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再掀熱潮 警惕風口紅利下的盲動

在新一輪的區塊鏈熱潮中,警惕幣圈的圈錢欺詐風險,同時也要堅持鼓勵鏈圈中真正專注區塊鏈技術研發及應用的企業

區塊鏈風口紅利下的盲動

本刊記者/趙一葦

發於2019.11.11總第923期《中國新聞週刊》

歷經多年震盪後,區塊鏈伴隨著行業應用的不斷試水,正迎來政策的拐點。

10月24日,中央政治局就區塊鏈技術發展現狀和趨勢進行第十八次集體學習。這一消息背後透露出的行業情況是,區塊鏈已不再將數字貨幣作為唯一應用場景。自2016年起,區塊鏈技術在數字貨幣以外的行業應用迅速起勢,已逐步形成包含基礎設施、行業應用和綜合服務的三大生態板塊雛形。

今年1月,中國信通院發佈的《區塊鏈專利態勢白皮書1.0版》顯示,目前的區塊鏈專利主要分佈在美國、中國、英國、韓國。2018年全球前50個最有影響力的區塊鏈頂尖學者中,30%來自美國,28%來自中國,42%來自其他國家。

“中國的區塊鏈應用走在世界前列,已是百花齊放的態勢。”工信部下屬的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區塊鏈研究室主任李鳴向《中國新聞週刊》分析認為,當前中國的區塊鏈應用發展迅猛,儘管底層技術平臺仍對國外有依賴,但整體水平已躋身國際前列,“在區塊鏈國際標準的十餘個標準立項中,中國已經貢獻了兩個重要標準”。

自2017年起,國內關注區塊鏈應用的公司開始搶跑,以互聯網巨頭、金融科技公司和中小銀行為主。區塊鏈的應用落地場景,也從金融行業生根,逐漸向多個傳統產業延伸。

應用的喧囂和技術的靜默,是伴隨區塊鏈發展的一個特性。在採訪中,數位業內專家指出,伴隨區塊鏈技術與各產業間的深度融合,也必將迎來區塊鏈產業大發展,但仍然需警惕對區塊鏈技術的盲目應用,維護區塊鏈的良性發展。

釐清邊界,發力“區塊鏈+”

區塊鏈自帶金融屬性,其技術特性非常契合金融行業的交易需求。但金融行業並不是區塊鏈技術能夠落地的唯一應用場景。早在2016年,工信部發布的《中國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發展白皮書》中,已列舉了6個應用相對成熟、應用前景廣闊或具有潛在應用價值的應用場景,包括金融服務、供應鏈管理、文化娛樂、智能製造、社會公益和教育就業等。

三年間,區塊鏈領域中的行業服務類公司數量已超過金融類公司,成為區塊鏈技術最熱門的應用方向。

自2017年起,騰訊、螞蟻金服、京東、中信集團、平安集團等相繼推出服務於企業客戶的區塊鏈BaaS平臺,已涵蓋金融、房產、政務、醫療、物流、智慧城市等多個領域。在“區塊鏈+”生態的起步階段,已形成多方鼎立之勢。

在早期的區塊鏈應用探索中,以區塊鏈為底層技術的數字貨幣應用形式獨佔鰲頭,野蠻生長的數字貨幣亦滋生諸多問題與偏見。此輪的新熱潮中,仍然需要警惕第一波區塊鏈熱潮中的投機現象,警惕幣圈的圈錢欺詐風險,同時也要堅持鼓勵鏈圈中真正專注區塊鏈技術研發及應用的企業。

“必須明確,區塊鏈技術的利好絕不等於對ICO及變相發幣的認可,更要警惕打著區塊鏈旗號搞資金盤的圈錢欺詐行為。”清華大學經管學院中國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何平向《中國新聞週刊》指出,對於區塊鏈技術應用,政府一直都是鼓勵支持的態度,但堅決禁止利用區塊鏈發行虛擬貨幣、炒作空氣幣,“此番中央肯定的同樣是區塊鏈技術創新,鼓勵技術應用和產業發展,並非對虛擬貨幣的認可”。

10月28日,區塊鏈概念股數量一夜翻倍,從80餘隻個股猛然漲到170餘隻,逾100只區塊鏈概念股漲停,部分公司“蹭鏈”意圖明顯。

“判斷一家企業是不是真的具備區塊鏈應用能力,需要看它最終能創造的商業價值和社會效益。”何平向《中國新聞週刊》直言,“有的項目的所謂創新脫離了實體經濟的需求,完全是投機行為,應當制定出嚴苛的懲罰機制來管控。”

騰訊雲區塊鏈負責人也認為,在行業發展初期,早起爆發的行業紅利易讓從業者迷失本心,喪失職業操守,也吸引了一些別有用心的“淘金者”以發展行業之名行欺詐圈錢之實,挫傷投資者信任的同時也敗壞行業口碑。

