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湖畔春暉中學,曾經活躍的大師身影

白馬湖畔春暉中學,曾經活躍的大師身影

文|大河奔流

很早就知道上虞白馬湖畔有一所春暉中學,那裡出過一批名人,但我一直無緣見識這所聲名遠播的學校。

我到春暉中學是在一個夏日的下午。它給我的第一印象就像到了浙江的任何一所縣級中學——呈現在豔陽下的是嶄新的校舍、寬闊的操場,並不覺得有更多的不同。引起我注意的是迎著校門的一尊由三位人物組成的雕像。陪同我們參觀的李培明校長介紹說,這尊雕像叫“春暉三賢”:1908年,上虞富商陳春瀾捐銀五萬元創辦春暉學堂;1919年,近代著名教育家、民主革命家經亨頤偕同鄉賢王佐,又徵得陳春瀾二十萬銀元續辦中學。李校長熱情健談,一路上對春暉的歷史如數家珍,看得出他對能在這所百年名校任職非常自豪。他說,春暉雖然偏於一隅,但創建初期名師雲集,夏丏尊、朱自清、豐子愷、匡互生、李叔同(弘一法師)、朱光潛等先後在這裡執教,蔡元培、何香凝、黃炎培、陳望道、張聞天、俞平伯、柳亞子、葉聖陶等名家多次來這裡講學,在風雲激盪的上世紀20年代,這裡成為教育家們教育救國、革故鼎新的“試驗田”,短短几年,就取得了“北有南開,南有春暉”的輝煌成就。

白馬湖畔春暉中學,曾經活躍的大師身影

穿越歲月雲煙的“春暉三賢”

行走在春暉中學的校園,就像回溯在春暉的歷史裡。當建造於20世紀初葉的白牆黑瓦的校舍出現在眼前的時候,我想象著當年這裡名師匯聚的盛況,彷彿看到他們長衫飄飄的身影在校園長廊間穿行,聽到他們或激昂或低吟的聲音在課堂講壇上回響。看著這些老校舍,我也在想,我國的現代教育已經有百年曆史,與春暉中學輝煌時期相比,我們的教育又有多少進步?不能不承認,當年的“人格教育”“愛的教育”“感化教育”“個性教育”,放在今天也堪稱為先進的教育理念。當年的教育,一如這白牆黑瓦的老校舍,樸素而純正;而今天,我們講了多年的素質教育,最後還是難以逃出應試教育的“緊箍咒”!

白馬湖畔春暉中學,曾經活躍的大師身影

白牆黑瓦的春暉老建築

穿過留存下來的當年的校門和斑駁的“春暉橋”,我終於見到大名鼎鼎的白馬湖。“白馬湖並非圓圓的或方方的一個湖,如你所想到的,這是曲曲折折大大小小許多湖的總名”(朱自清)。如果用“湖”的概念來衡量,眼前的白馬湖只是“一汪”而已。時近傍晚,我從岸邊樹叢的縫隙看過去,湖水就像一面不規則的鏡子,在斜陽下閃爍著零星白光。沒有看到朱自清當年所說的“湖邊繫著一隻小船”,但看到了他所寫的“湖在山的趾邊,山在湖的唇邊”,不遠處的田野和山麓,襯映出白馬湖的淡泊和寧靜。“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白馬湖就是因為春暉中學、因為湖邊居住過一批名流而被世人知曉。

白馬湖畔春暉中學,曾經活躍的大師身影

淡泊寧靜的白馬湖

沿著湖邊,一組房屋傍山而建。最先看到的是“晚晴山房”。一代宗師、高僧李叔同(弘一法師)曾幾度到白馬湖誦經著書,並與春暉師生共聚。他的好友夏丏尊、經亨頤和學生劉質平、豐子愷等於1929年集資為弘一法師在春暉後山腰建造三間平房作禪室,稱為“晚晴山房”。後山房毀於抗日戰爭時期,至今遺址蕩然無存。從眼前這座1994年重建的四間山房,仍可看到當年老山房的痕跡:造型簡潔,質樸古雅,黑瓦、白牆、紅柱,細木紅漆欄杆圍成了陽臺。憑欄遠望,白馬湖半湖山影,一池雲天;透過綠枝樹梢,春暉校園隱約可見,書聲歌吟飄渺可聞。

