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衡陽這棟看似不起眼的老房子 80年前曾上演過現實版“潛伏”


大雲山,位於湖南省衡陽、邵東、祁東三縣交界處,雞鳴一聲聞三縣。 大雲山一帶,湖南著名的革命老區,這是一片灑滿烈士鮮血的熱土,也是一座英雄山。80多年前,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在這裡,曾有無數的熱血青年,義無反顧地踏上了保家衛國的征途。

在大雲山山腳,衡陽市衡陽縣井頭鎮清潭中學校內,有一棟青瓦屋面、古色古香的老房子,普普通通的外觀下,看似不起眼。然而,石碑上“中共清潭地下黨支部”幾個大字,卻凝聚著令人感慨的過往,隱藏著一段可歌可泣的紅色歷史。

這裡曾經是中共清潭地下黨支部,被譽為湖南的“小蘇區”,有著衡陽唯一一個自抗戰時期建立,直到解放前都沒有中斷過的黨組織。在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期間,我們的地下黨員,曾在這裡上演過衡陽現實版的“潛伏”,立下了汗馬功勞。


中共清潭地下黨支部為何被譽為湖南的“小蘇區”?在清潭地下黨支部,又發生過哪些故事呢?

中共清潭地下黨支部,原為當地熊氏家族的祠堂,建於清代,為二進二橫的四合院式建築,二橫為木架結構,二進為磚木結構,青瓦屋面。1937年,武漢失守,長沙連遭敵機轟炸,難民雲集,國民黨特務橫行霸道,民不聊生,混亂不堪。日寇勢力長驅直入,情況十分險惡。於是,黨組織決定把長沙的據點轉移到衡陽。

大雲山山腳的長樂地區,四面環山,挺拔險峻,地勢險要,交通不便,境內貧苦農民居多,最適宜建立革命武裝根據地。但同時,這裡地主惡霸為非作歹,國民黨特務張牙舞爪。要在這個落後山區發動群眾進行革命活動,那麼就必須建立一個適合群眾需要的公開機構作為掩護。


清潭熊氏家族為長樂地區的名門望族。熊氏家族祠堂,背倚大山,林密幽深,可攻可守可藏身。熊氏家族成員革命志士熊子烈向黨組織建議,可將祠堂創辦為族校,並以之做掩護,實為我黨的新據點。

熊子烈的辦學計劃得到了當地群眾的認可擁護,秘密行動也得到上級的批准。於是,他借回鄉省親之機,多渠道募集資金,個人又捐款400銀元,於1938年之秋,正式創辦了“衡陽縣永康鄉熊族私立清潭小學”。與此同時,中共清潭地下黨支部也正式成立,隸屬中央特科,由湖南工作組負責人劉道衡直接領導,熊子烈為第一任書記。

清潭地下黨支部以清潭小學為掩護,隱蔽精幹,積蓄力量,積極開展抗日救亡活動;派遣黨員打入敵人內部,利用矛盾,展開鬥爭;曾先後掩護了20多位黨員及進步人士開展革命活動;開展反“三徵”(國民黨徵兵、徵糧、徵稅)鬥爭,解除地方反動武裝,為衡陽解放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清潭小學自創辦以來,每年招收的學生大多是當地貧困人家的子弟。學校先後聘請了30多名老師授課。這些老師大多是當時由各地轉移至此的隱蔽的地下黨骨幹,或是由上級黨委派遣的文化政治素質較高的黨員及進步人士,如:許魯民、張幹、周政、易秀娟等。

老師們言傳身教,向學生灌輸民主革命思想,共培養學生500多名,不少學生成為革命和建設事業的骨幹力量。據不完全統計,新中國成立後,成長為省部級幹部10人,廳級幹部17人,專家教授6人,縣處級幹部數十人,清潭及周邊地區為國捐軀的革命烈士達30多人。因此,清潭地下黨支部被譽為湖南的“小蘇區”。

清潭地下黨支部成立後,雖然活動嚴密,但反動派從未放鬆過對它的監視,曾多次對黨支部進行破壞進攻,手段相當陰險毒辣,但黨支部的地下活動從未因此停止。清潭地下黨支部的後山,有一處秘密山洞,山上還有一個叫鳥土寨的叢林石窟,曾經讓黨員們躲避過了好幾次搜捕。據說在當年,為了保持絕對的機密,黨員們都以“尋柴”、“扯草”為名,在鳥土寨秘密開會,研究部署工作。


歷史的腳步轉瞬即逝,80多年後的今天,儘管硝煙早已散去,但一代又一代的長樂人民,並沒有忘記那段歷史,繼續發揚紅色精神,傳承紅色基因。 2010年,清潭地下黨支部重修,周邊的群眾捐出了多件珍藏多年的老物件及老傢俱。如今的舊址,盡最大可能還原了當年的模樣。2012年4月,中共清潭地下黨支部舊址被衡陽市委宣傳部公佈為衡陽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都有眾多遊客及學生慕名前來瞻仰參觀。

來清潭地下黨支部,不僅可以重溫那段紅色革命史,享受海拔998.4米的大雲山的愜意清涼。

還可以品嚐衡陽縣的特色美食,如黴豆渣湯、魚丸、魚粉、薯粉、荷折皮、夫子肉、夫子辣椒、土頭碗等,色香味俱全,讓你過口難忘,回味無窮。 文/納蘭小魚 圖/納蘭小魚、劉欣榮、劉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