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10月24日,華爾街股市暴跌,引發經濟大蕭條


在華爾街股災爆發前,美國經歷了所謂“咆哮的二十年代”,經濟持續繁榮,被稱為”歷史上最多彩的時代“。人們普遍不理會投機買賣的風險,憧憬股市將會再創新高,並過著奢華的富貴生活。就在股災發生前夕,經濟學家歐文•費雪甚至立下名言,宣稱“股價已經立足於像永恆的高地之上”。圖為1918年一戰結束時的紐約華爾街。

可是,對於經濟形勢的樂觀態度,連帶人們從牛市獲得的豐厚利潤,卻通通在“黑色星期四”以後化為烏有。在當天,紐約股票交易所的股價率先急跌,隨後再以前所未有的幅度暴跌,持續一個月方才止息。

1929年10月的股災,還伴隨著美國房地產市場從1925年的頂峰走進下坡。一連串的事件和因素最終促成了1930年代的大蕭條,不單止美國,世上主要奉行資本主義經濟的工業國家,均受到相當嚴峻的衝擊。圖為1929年10月發生在華爾街的自殺事件,當時這類事件頻繁發生。

在10月24日下午1時,華爾街的主要銀行家開會商討辦法消除股市連跌引起的公眾恐慌。會後他們決定以紐約股票交易所副主席理查•惠特尼代為出手。在得到銀行家的支持下,惠特尼以高於市場價格的水平買入大量美國鋼鐵公司股份。在股民繼續抱觀望態度的情況下,他再以類似的手法買入大批藍籌股。惠特尼的救市手法與解決1907年恐慌的手法類近,而他亦成功遏止了當天股市進一步的跌勢,可是他的措施只帶來暫時性成效。

週末過後,股市狂跌成為全美國的新聞頭條。在10月28日“黑色星期一”,市場上更多投資者決定離場,一日內使道指急跌大約13%。翌日,即1929年10月29日“黑色星期二”,股市交股量多達1,600萬股,這個交易量要到近40年後的1968年才被超越。圖為大批投資者和金融從業人員聚集在華爾街街頭。

10月29日股市依舊加劇暴跌。當日商界鉅富如威廉•C•杜蘭特和洛克菲勒家族等等相繼高調大手入市,企圖穩住公眾對市場的信心,但這些努力以失敗收場。道指在10月29日以再多跌12%告終,由於交投過多,報價機要一直運作至當晚7時45分。總括而言,市場在10月29日一天損失140億美元,而整個星期的累計損失則高達300億美元。圖為投資失敗者開始出售汽車等財產。


1929年的股災一時間將“咆哮的二十年代”劃上句號。就股災而言,股價的急跌促使公司破產,並對宏觀經濟構成嚴重衝擊,造成企業倒閉、裁員潮及經濟發展受壓。基於失業急升及經濟倒退被視為華爾街股災的直接後果,而這些因素又是促成經濟蕭條的主因,因此華爾街股災就被廣泛視為標誌著經濟開始陷入低谷的訊號,成為大蕭條的前奏。圖為1929年股災導致的大批失業人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