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中途島》:純粹的二戰鋼鐵實錄

《決戰中途島》的上映,標誌著今年戰爭場面最壯觀的電影正式登陸大銀幕。

呼嘯而過的轟炸機群、被炮火籠罩的航母編隊……這樣大場面的海戰和空戰場景,直接把觀眾帶回70多年前的中途島海戰。導演羅蘭·艾默裡奇首次拍攝戰爭題材電影,交出了一份不錯的答卷。

《決戰中途島》:純粹的二戰鋼鐵實錄

在《決戰中途島》之前,羅蘭·艾默裡奇最擅長的電影類型是災難片,代表作《獨立日》《2012》《後天》都是影迷們耳熟能詳的作品。不論是全球氣候變化的異象還是外星人入侵的奇觀,羅蘭·艾默裡奇都是得心應手,而他的這一長處,融入戰爭片裡,就決定了這部電影戰爭場面的不同尋常。

轉折當主角:復歸古早戰爭片

復古,是《決戰中途島》最直觀的氣質。

一般來說,戰爭片分為兩類。一類寫人,塑造角色,突出英雄,戰役和戰鬥則是讓人物更加立體的背景板。另一類寫事,關注某場戰役,強調某種戰術,角色受戰爭支配,無需戰爭反思,規避情感糾葛,突出的是兵棋推演的軍事部署和炮火連天的疆場決勝。

《決戰中途島》明顯屬於後者。

專注描述一場氣勢恢宏的戰役,這樣的電影更像是好萊塢六七十年代的產物。其典型配置一般為:全明星陣容、史詩風格、全景式還原……例如1962年關於諾曼底登陸的電影《最長的一天》,1970年關於珍珠港事件的電影《虎!虎!虎!》以及1977年關於“市場花園”空降行動的電影《遙遠的橋》。從氣質上看,《決戰中途島》和它們很接近。

《決戰中途島》:純粹的二戰鋼鐵實錄

《虎!虎!虎!》對日軍偷襲珍珠港做了全景式還原

不過此類戰爭片的巔峰不在好萊塢,而在前蘇聯。1971年由前蘇聯拍攝的電影《解放》,全片分為5個部分,以“現實性”“史詩性”為標準,時長達8個小時。從庫爾斯克之戰一直講到攻克柏林,蘇德交戰雙方上至統帥下至士兵,全部都有表現。

中途島海戰距離日本偷襲珍珠港不過6個月,美國海軍以劣勢兵力擊敗了佔優勢的日本海軍,挫敗了其戰略企圖,可以說挽回了當時不斷跌落的盟國士氣,成為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

此戰歷來是專家學者用心研究的對象,多年來關於雙方的部署、臨陣決策、背後秘聞幾乎都被研究透了。羅蘭·艾默裡奇也為此花費數年時間,讓“根據真實戰役改編,全片人物皆有來歷”成為《決戰中途島》所恪守的原則。

在電影中,小到落水被俘、寧死不屈的飛行員,大到運籌帷幄、坐鎮指揮的海軍統帥,都是史有其人。

《決戰中途島》:純粹的二戰鋼鐵實錄

電影裡的美國海軍上將尼米茲

對熟稔這段歷史的觀眾來說,《決戰中途島》充滿了找彩蛋的樂趣。

即使對中途島海戰缺乏瞭解,也能跟隨電影的節奏逐步搞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為了便於講述,電影把複雜的戰爭線索做了簡化,重點突出了情報的作用,讓觀眾對戰爭變化的具體細節有較為清晰的瞭解。

關於中途島海戰的電影,在《決戰中途島》之前還有一部1975年的《中途島之戰》。

兩部電影相似的是,都選擇對這場海戰本身去進行還原。

在1975年的電影《中途島之戰》裡,從一開始就打出字幕: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大量歷史鏡頭的運用很有特色,逼真的海戰場面和全明星陣容突出,但論及對於戰爭的表現,遠不如《決戰中途島》。

《決戰中途島》:純粹的二戰鋼鐵實錄

對歷史鏡頭的大量運用是《中途島之戰》的特色

航母、殘兵、敵手

電影名為《決戰中途島》,可內容卻不侷限於戰役本身,而是以俯瞰視角勾連二戰的來龍去脈。其中涉及馬紹爾海戰、杜立特轟炸東京等多個二戰著名進程,從整體上串起了二戰的諸多線索,可以說是份大量足,買一贈三。

