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酒產業處境尷尬 如何撕掉“土特產”標籤

中國商報/中國商網(記者 周子荑)在我國萬億級的酒類市場中,黃酒的銷售額只有200億元左右。與白酒和紅酒相比,黃酒最大的尷尬是難以揭掉“土特產”標籤。那麼,黃酒該怎樣實現從“土特產”到“品牌化”的升級?

黃酒產業處境尷尬

一直以來,相對於白酒和紅酒,我國黃酒市場發展滯後。數據顯示,我國酒類消費市場已達萬億級規模,但黃酒市場規模僅約200億元。黃酒發展速度遲緩,與酒類銷售市場的擴容極不匹配。

在11月8日舉辦的中國黃酒產業高峰論壇上,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王延才表示,目前國內的酒類市場,白酒風生水起成為市場的寵兒,葡萄酒是市場新貴,啤酒市場中五大啤酒集團佔據了全國將近80%的市場份額,競爭非常激烈。只有黃酒市場仍然不溫不火。

事實上,黃酒行業增長緩慢的背後,市場存在很多問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執法稽查局副局長路政閩在該論壇上表示,一些黃酒企業生產管理、質量檢測水平不高,侵犯知識產權和製售假冒偽劣黃酒行為仍然存在,“傍名牌”“打擦邊球”等侵犯權利人合法權益以及低質高價、以次充好等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也屢有發生。

中國酒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宋書玉也在該論壇上表示,從消費認知、消費文化的傳播來看,目前我國黃酒市場還處於價值窪地。長期以來我國黃酒產業一直熱衷於低價走量,嚴重拉低了黃酒的形象和價值。此外,黃酒品類發展受到傳統經營理念等多方面的限制,發展效率不高,加上營銷服務墨守成規,市場消費服務的後勁不足。

對此,我國黃酒行業龍頭企業會稽山紹興酒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傅祖康坦言,目前我國黃酒行業發展區域化凸顯,黃酒更像是“土特產”。而要實現“土特產”向產品的轉化需要產品標準的完善,實現產品向品牌化的轉變則需要提高消費者對黃酒的認知度。未來黃酒產品的定價策略要加以改變,不僅涵蓋生產成本、管理成本等,還要涵蓋品牌推廣的成本。

黃酒產業處境尷尬 如何撕掉“土特產”標籤

記者 周子荑/攝

黃酒品牌如何升級

對於如何改善當前黃酒品類的尷尬局面,路政閩提出了幾個建議。一是黃酒生產、流通企業在轉型升級的同時,要嚴格落實產品質量的企業主體責任,不斷優化產品質量,完善黃酒質量安全追溯體系;二是黃酒企業要針對各類消費升級需求,研製出品種更加繁多、口味更加豐富的黃酒產品,滿足多種消費群體的需求,不斷增強黃酒飲用群體的黏性;三是要在擴大宣傳上下功夫,加大對黃酒產業的宣傳推介力度,打破“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傳統觀念。

王延才也表示,黃酒市場發展的重點在於如何站在消費的角度去找準黃酒文化發展的突破點。嚴格說,目前黃酒的文化傳播和時代是脫節的。因此,深度挖掘黃酒歷史文化內涵對黃酒行業尤其重要,也是黃酒產業當下發展階段的必然舉措。

在黃酒產業格局方面,王延才認為,未來黃酒產業發展需要打造三到五個龍頭品牌,形成品牌梯隊,突破產業格局的瓶頸和區域消費的瓶頸,否則黃酒的消費市場就會被限制在很小範圍內。

而剛剛榮獲“中國黃酒之都”稱號的浙江省紹興市在我國黃酒產業振興中發揮重要作用。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和中國酒業協會在中國黃酒產業高峰論壇上對紹興市表示,希望進一步加大對黃酒產業的支持力度,促進黃酒產業轉型發展;進一步加強產學研合作,推廣個性化定製黃酒產品,滿足多元化消費趨勢;進一步講好黃酒故事,弘揚黃酒文化,提升黃酒知名度和影響力;進一步加大高端人才引進力度。

傅祖康在接受中國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黃酒產業要贏得更廣泛的消費群體,一方面要在產品顏值上下功夫,例如會稽山新上市的會稽山1743產品色彩新穎,體現了文化內涵;另一方面,要在口味上進行創新,例如降低酒精度,研發新技術去掉產品中的大分子,增加飲用的舒適度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