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北方陸續進入集中供暖季,空氣質量問題又將凸顯。交通運輸行業將煤炭運輸“公轉鐵”作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發力重點,調整運輸結構、減少大氣汙染。天津港、日照港、唐山港等北方重要煤炭下水港口,加快鐵路專用線建設,完善港口集疏運體系,引入先進設備,提升綜合接卸能力,全力確保完成鐵路集疏運增量。
日照港:無水港分撥
日前,山東省港口集團有限公司日照港“東煤南移”工程一期投產運營,日照港疏港鐵路與瓦日鐵路連接,來自山西等地的煤炭將直接由石臼港區南區進港,不再穿越城市居民區,鐵路集疏港運輸實現“南進南出”,對促進日照港煤炭鐵路集運、優化煤炭運輸佈局具有重要意義。
同日,山焦銷售日照有限公司千萬噸配煤基地正式開工奠基,預計到2020年年底,“東煤南移”工程將全部建成。屆時,日照港年煤炭運輸能力將達到5000萬噸。
2018年年底,日照港按照山東省委、省政府要求,基本實現了煤炭集港的“公轉鐵”目標。作為山東省主要的煤炭輸出港,日照港充分發揮瓦日、新菏兗日兩條進港鐵路運輸優勢,2018年累計完成鐵路煤炭集港運輸1315萬噸;今年1月至9月,完成鐵路煤炭集港運輸1334萬噸,同比增加299萬噸。
為加快港口運輸結構調整,日照港全力推進鐵路集疏運,今年在菏澤、濟寧等瓦日鐵路沿線城市設立了6個“無水港”,沿瓦日鐵路和新菏兗日鐵路大動脈在山東、河南、山西、陝西佈設了10個無水港,提供“門到門”服務,為魯南、中西部地區提供經濟便捷的出海口。
日照港將“無水港”打造成為港口延伸服務的新平臺,大力發展“鐵路+倉儲”運輸模式,積極探索以“港內礦石裝車+鐵路發運至園區+卸車+汽運配送+返程煤焦套貨入園+煤焦鐵路集港+裝船”的物流新模式,“重去重回”的鐘擺式運輸模式成為瓦日鐵路常態。
對沒有鐵路專用線的企業,日照港充分發揮內地“無水港”分撥中心的作用,在到達端配置正面吊、集卡車等專業設備,為企業提供全程物流服務,助力其實現“公轉鐵”。
下一步,日照港將積極與鐵路部門對接,研究開展鐵路集裝箱運輸、海鐵聯運等業務,發揮山東、河南、山西等地“無水港”的作用,降低綜合運輸成本,增加大宗散貨鐵路運量,全力保障煤炭順暢運輸。
天津港:推行煤炭鐵路集港運輸新模式
作為我國北方重要的煤炭下水港,天津港於2017年推行煤炭鐵路集港運輸,並於今年推廣鐵路敞頂集裝箱煤炭集發運新模式。今年前三季度,天津市鐵路貨運發送量7045.46萬噸,“公轉鐵”“散改集”最大化利用貨運資源、持續優化運輸結構。進入冬季,煤炭用量大幅攀升,天津市交通運輸委將繼續加快鐵路專用線建設,著力構建服務功能更完備、多式聯運更高效、運輸結構更優化、降本增效更明顯的鐵路集疏運體系,守護碧水藍天。
“自天津榮程聯合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廠區鐵路運輸專用線複線開通後,山西的煤炭、焦炭都可以通過鐵路運輸,鐵路運輸比例達到80%以上,經測算,港口每月減少卡車運輸1.6萬輛次。”天津港物流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鵬介紹,貨物運抵廠區後,隨機配載成品貨物的集裝箱再返回天津港,實現兩地貨物運輸“重去重回”,可有效利用鐵路運輸資源,較公路運輸的綜合成本下降15%。
帶動大型企業實施“公轉鐵”,必須先了解其主要貨物種類及具體運輸需求。對此,天津市港航管理局、天津港(集團)有限公司多次深入河北、內蒙古、山西等地走訪調研,與長期保持業務往來的大型企業進行座談,詳細瞭解客戶需求並積極宣傳“公轉鐵”相關政策;加強內陸貨源開發組織,穩定新疆、內蒙古、山西等重點地區重點貨源運量;全力推行“散改集”鐵路集疏港工作,利用35噸敞頂箱發運大宗散貨,推動大宗貨物綠色運輸。
唐山港:一箱全程物流
日前,首批由山西安塘站發出的43組35噸敞頂集裝箱搭乘安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仁建貳”集裝箱輪,從河北唐山港駛往廣西北部灣港欽州港區。這是中國鐵路太原局集團有限公司、唐山港、欽州港區、安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首次聯手開展的35噸敞頂集裝箱全程運輸,是對鐵路“一箱到底”多式聯運全程物流模式的一次全新探索。
這種“一箱到底”多式聯運模式將山西的煤炭通過鐵路運輸到唐山港,下水後海運至北部灣港,省去了以往鐵路箱換裝成海運箱和空箱調運的環節,全程運輸僅需13天,具有“高效率、低損耗、低能耗”的優勢,完善了唐山港西北至華南的物流大通道,為唐山港多元化發展、更深層次融入“一帶一路”再添新動力。
2018年以來,唐山市有關部門積極與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和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有限公司協調對接,推動唐山港疏港礦石“公轉鐵”。全力推進唐曹鐵路、唐呼鐵路與唐遵鐵路連接線等項目建設,協調推進港區鐵路裝卸車系統、地方和企業專用線網能力配套提升、鐵路物流系統規劃建設等工作,全面完善集疏港體系。
唐山還深入推進鋼鐵企業鐵路專用線建設,推動了5條既有專用線改擴建,其中4條專用線改擴建工程完工,剩餘1條加緊推進;加快推進16條鋼鐵企業鐵路專用線建設相關工作,其中12條鐵路專用線建設方案通過審查。(來源:中國交通新聞網)
閱讀更多 中國物流與採購雜誌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