白馬湖畔春暉中學,曾經活躍的大師身影

質樸古雅的“晚晴山房

過了“晚晴山房”,依次可見豐子愷、朱自清、夏丏尊居住過的院子。豐子愷的住所叫“小楊柳屋”,是1923年建造的教工宿舍,因豐子愷在小院內栽種楊柳而得名。夏丏尊的院子叫“平屋”,據說,這是他賣掉上虞松下鎮上的一幢祖宅後,才築造起這座小屋。取名“平屋”,不僅因為是平房,也取平凡、平淡、平民的意思。他曾經說過:“高山不如平地大。平的東西都有大的涵義。或者可以竟說平的就是大的。人生不單因了少數的英雄聖賢而表現,實因了蚩蚩平凡的民眾而表現的。”或許,這就是他對“平屋”取名的詮釋。進屋看到的對聯為李叔同所贈,上聯為“天意憐幽草”,下聯為“人間重晚晴”。電視連續劇《圍城》曾在春暉中學取景,三閭大學的教學樓取自春暉中學的“仰山樓”,而劇中的汪寓,拍的就是夏先生的平屋故居。

白馬湖畔春暉中學,曾經活躍的大師身影

富於寓意的“平屋”外景

朱自清曾經在他的文章裡寫道:“我們住過的屋也相去不遠,是半西式。湖光山色從門裡從牆頭進來,到我們窗前、桌上。我們幾家接連著;丏翁的家最講究。屋裡有名人字畫,有古瓷,有銅佛,院子裡滿種著花。屋子裡的陳設又常常變換,給人新鮮的受用。他有這樣好的屋子,又是好客如命,我們便不時地上他家裡喝老酒。丏翁夫人的烹調也極好,每回總是滿滿的盤碗拿出來,空空的收回去。”由此可見,當年他們幾家的關係相當融洽。站在“平屋”的門口,恍惚間似乎看到了朱自清筆下的情景重現:“大家都已微有醉意,是該回家的時候了。若有月光,也許還得徘徊一會。若是黑夜,便在暗裡摸索、醉著回去。”

白馬湖畔春暉中學,曾經活躍的大師身影

寂靜無聲的朱自清舊居

現在,這幾處舊居已經成了陳列室,院子裡四季竹蒼翠欲滴,爬山虎綠意盎然,當年由夏丏尊親植的天竺樹已枝葉葳蕤。走進靜靜的院落,看著屋裡的陳設,我的心肅然起敬。這些古舊的小屋,這些簡單的傢俱,呈現著樸素,傳遞著溫暖,讓人觸摸到一種大家風範,領受到一種精神的力量。在這裡,豐子愷、朱自清、夏丏尊經常相聚在一起,切磋狂辯,“談文學與藝術,談東洋與西洋,海闊天空,無所不談”。在教學之餘,他們創作了一批文學、美術作品和教育論著,“白馬湖文學流派”和豐子愷漫畫就發軔於此,夏丏尊也是在這裡譯完當時上海開明書店連出三十餘版盛銷不衰的《愛心教育》。置身此地,我看到的已經不僅僅是春暉中學,還聽到了風起雲湧的“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遙遠回聲,想起了中國現代文學的春暉時刻和繁花歲月,看到了那一片佈滿星斗的歷史天空。

白馬湖畔春暉中學,曾經活躍的大師身影

夏丏尊和友人在“平屋”前留下的舊影

返程途中,我的心在白馬湖畔縈繞不歸,仍在默默地追憶一代大師遠去的身影。是什麼,使他們身處偏僻之地,思想卻能放飛四海?是什麼,使他們物質上雖不富有,卻能在貧瘠的土地上培植出絢爛的精神之花?回來之後,我在朱自清的《春暉一月》裡讀到了這樣一段文字:“因為在這裡,真能夠無町畦。我看不出什麼界線,因而也用不著什麼防備、什麼顧忌;我只照著我喜歡的做就是了。這就是自由了。”面對這段文字我沉思良久,眼前再一次出現了青山腳下寧靜的白馬湖,再一次想起了湖畔那所在新文化運動中應運而生的春暉中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