,但其後兩期則分別提高至6.63%和5.69%。

位列朝陽電子前五大客戶並同時也是其競爭對手的共達電聲,在2016年至2019年上半年三年一期中,存貨跌價計提更分別達到了8.33%、20.91%、17.17%和15.04%。

反觀朝陽電子,其在首次IPO被否時的報告期中,2016年至2017年度,存貨跌價計提僅為1.03%和1.32%,遠遠低於同行業平均水平。

這一點在其首次上會時,當然也沒逃過發審委的問詢,發審委要求其說明“存貨跌價準備計提是否充分”,並還要求其解釋“現在以及未來在產品技術升級、新產品設計和研發、營銷渠道拓展等方面能否應對市場變化,是否會對發行人持續盈利能力產生較大影響”。

在朝陽電子第二次IPO申報的最新招股書中,或許是基於首次IPO衝擊失敗的教訓整改,在2018年和2019年上半年中,其將存貨跌價準備計提從此前的1%出頭大幅提高至了2.65%和3.65%,但顯然這與同年的行業平均水平相比,依然還存在一定差距。

最後還要提及的是,朝陽電子的業績在其首次上會最關鍵的一期中爆發增長後,近兩年又再度陷入緩慢增長甚至下滑的趨勢。

繼2017年錄得扣非後淨利潤7977萬後,朝陽電子2018年扣非淨利潤同比下跌近10%為7232萬元,到了2019年,其上半年扣非後淨利潤則僅為2326.7萬元,雖然營業收入2.9億已達到2018年全年5.9億的一半,但淨利潤卻不及2018年的1/3。

那麼,第二次衝擊IPO的朝陽電子最終的命運到底會如何呢?在如今IPO審核已經出現明顯寬鬆信號的前提下,其能否通過審核或已經不是第一懸念,市場可能更關心的是,其IPO如果成功後,業績出現變臉的可能性和時間點。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