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助力硬科技投資再迎新潮?中科創星米磊:週期雖長,投準就能賺“大錢”

憑藉強有力的抗週期能力,“硬科技”正在掀起創投市場的投資狂潮,步入發展的黃金時代。

“隨著硬科技創新環境和創投生態的營造,我們已經成功激活了西安的創投市場。如今,越來越多的一線機構會來西安挖掘項目,西安成為了硬科技投資的價值窪地。”中科創星創始合夥人米磊在2019西安全球硬科技創新大會表示。

科创板助力硬科技投资再迎新潮?中科创星米磊:周期虽长,投准就能赚“大钱”

中科創星創始合夥人米磊

中科創星是中科院西安光機所聯合社會資本發起創辦的專注於硬科技創業投資與孵化的一站式硬科技創業投資孵化平臺,成立6年,已累計實現投資超過24億元,投資孵化了超過270家硬科技企業,平均投資回報區間為10-100倍。

作為“硬科技”理念的締造者及在硬科技投資領域馳騁多年的“市場老兵”,中科創星還於今年聯合多家機構成立了“北京硬科技基金”,並在陝西光電子電導院、大西安產業引導基金、高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扶持引導基金等支持下完成了總規模為10億元的國家首支專注於光電芯片領域的基金募集。

“硬科技的發展不僅可以實現技術上的突破,還可以帶動核心產業的發展,甚至引領一個時代。”米磊同時提到,連續三屆的硬科技大會已經大幅改善了西安的創投環境,在中科創星目前投資孵化的所有硬科技項目中,西安與北京地區的企業佔比最多。

不過,對於資本寒冬下硬科技投資的“逆勢而上”,米磊稱國內的硬科技投資依舊處於熱潮初期,機構投資者面臨“學習曲線”。“對於創投機構來說,硬科技投資壁壘深厚。如果無法掌握科技創新規律進行盲目投資,很大概率會血本無歸。”

從“小眾”到“主流”,硬科技重燃資本信心

眼下,如果某些基金的投資方向中還沒有包涵“硬科技”,那似乎意味著這些機構將沒有發展空間,甚至在這輪創投行業洗牌中慘遭淘汰。尤其是當市場上的主流基金與知名投資人都在鎖定“硬科技”賽道,逐步將投資重點轉移至技術創新。

根據投中研究院數據,2019年上半年,重點VC/PE機構的投資方向中大多都包含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領域。“看好硬科技的突破,關注人工智能的賦能項目”幾乎成為了國內頂級機構掌舵者口中的投資趨勢。“‘全球性’公司有一個重要的特徵——產品上一定是科技的創新”,紅杉資本合夥人沈南鵬認為。

此外,投中網瞭解到,一些原來並不專注於技術賽道的中小機構也在紛紛押注硬科技。“除了原有賽道項目之外,今年基金也投資了幾個科技項目。”某機構投資經理對投中網透露。

CVSource投中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中國創投市場的投資熱點集中在IT及信息化、互聯網、醫療健康等領域。其中,IT及信息化融資案例數量最多,共315起,佔據所有細分行業案例數量的17.86%。

可見,“硬科技”投資如今已經成為創投市場的主流與共識。

“不管是我們從六年前開始做硬科技投資孵化,還是近一兩年來,硬科技被幾乎所有的主流機構關注,其實都是因為時代的呼喚、祖國的呼喚。因為中國到了科技發展追趕超越的最後階段,到了核心技術不得不自主可控的緊張局面,中國面臨著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型升級,面臨新一輪技術革命的大國競爭等等。”中科創星創始合夥人、聯席CEO李浩認為。

而且,從退出的角度來看,科創板的推出也再次點燃了資本對硬科技賽道的熱情與信心。主席近日在上海考察時再度定調科創板,支持和鼓勵“硬科技”企業上市。

“科創板一定會推動創投行業的市場格局發生變化,一些專注硬科技投資的機構會崛起,過去以模式創新投資為主的機構如果沒有轉型成功,可能會面臨萎縮甚至是淘汰。”米磊曾在接受採訪時指出。

事實上,早在2013年中科創星定位專注於硬科技投資時,硬科技尚處於冷門賽道。“彼時市場上最火熱的當屬互聯網創新。”米磊說,中科創星之所以在市場仍未關注到硬科技創新領域時就已經深耕行業,是因為源於中科院的基因,中科創星很早便看到模式創新建立在硬科技創新的基礎之上。而從長遠發展與第一性原理來看,社會的發展最根本還是在於科技的驅動,第四次科技革命即將到來。

“當時的互聯網模式創新就是紅海,我們不喜歡在紅海中與別人競爭,中科創星始終強調戰略上的差異化。”米磊強調。

作為“硬科技”理念的締造者,中科創星將“硬科技”定義為八大領域。具體來看,這八大領域分別為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科技、光電芯片、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智能製造等。而這些技術要以自主研發為主,需要長期研發投入、持續積累形成的高精尖原創技術,具有較高的技術門檻和技術壁壘。

