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諸兵種合同架構下的特種作戰

在以信息化為主導的現代諸兵種合同作戰體系下,技術手段的進步和戰法的演變,使得單次戰鬥中作戰地幅更為廣闊,作戰節奏更為明快,作戰樣式的轉換也更為頻繁。這些變化為本身就注重以高技術手段為依託,強調作戰力量一體化、小型化,作戰過程高度隱蔽性、靈活性和精確性的特種作戰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施展舞臺。但同時,信息和信息技術所帶來的戰場透明度的提高,也宣告了過去遊離於整體作戰體系之外的粗放型特種作戰樣式的終結。


淺析諸兵種合同架構下的特種作戰


在機械化戰爭時代,以敵後滲透、潛入、破襲為主要作戰形式的特種作戰,更多的是粗放式任務引導下的小規模戰鬥。雖然當時的特種作戰力量一般出於某種戰役甚至戰略層面的目的,被廣泛的投入到歷次戰爭中,但受限於敵後縱深惡劣的作戰環境,以及機械化時代傳統作戰手段在機動性和戰場覆蓋範圍方面的不足,特種作戰單位通常只能以自身攜帶的輕型武器進行戰鬥,這些小規模的孤立作戰行動雖然能對戰場形勢的走向產生一定影響。但這些作戰行動所產生的影響並非全面性、系統性、不可恢復性的,無法直接改變整體戰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英國、蘇聯、德國特種部隊廣泛的活躍在各條戰線上,而且各自都取得了非常輝煌的戰果,但最終影響戰爭走向的,依舊是各國常規作戰力量的整體對決。


淺析諸兵種合同架構下的特種作戰


機械化戰爭時代的特種作戰,依靠的是戰場信息傳遞和戰場反饋手段不完善形成的“盲區”提供的隱蔽,在這樣的戰場環境下,小規模特種部隊能較為容易的在敵方力量空隙中發揮自身優勢,行動的自由度較高。從反應早期特種作戰的影視作品,諸如《加里森敢死隊》、《星星敢死隊》等情節中我們不難發現,這些敵後特種作戰單位都是以敵方對戰場信息感知和回饋環節的時間差,作為己方的行動空間。簡單來說就是,敵方獲得對方特種作戰單位存在的信息後,需要層層上報處理,在逐級上報的過程中,信息的實時性和準確性都會大打折扣。信息確認後的行動環節,同樣會因信息傳遞的速度以及部隊機動水平而略顯遲緩,這些就為特種部隊的行動以及行動後撤退提供了足夠的時間和空間。


淺析諸兵種合同架構下的特種作戰


但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從多模式偵察監視衛星到各種傳感器的廣泛應用,戰場透明度大為提高,而現代通信技術的發展使得戰場實時通信已經成為現實。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特戰樣式中特種作戰單位賴以隱蔽的盲區大大減少。各作戰部隊戰場機動能力的提高以及依靠各種遠程打擊兵器所實現的戰場覆蓋範圍的擴大,也大大壓縮了傳統特種作戰單位活動的空間區域。在電視劇《士兵突擊》中我們可以看到,在高技術通信手段和高機動載具的加持下,以“鋼七連”老兵為骨幹的師偵察營,能夠對曾經在演習場上如魅影一般的“老A”步步緊逼。單兵作戰能力超群的“老A”也不再像之前的演習中一樣,依靠自身作戰力量壓制對方。在劇情最後的那場演習中,“老A”所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其背後未被劇情交代的整體作戰體系的眼睛,即使最後幾名隊員合力破壞了對方的指揮系統,但真正影響演習結果的,是他們所傳回的關鍵性數據。


淺析諸兵種合同架構下的特種作戰


雖然《士兵突擊》只是一部十多年前的電視劇,但從中我們依舊可以看出,現代戰爭中對戰場態勢的感知、判斷、反饋,對作戰各要素的精準調配,以及對作戰節奏的合理把握,越發成為影響戰爭勝負的關鍵。這一點,正是影響特種作戰樣式,並讓現代特種作戰得以大放異彩的關鍵。在海灣戰爭中,美軍通過自身的技術優勢實現了戰場的單向透明,完全剝奪了伊拉克方面對於戰爭動態的感知能力,依靠各軍兵種的精準銜接,完全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作戰中,美軍特種部隊除進行常規的滲透破襲外,更主要的作戰行動是為航空兵和遠程打擊單位提供信息標定,利用己方在戰場兵力火力的投送優勢,將戰鬥成果擴大為戰役成果。在2008年爆發的俄格衝突中,俄軍雖然在技術手段應用方面略顯笨拙,但俄軍特種部隊依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在波季港和謝納基空軍基地的突襲戰鬥中,俄軍不僅肅清了格軍特種部隊的襲擾,而且通過對航空兵、遠程炮兵以及無人機部隊的精確信息引導,有效擴大了己方戰果。


淺析諸兵種合同架構下的特種作戰


但如果我們就此將特種作戰理解為合同作戰體系下,具有特殊手段和特殊地位的普通作戰環節,則顯然是對現代合同作戰和特種作戰的誤讀。信息化主導下的現代合同作戰,使得戰場高技術化、小型化、一體化越發成為作戰發展的趨勢,戰爭、戰役、戰鬥的層次被大為壓縮,更趨近於融合。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兩次關鍵性的戰鬥甚至能夠決定戰爭的整體走向。作戰空間更廣、作戰針對性更強、信息化程度更高的特種作戰,對戰場的影響力也大為提升。正因為如此,我們不能簡單的以“常規作戰特種化”或者“特種作戰常規化”去理解現代合同作戰和現代特種作戰。在現代作戰體系下,特種作戰單位依舊是以高素質人員、高技術裝備、高水準訓練為支撐的特殊作戰力量,特種作戰的專業性、技術性需要依舊是常規作戰力量所無法提供的。


淺析諸兵種合同架構下的特種作戰


現代合同作戰中各作戰力量的高度一體化,也依舊無法從根本上替代特種作戰單位,雖然在現代合同作戰中,單一作戰力量獨力稱雄的時代已經過去,但這並不意味著關鍵性的作戰力量可以被取代。在2011年獵殺本·拉登的作戰行動中,美軍常規作戰單位進行了大規模大範圍的作戰和戰術佯動來配合特種單位行動,各軍兵種、各技術單位也為本次行動提供了大量的技術和情報支持。但行動的最關鍵環節,依然需要“海豹”6組的專業作戰技術和裝備去實施。特種作戰力量在裝備、人員、訓練和結構編組方面的特點,決定了其在特種作戰行動中無可替代的地位。而特種作戰則以其高度的專業性、明確的目標指向性,決定了其在合同作戰體系下無可比擬的優勢,我們可以預見的是,隨著未來戰場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作戰手段的進步,尤其是無人作戰平臺的普及,現代特種作戰在合同作戰體系下的地位將得到進一步的提升。但這並不意味著未來特種作戰會取代常規作戰,相反,二者在作戰力量融合度進一步提升的前提下,各自的專業性和針對性也會更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