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掃描」萊陽劇院印象

「社會掃描」萊陽劇院印象

萊陽劇院之前的二鄉師舊址

之所以將本稿定名萊陽劇院印象,是不想把題目寫得太大,原因是,筆者雖為萊陽本地人,但非圈內人士,對劇院情況瞭解不多,寫起來怕是掛一漏十。因此,在接到總編安排的採編任務後,沒有急於動筆,而是把精力放在了採集素材上。

先是去萊陽文廣新局拜訪建壽局長,在此幸識曾任劇院經理的辛巧女士,後來又通過萊陽文化界前輩範建民老師聯繫到了劇院原副經理葛建勝先生,在與之座談及進行深入溝通交流後,才有了下筆的勇氣。

眾所周知,劇場是文化傳播的載體,劇場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在傳媒極其不發達的計劃經濟年代,相比於其它傳播方式,劇場有著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萊陽的劇場文化歷史悠久,歲月滄桑,從建國初期的“草棚子”劇場,到六七十年代的“人民劇院”,再到八十年代的“萊陽劇院”,劇場文化的發展走過了條並不平坦的路,反映了一代代梨鄉人對大眾傳播文化的執著與不懈追求,透析出萊陽人民厚重的歷史文化情懷。

始建於1979年的萊陽劇院,是恰逢改革開放而規劃的一座劇院,坐落於城區西南部。之前的演出活動大都集中在縣政府前街的人民劇院進行,那時的人民劇院規模不大,設施簡陋,觀眾座號不足幹個,還是木條椅的,座位空間很小,通道極其狹窄。

即便這樣,遇有好的劇目,很多人還是搶不上票,相信不少人一定記得當年“擠油”買票的情景,一些買不到票的年輕人,甚至冒著被罰的風險想方設法逃票去看戲。

廣大民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對落後的城市文化設施提出了挑戰,順乎百姓的願望,新劇院的規劃建設應時而生。

「社會掃描」萊陽劇院印象

西至泊百貨大樓(左)、劇院(右上)

萊陽劇院建成後,成為省內建設標準較高的文藝演出場所。劇院佔地面積12749平方米,建築面積6693平方米;主樓四層,邊樓三層,後臺層,擁有大小140個房間,分別作為辦公、會議、接待和休息等使用;設有1560個觀眾席位,分為上下兩層;劇院坐西向東,設計獨特,成為萊陽城的標誌性建築。

當時作為膠東一流的縣級劇院,場內配備了先進的燈光及音響設施,幕布控制由原來的人工推拉,變為了電動吊杆控制。

劇院正式對外掛牌營業始於1982年4月,起步後業務開展順利,通過接待各地劇團演出不同形式的劇目和麵向社會組織各類文藝演出活動,極大地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對於促進城市文化繁榮和提升市民藝術欣賞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

據葛建勝先生回憶,在劇院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中,經歷過一票難求的輝煌,也遭遇過江河日下的落寞,從曾經的門庭若市到後來的門可羅雀,直到最後完全沉寂下來,劇院的成長可謂一波三折。

1982年至1987年是劇院的起步階段,由於劇院當年創建時被定位為差額撥款的公益事業單位,員工的工資有財政撥付,所以在開始的幾年裡劇院經營壓力並不是很大,內部積極性也不高,加上當時的演出市場還沒有完全放開,這一時段演出活動組織得相對少。

1988年到2000年的十幾年八十年代,國內的演出市場逐漸活躍起來,各地的歌舞團開始巡迴演出;受商海浪潮的衝擊,一些歌星和名演員也四處“走穴”,追名逐利;萊陽1987年的撤縣設市,帶給劇院新的發展契機。

劇院自1988年實行團伙承包經營,之後改為自收自支事業單位,財政不再撥付工資,雖然由於種種原因承包並不成功,只維繫了一年多時間,但得益於繁榮的大氣候,從首屆梨花節開始連續五年劇院的經營最為紅火,一些頂級劇團和知名演員大多也是這時在萊陽留下足跡的。

當年劇院的日常經營需要自己尋找劇團和演員,一般也會加強與兄弟劇院的聯繫獲得相關信息,當然也有劇團主動找上門的。但有時候組織大型的演出活動,劇院得自己想法找承辦單位解決資金問題。

紅火的那幾年,節目演出安排相當密集,常常是場接著一場演,期間劇院很少有休班,不過這時運管人員已由最初的6人增加到了23人。

其實也不要覺著劇院當年會有多麼掙錢,那時的票價並不高,一般都是從幾毛到幾元錢,最高時到過5元錢,而且門票收入要與演出團體進行三七分成,劇團拿到的是大頭,劇院只能得小頭。