“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商業模式創新在國內快速發展,吸引了大量社會投資,誕生了一大批互聯網領軍企業。硬科技創新出現在此時,與商業模式創新形成巨大的互補優勢,對促進我國實體經濟發展,夯實現代化產業體系具有重要意義。”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賈敬敦在2019西安全球硬科技創新大會上提到,硬科技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形成了優勢互補。

值得一提的是,在硬科技“新動能”與科創板的助推下,“耐心資本”(也稱超長期資本)也或將成為創投機構的主要演進趨勢。

科创板助力硬科技投资再迎新潮?中科创星米磊:周期虽长,投准就能赚“大钱”

一直以來,國內投資機構的基金存續期大多為“5+2”基金。隨著硬科技企業的創新投資變長,與之相匹配的投資基金也勢必要拉長退出年限。“過去的互聯網企業屬於快進快出,也較為符合5-7年的投資週期。伴隨國內硬科技企業的逐步崛起,資本市場就需要與之匹配相適應的投資基金。硬科技企業的特點為創新週期相對較長,那麼匹配的資本一定要是耐心資本。”米磊認為,基金投資一定要與時俱進,要從過去的“快資本”進化到“耐心資本”。

據瞭解,中科創星的投資週期通常在10年左右,第一期基金投資週期即為11年。截止目前,管理基金規模超過53億元,累計實現投資超過24億元,投資孵化了超過270家硬科技企業,已協助九天微星、中科微光、飛芯電子、奇芯光電等超過百家企業實現後續融資,投資回報區間為10-100倍。

練好內功,謹慎“廣撒網”式出手

不同於互聯網的模式創新,米磊形容硬科技投資是“先難後易”。

換言之,硬科技投資面臨“學習曲線”。由於技術門檻高、模仿複製難度大、創新週期相對較長等,硬科技投資的回報呈“前面慢、後面快”的特點。

“硬科技創投一定不能只算短期的經濟賬,也有自己獨特的財務回報增長曲線——雖然研發投入期成長較慢,但在突破一個關鍵的技術壁壘後,迎來的將是一個全新增長拐點之上的指數性增長。”李浩以中科創星投資的奇芯光電舉例。

他介紹稱,因奇芯光電的創始人在國外生活將近20年回來創業,需要有段適應中國國情的過程。中科創星作為最早支持奇芯光電的投資人,在為其搭建了前期的資金、組織等各項資源後,當前已經獲得上百倍的賬面回報。

“硬科技雖然週期長一點,但是隻要投得準,穩定性很好。前面回報慢後面回報快,硬科技賺的是長錢慢錢,最終是大錢。”米磊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創新創業領域往往存在“死亡谷”,尤其在推動硬科技創新創業時,資本市場上呈觀望姿態的機構較多。那麼,作為早期投資者,中科創星如何幫助硬科技企業穿越“死亡谷”,進而取得穩定的超高收益?

在米磊口中,這是因為中科創星掌握了科技創新的規律,比創業者更早一步判斷技術的成熟度。“如果創投機構在未深入研究的基礎上盲目投資,那後果很可能是血本無歸。”

李浩進一步解釋稱,沒有商業應用的技術不具備投資價值,任何一項具備投資價值的硬科技一定要具備足夠的商業想象空間。中科創星在投資中會傾向於投資那些其理論上認為在某領域上可能會實現巨大商業應用空間的項目。“當然,這時候估值也相對較低。”

此外,在投後管理上,中科創星始終堅持“重模式”,打造了專業全面的投後服務體系。

據李浩透露,其內部的投後團隊是投資團隊人員的2倍以上,會為被投企業配置以技術為核心的稀缺資源之外的非稀缺資源,如資本、市場、組織等,“以強大的通道與鏈接能力助力企業成長。”

據瞭解,目前,中科創星投後分為三個層次,包括以投資經理為主導的投後管理、以專業團隊為主導的投後增值服務和以風險項目管控為主的項目管理部。在實踐中,中科創星的投後團隊會幫助科學家團隊進行招聘、法務、財務、品牌、市場對接等工作,包括專門設立了硬科技創業營,培養科學家轉型為創業公司的CEO的能力。

“如果把一家科技型創業企業比作一個嬰兒,中科創星就是努力幫助這個孩子正常成長起來。通過這樣的投後服務,我們投資的初創型企業能夠健康發展,有效地降低了死亡率。”李浩說。

而面對當前創投機構紛紛湧入硬科技賽道,米磊卻表示國內的硬科技投資依舊處於熱潮初期,遠未進入過熱階段。但即便如此,“目前來看,有一些硬科技企業的估值過高,整個行業還需迴歸理性。”米磊強調。

與此同時,他建議,在進行硬科技投資時,創投機構最好先專注在某一細分領域,不宜進行“廣撒網”式投資。“不同硬科技類別的企業成功率有不盡相同的要素與關鍵點,比如一些生物製藥、人工智能等沒有太多硬件的企業,科學家佔比會有效提升創新成功率;而芯片類的硬科技企業,則要求團隊至少擁有在領先芯片公司成功的研發流片等經驗積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