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雲:共和國掌櫃也很窮

陳雲,素有共和國“掌櫃”之讚譽。作為黨和國家的經濟先驅,陳雲一路篳路藍縷,從起步到再出發,遂有中國財經工作如今的一路凱歌。

他掌管著共和國的國庫!權夠大了吧?令人想不到的是,“大掌櫃”的一生積餘隻有不足兩萬元的稿費。

陳雲1905年6月13日生於貧苦農民家庭。他2歲喪父、4歲喪母,由裁縫出身的舅父撫養。1919年,14歲的陳雲高小畢業後,因家貧無法升學,前往上海商務印書館先當學徒,後當店員。

陳雲:共和國掌櫃也很窮

抗日戰爭時期陳雲在延安

出身苦寒的陳雲並沒有對金錢產生強烈的渴望。他去世後身邊的工作人員替他整理財產:他臨終前的月工資是1336元,各項補貼約250元,每月上繳所得稅31.05元;按照國家規定,他從當年5月份起就不發工資和補貼了,家屬可領到10個月工資的撫卹金,再加上不到兩萬元的稿費,這就是共和國“掌櫃”一輩子的全部積蓄……

然而,一輩子積蓄與平民相仿的陳雲並非不會理財,當年,他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陝甘寧邊區和新中國的“理財”中去了。

1944年3月,陳雲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員、西北財經辦事處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主持陝甘寧邊區的財政經濟工作。

在邊區物價波動時,陳雲巧用時機,“吞吐”黃金、法幣,對邊區經濟中出現的通貨膨脹採取手段化解,有效地執行了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方針。1944年夏天,邊區政府一次短時間內就收進黃金萬兩,賺取了大量金價波動的差價,充實了銀行準備金,還進口了大量必需物資。

而讓陳雲發揮其卓越的經濟領導才能,是在開國之初。

1949年5月9日,陳雲奉命赴京主持中央財經工作。通過統一全國財政經濟,穩定金融物價,結束國民黨政權留下的長達10多年的惡性通貨膨脹。對此,毛澤東認為,統一財經、穩定物價鬥爭的意義不下於淮海戰役。

工商業資本家一度認為,中共在軍事方面有才能,可打100分;政治方面統一戰線工作做得很好,可打80分;經濟工作缺乏人才,要打0分。而當陳雲成功地組織與領導穩定物價、統一財經和調整工商業之後,他們就不得不承認中共在經濟工作上也是有奇才的,並稱陳雲為“共產黨的財經專家”。

李先念也對他的部下說:“我一生有兩個老師,一個是徐帥(徐向前),教會我打仗;一個是陳雲同志,教我管經濟。”

陳雲總是以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精神對待手中掌握的財經權力。1950年2月13日,陳雲提出:財經工作人員“不但是不能貪汙,而且是不能浪費,就是說,國家的物力財力一定要用得恰當。所謂恰當,就是遲用、早用,多用、少用,先用、後用,緩用、急用的問題解決得好”。

從1949年進京,陳雲 在西城區北長街58號的老房子裡住了整整30年。

由於房屋年久失修經常漏雨,當時機關行政部門提出要大修,他不同意,說:“房子大修要花許多錢,只要不漏雨就行了”。

後來,後勤部門考慮到房內很多牆皮脫落,過道和樓梯上的地毯已經磨光,又提出要大修。他仍然不同意,覺得不影響辦公,沒必要修,結果又沒修成。

1976年7月唐山發生大地震時,陳雲的辦公室南牆被震出一米多長的寬裂縫,後勤部門請技術人員檢查後發現,整個樓房結構都存在安全隱患,於是就提出把老樓拆掉,再在原址上建一幢新樓。他還是不同意。他說,雖然是老房子,也比老百姓住的房子好,這樣好的房子都拆掉建新房,會脫離群眾,影響不好。

在他的堅持下,連續3次修房未果。但房子畢竟太舊了,地震後又成了危房,已不適合居住,經過再三動員,他才同意搬到中南海居住,但明確提出:房子就按原樣住,不要再花錢重新裝修。直到他去世,房子舊貌如昔。