依託萊陽的地利優勢,劇院當年坐擁十分有利的發展條件。

一是萊陽地處煙臺、青島兩地級市中間,具有吸引高等級劇團的天然條件;

二是26軍軍部駐萊陽,每年都有軍中知名歌星來部隊慰問演出,劇院作為近水樓臺,曾邀請到閻維護文等許多著名歌唱家到此友情出演;

三是萊陽市1991年設立“梨花節”,從1992年起每年的“梨花節”晚會都會邀請批知名藝術家到場演出,孫道臨、趙子嶽、劉蘭芳、陳佩斯、朱時茂等都是這期間來劇院獻藝的。

四是萊陽曾有廣通達、萊微等一批忠誠於文化傳播的準文藝會演,倪萍、李玲玉、劉江、潘長江等先後在舞臺上亮過相。

據相關資料統計,在1988年到1995年期間,萊陽劇院共接待演出團體261個,其中,國家級5個、省級6個、地級146個、縣級101個、外國演出團3個,演出1596場,觀眾70餘萬人。

這樣一組數據充分反映了當年劇院的繁榮,她以出色業績帶給百姓豐富的藝術享受,1996年底,因為萊陽劇院的優異表現,被山東省文化廳評為先進演出場所。

除了劇團的日常演出和有組織的大型演出活動外,在劇院還有幾場特別活動令人難忘。1992年,由文化館範建民館長牽頭籌辦過一場萊陽籍海內外從事文藝工作者晚會,組織得非常成功,趙奎娥、李保田、蓋克等都曾專程回鄉參加了演出活動。

1993年4月,萊陽“梨花小姐”大賽暨頒獎晚會在劇院舉行,作為首屆選美大賽曾引起轟動效應;2000年前後,盛隆集團還在此為著名歌唱家蔣大為組織過專場音樂會。那時候,市裡的重要集會以及一些大型活動般也都安排在劇院舉行,記得市法院還在這兒召開過幾場公審大會。

座談採訪時,葛先生帶來了一份之前收藏的劇院對開彩印入場卷,透露出當年的一些信息。這場演出由萊陽新世紀商城主辦,時間是2001年4月19日,晚會以慶祝“梨花節”為主題,邀請青島京劇院演出大型現代經典京劇《智取威虎山》,當時青島京劇院一行86人下榻於萊陽交通賓館。

入場卷標註觀眾進場“不對號入座”,說明此時劇院運營已不正常。這應該就是劇院的落幕演出了,之後的劇院偃旗息鼓,未再組織過任何演出活動。

上世紀末開始劇院的經營進入實質性蕭條狀態,然而2005年發生的一件事,徹底改變了她的命運。當年市消防部門在對其進行例行安檢時,發現消防通道被嚴重堵塞,從安全的角度考量,劇場不允許再使用。

當然,劇院的不景氣還有另一個重要原因,即隨著電視機進入幹家萬戶以及大眾傳媒的普及,百姓在家中就能欣賞到高水平歌舞節目了。

失去了演出收入,不甘沉淪的劇院開始尋求新的出路,他們利用院內6000餘平方米的空地,籌資搭建了近900平方米的簡易平房,通過出租房屋和場地來增加收入,一家家的書屋和花房遍佈院內,雖然彙集了人氣,但租金的收入僅能使員工工資開到七成左右,難助劇院走出困境。

「社會掃描」萊陽劇院印象

四年前的劇院正門

說萊陽劇院,一定得說說她的門頭題字。辛巧女士曾給筆者發過一張賈殿彬先生2014年親筆的小紙條影印件,簡要敘述了求字經過,內容如下:“萊陽劇院手稿是劇院的鎮院之寶,價值連城。1980年於維義董饒平書記託我,我託省作協副主席林雨,林雨託省文聯黨組書記魯平,魯平託其夫人(駐北京)到舒同家求字萊陽劇院’。舒同時任中國書協主席”。

賈殿彬先生曾是萊陽文化局下轄的“萊陽文藝創作室”主任,萊陽知名作家,文中提到的於維義、董饒平二位是當時的萊陽縣委領導,“我”即指賈先生本人。

至於著名書法家舒同先生為萊陽劇院題字的手稿,據賈先生生前回憶,在多年之前就已經不知去向。

當初劇院選址於此,不知決策者有意還是無意,這是一方有著歷史文化積澱的土地,1930年建於此的二鄉師,曾經名師濟濟,為國家培養了批批師資人才,二鄉師紀念碑一直以來就挺立在院內西南角。

「社會掃描」萊陽劇院印象

正在拆掉的劇院

在經歷了風雨波折的三十六個年頭之後,萊陽劇院於2018年7月因城市規劃被拆除了,但她帶給梨鄉人的文化啟迪,同樣成為了這個城市抹不去的印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