合規風險依然存在

任何產業的規範發展都需要標準來推動,作為一種新的技術,區塊鏈技術的標準仍在探索和完善過程中。

“標準是行業發展的基石,是在一定範圍內形成的共識。標準可以讓更多的人能用更方便的方式使用複雜的技術,加速行業發展,造福整個社會。”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區塊鏈研究室主任李鳴向《中國新聞週刊》表示,在行業發展的早期,尤其需要用標準來引導大家對區塊鏈的理解和認識,“如果沒有相應的標準,大家各建各的,數據格式、通信協議等都不一致,對於產業的發展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中國的區塊鏈標準化工作始於2016年。當年年底,在工信部指導下,中國區塊鏈技術和產業發展論壇成立。2017年5月,在工信部指導下的“首屆中國區塊鏈開發大賽”暨“區塊鏈技術和應用峰會”上,全國首個區塊鏈標準《區塊鏈 參考框架》正式發佈。2017年12月,《區塊鏈 數據格式規範》標準發佈,為區塊鏈系統的數據結構設計提供參考,為區塊鏈行業應用提供統一的數據標準。

“繼《區塊鏈 參考框架》《區塊鏈 數據格式規範》兩個團標發佈後,全國區塊鏈和分佈式記賬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正在籌建,首個區塊鏈國家標準也正著手研製。”李鳴向《中國新聞週刊》透露,由於中國的區塊鏈技術應用場景多,區塊鏈標準化體系建設已走在世界前列,同時,在促進國際標準制定上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區塊鏈行業的技術標準正在建立,區塊鏈技術的正向價值正逐步顯現,但產業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不可忽視的風險。

工信部信息中心在《2018年中國區塊鏈產業白皮書》中指出,一方面,合規性風險依然存在;另一方面,技術層面的風險也不可忽視。儘管區塊鏈融密碼學、分佈式存儲等多項技術於一身,但這並不意味著它本身沒有漏洞。

例如,區塊鏈需要引入大量公共資源參與到體系中來,如參與計算的節點數太少,則會面臨51%被攻擊的可能性,嚴重威脅網絡系統運作和價值。此外,私鑰和終端安全、傳統的網絡攻擊方式造成網絡堵塞等問題,也會導致區塊鏈技術落地應用時會面臨較大風險。

此外,數據合作基礎設施不完善、數據隱私保護不足等問題仍然是行業內的共同痛點。

“在區塊鏈風口,雖然機構間數據合作需求與意願強烈,但在具體合作過程中,因為商業價值、數據安全、隱私保護、基礎設施等障礙,導致數據的合作落地非常困難。”螞蟻區塊鏈團隊負責人向《中國新聞週刊》坦言,在數據合作和共享過程中,實際上形成了無數的“數據孤島”。

“我們認為區塊鏈的主攻方向之一就是對數據治理,打破數據孤島的應用。”平安壹賬通區塊鏈團隊告訴《中國新聞週刊》,通過區塊鏈技術與前沿密碼學的結合,能夠將數據治理和解決數據孤島提供全新的解決方案:將數據的所有權和掌控權歸還給數據屬主,使數據屬主在權限可控,在不“共享”數據的前提下實現“共享”數據的價值,解決數據利用和隱私間的矛盾。

警惕盲目應用

目前,區塊鏈行業仍處於發展早期,還將迎來一個大浪淘沙的階段。

截至今年上半年,國內區塊鏈初創期項目融資輪次佔比仍高達88.06%。與此同時,資本市場正在顯現出理性。從2015年開始,中國區塊鏈領域的戰略投資的佔比逐漸增加,從低於10%增長到2018年的24.38%。

“中國具有良好的數字經濟基礎和市場規模,靠譜的區塊鏈產業應用需要交給市場驗證。”清華大學經管學院中國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何平認為,從技術儲備和資本支持等方面來看,中國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也為區塊鏈加速商業化提供了保障。

在區塊鏈技術賦能實體經濟的發展進程中,人才是第一資源,是掌握產業核心優勢、在國際上立於產業制高點並擁有產業發展話語權的關鍵保障。

“區塊鏈的人才門檻分為技術門檻和應用門檻兩部分。”何平指出,在技術層面上,區塊鏈是集成了很多技術門類的集成性技術,包括加密算法、共識機制、分佈式記賬等,技術人才主要來源於計算機系和自動化系,相對充足。

而在應用層面的人才情況卻不容樂觀。何平認為,單純的技術型人才難以在商業模式上取得重大突破,同時掌握技術與細分行業知識的複合型人才少之又少,“區塊鏈產業應用難以普及,很大程度上正是受限於應用人才的缺乏”。

此外,行業內外還需警惕對區塊鏈技術的盲目應用。

“很多區塊鏈項目號稱落地,但並非真的用區塊鏈的特點來解決以前解決不了的問題。”李鳴提醒,許多問題用傳統IT系統可以更好地解決,區塊鏈技術只是對新技術的一種嘗試,不應本末倒置。

“現階段,行業應立足於真實的應用場景,深耕自身已涉足的領域,基於精準的剛需而非為需求,考慮痛點是否必須由區塊鏈技術解決。”騰訊金融雲總經理胡利明向《中國新聞週刊》表示,理性看待區塊鏈的發展趨勢以及在傳統行業中的價值,合理利用區塊鏈的優勢,才能真正推進“區塊鏈+”時代的生態化產業發展。

《中國新聞週刊》2019年第41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