陳雲:共和國掌櫃也很窮

陳雲20世紀50年代的全家福

陳雲的廚師說,“首長一年到頭就吃那幾樣普通的家常菜,我這個技術也提高不了。”樸素的陳雲讓廚師發起了“牢騷”。“這是因為他從來不吃所謂的‘高級菜’。”

陳雲同志艱苦樸素精神,是一份沉甸甸的革命遺產。

陳雲女兒陳偉華回憶,他“兩條毛褲穿了20多年,有十幾個補丁;一件皮坎肩是遼瀋戰役的戰利品,一穿就是10年;後來在醫院住院時,還要求把他用過的點眼藥的棉花球都保留下來,消毒以後二次使用。”

“有一年冬天,已近11月中旬,北京氣溫驟降。周總理去找陳雲,見他正披著棉被坐著辦公。總理於心不忍,馬上表示特許這裡提前幾天供暖,但爸爸一再堅持說:‘11月15日開始供暖,這個時間是我定的,我不能破這個例!’”

陳雲有兩套毛料中山裝,分別是1952年到蘇聯及1954年到越南出訪時按規定由公家做的,“後來就成了他的‘禮服’,只在每年過節或接見外賓時才穿,平時穿的都是布衣、布鞋。”

這兩套“禮服”後來穿舊了,胳膊下面和膝蓋等部位磨得很薄,工作人員想給他重新做一套新的”,陳雲卻說,“補一補還可以穿”。

陳偉華說,“至今想起爸爸,他對物質的需求總是那麼低,常常教育我們要艱苦樸素,不許搞特殊化。”

晚年,有兩個山核桃,一直放在他的沙發旁邊,聽評彈的時候,思考問題的時候,還有秘書給他讀文件、讀報紙的時候,他手裡都轉動著核桃,最後都磨得發亮了。“他越來越喜歡它們,常常對家人講:這就是我的健身球。”

“黨的十四大以後,他過著退休的安靜生活。在這段日子裡,評彈和書法成了他最好的夥伴”。20世紀50年代初曾出現全面停演傳統評彈,倉促上演新編書目的局面,但新編書目內容粗糙,質量低下。1959年後,陳雲大膽提出:“古代人說現代人的話是不合適的,孔夫子不能穿列寧裝。”

上世紀60年代前後,文藝界極左思潮甚囂塵上,文藝作品流於枯燥嚴肅。陳雲風趣地說:“聽眾出了兩角錢,不是來上政治課,作報告也要講點笑話。”

陳偉華說,“後來,爸爸病重住院時,那臺老式錄音機一直放在床邊。每當我去醫院看他,聽到病房裡傳出一聲聲婉轉輕舒的琵琶聲,就知道他此刻是安詳的、舒服的。”

陳雲給家人定下了“三不準”:不準搭乘他的車、不準接觸他看的文件、不準隨便進出他的辦公室。他特別交代,孩子上下學不許搞接送,要讓他們從小就像一般人家的子女一樣學習和生活。

陳偉華說,“父親很忙,沒時間和我們在一起。有一次,我從託兒所回來,見到父親扭頭就跑,因為對他太陌生了。每次見面,父親總是把我拉到懷裡,用鬍子親我,還問‘扎不扎?’我咯咯地笑。父親離開家人已經十幾年了,可當年那被‘扎’的感覺似乎還留在我的臉上。爸爸非常喜歡寫毛筆字。他曾告訴媽媽,上小學時,每天晨起先練大字,然後再去上學。後來到了商務印書館發行所當學徒,也是每天早晨先寫一陣毛筆字,然後再到店裡。到了老年,寫毛筆字則成為他娛樂和鍛鍊身體的一種方式。我珍藏著爸爸寫給我的每一張條幅,時至今日,每當展開它們,看到那瀟灑飄逸中透著剛勁的墨跡時,都彷彿清晰地看到他站在桌前懸腕揮毫的專注神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