對於電影開頭的日軍偷襲珍珠港部分,很容易讓人把它拿來和邁克爾·貝導演的《珍珠港》進行對比。

《決戰中途島》:純粹的二戰鋼鐵實錄

當年拍攝《珍珠港》時,為了營造轟炸場景中的滾滾黑煙,特效團隊使用的是燃燒的衛生球和大量的模型,而《決戰中途島》主要依靠CG特效來製作那些驚心動魄的場面。被炸沉的戰列艦傾覆入海,絕望的海軍水兵跳海逃生,相比《珍珠港》披著戰爭外衣的狗血三角戀,《決戰中途島》更加純粹。

戰爭奇觀的重頭戲還是中途島海戰的部分。美軍的俯衝轟炸機穿過日軍的防空火力網,把一枚枚炸彈投擲到航空母艦上。當觀眾跟隨著飛行員的視角完成一次次的俯衝轟炸時,那種身臨其境的戰爭刺激讓觀眾腎上腺素飆升。

《決戰中途島》:純粹的二戰鋼鐵實錄

對歷史一板一眼的還原讓《決戰中途島》顯得硬核陽剛,但這並不意味著《決戰中途島》因為陷入奇觀呈現而缺乏人性的深度。

在體現戰爭刺激的同時,導演也將鏡頭對準了劫後餘生卻又不得不再次上陣的美軍飛行員。求生的慾望、厭戰的心理,最終都被為國而戰的榮譽和使命所壓倒。雖然看起來略有俗套,但是其中傳遞的對於戰爭的厭惡、和平的渴求,依然讓人動容。

在電影裡,日軍指揮官的運籌帷幄同樣令人印象深刻。

山本五十六的洞察、南雲忠一的驕橫都是片中著墨甚多的部分。他們冷靜大膽,沒有被肆意矮化和貶低,在日本軍艦沉沒的時刻,那兩位主動要求和軍艦共存亡的軍官,讓觀眾感受到了其盡忠職守的悲壯感。

《決戰中途島》:純粹的二戰鋼鐵實錄

戰爭雙方或許有正義邪惡之分,但面對這樣的敵人,會讓人感到由衷敬佩。

看一部少一部的美產中資大片

片中的戰爭場面如火如荼,片外的資本博弈硝煙瀰漫。在《決戰中途島》的投資方里,有博納影業、儒意影業以及星光文化等中國身影。

儘管戰爭片看起來讓人熱血沸騰,但對於好萊塢來說,投資戰爭片是一件越來越不划算的事情。

2001年的《珍珠港》投資過億,後續又花重金推廣,最終票房遠低於預期;2002年的《風語者》同樣投資過億,總票房不過幾千萬美金,鉅額的虧損直接讓當年的米高梅公司元氣大傷,最後走向被收購的結局。

《決戰中途島》:純粹的二戰鋼鐵實錄

電影《風語者》

眾多的前車之鑑讓好萊塢資本對於投資戰爭片愈發謹慎,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前兩年來自中國資本的熱情。

2016年梅爾·吉布森導演的《血戰鋼鋸嶺》,立項之初就受困於資金問題,來自中國的熙頤影業為這部電影提供了部分資金,從而拿到了該片在中國市場的全部版權。熙頤影業的投資可以說是押對了寶,《血戰鋼鋸嶺》的內地票房為4.25億,為目前票房最高的進口戰爭片。

《決戰中途島》:純粹的二戰鋼鐵實錄

在2017年的戛納電影節上,博納影業宣佈其將主控主投《決戰中途島》(當時片名為《中途島》),投資金額為8000萬美金。

從參投到主控主投,中國資本在好萊塢只用了兩年。

此前的中國資本,更多采取片單投資的方式參與好萊塢的項目。所謂片單投資是一種財務投資模式,是指對電影公司眾多項目的打包投資。中國資本可以一次投資一家公司的多部影片,在每部電影中都享有一定比例的股權和收益。這麼做可以有效降低風險,因此一度非常流行。

從財務投資到項目主投主控,反映了當年中國資本的信心與雄心。因此,這就可以理解電影裡中國元素為什麼會出場了。在片中,杜立特轟炸東京迫降中國之後,出現了日軍轟炸中國平民以及對他們進行嚴刑拷打的場景。

《決戰中途島》:純粹的二戰鋼鐵實錄

不過,等到《決戰中途島》上映的兩年之後,中國影視市場的資本流轉已是另一番光景。博納佔得的主投權也在國內市場上“分銷”轉讓,用以降低風險。

如今,影視企業守衛國內市場的緊迫感將好萊塢探險的熱情比了下去,類似《決戰中途島》這樣混合基因的電影奇觀,短時間內是看一部少一部。

回到作品本身,作為一部戰爭片,不美化戰爭,不醜化敵人,有精心還原的歷史片段,有動人心魄的人性表達,甚至還有中國元素,《決戰中途島》都做到了。對於一部好萊塢製造的大片,我們還要再苛求什麼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