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何時從“上海縣”變成“上海市”?

上海何時從“上海縣”變成“上海市”?

本文約4300字

預計閱讀需要12分鐘

中國規範的政區地名通常會有專名和通名兩個部分組成,上海市也是如此,“上海”是專名,而“市”是表示行政區級別的通名。眾所周知,歷史上的上海是隸屬於江蘇省松江府下的上海縣,那麼,上海稱“市”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這似乎是一個既簡單又難以回答的問題。

上海何时从“上海县”变成“上海市”?

由上海縣變為上海市,

標誌著上海城市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圖為上海市成立後啟動的

大上海計劃的市中心區域規劃圖

何謂“草市”?

東漢大學問家許慎《說文解字》:

“市,買賣之所也。市有垣,從冂、從乁。象(像)物相及也。乁,古文‘及’字。”

“冂”是象形字,像城牆,義同“邑”;“乁”就是“及”的古字,這樣就容易理解許慎的釋文了——“市”就是交易、買賣的場所,一般設在城裡。“市”是由“冂”和“乁”組成的會意字,表示四周的老百姓把自己生產的多餘的東西拿到這裡進行交易、買賣。

《周易》中說:“日中而市”,古代交通不方便,為了使住在離市場較遠的老百姓能當天趕到市場,又能當天返回家裡,市場一般在中午開市。有了市場就容易聚集人氣,所以《周禮·地官·司市》說:

“大市,日昃(午後太陽偏西)而市,百族為主;朝市,朝時而市,商賈為主;夕市,夕時而市,販夫販婦為主。”

買賣人數較多的“自由市場”還是午市,早市和夜市就是商人和小販的市場,如今,許多偏遠城鎮還保持這樣的傳統。

上海何时从“上海县”变成“上海市”?

《長安十二時辰》的熱播讓“東市”“西市”廣為人知。

這“東市”“西市”就是唐代長安城內進行交易的區域

中國是農業國,長期實行以農為本,以商為末,崇本抑末,重農輕商的政策,所以,中國的城市經濟不發達,城市稱之“邑”“城邑”,只是一個居住人口較多,或地區政府機關所在地而已;大概到了明清以後,出現把有一定居住人口和固定市場的地方叫作“市”,它不是行政建置單位,只是一個市場而已。

如清《同治上海縣誌·卷一·疆域·鎮市》中記錄,當時上海縣共有“鎮市”45處,其中稱為“市”的地方就有34處,它們是:

洋涇市、楊師橋市、李家宅市、新木橋市、高行市、塘口市、橋頭市、徐家彙市、虹橋市、北新涇市、槓柵橋市(浦東張江)、華漕市、張家塘市、梅家弄市、朱家行市、長橋市、華涇市、曹家行市、塘灣市、顓橋市、荷巷橋市、語兒涇橋市、老閘市、新閘市、靜安寺市、內、外虹口市、引翔港市、沈家行市等。

上海何时从“上海县”变成“上海市”?

“廟會”也稱“廟市”,

是中國傳統的集市貿易形式之一。

圖為舊時龍華廟會的熱鬧場景

這些稱之為“市”的地名大多數還在,許多還能找到當時市場所在地,如“內、外虹口市”就是現在的虹鎮老街和靠近東餘杭路的“老街裡”,“徐家彙市”就是徐家彙旁邊的徐鎮路(已註銷),可見,所謂的“市”,只是一條有一定商業活動的街市、市場而已。

到了20世紀中期,“市”正式作為行政建置中的城市名稱後,為示區分,學界一般把原來的“市”叫作“草市”,因為漢語“草”有初級、低級、原始的意思,如蹩腳的足球運動員叫做“草腳”,蹩腳的守門員叫做“草門”之類。

有南市、無北市?

上海老城廂地區俗稱“南市”。“南”和“北”是相對的,沒有南,何來北;沒有北,何來南。1843年上海開埠,1845年英租界率先在上海縣城的北郊建立,1848年和1849年美租界和法租界先後建立,租界全部在上海縣城的北面,租界的市場就被叫做“北市”,而居住在租界裡的僑民把上海老城廂叫作“south city”(南市)。

上世紀20年代的上海地圖,

可見租界在上海縣城北面。

華界由於租界而被割裂為南北兩部分

如1873年《申報》連載上海廣方言館肄業生楊勳《別琴竹枝詞》100首(“別琴”就是英文pidgin,“洋涇浜語”的意思),其中一首說:

我欲開言喚阿三,

來司悄悄亦常談。

嫂夫雪的郎由谷,

偕爾城中共往南。

這首竹枝詞不易理解,解釋如下:“阿三”就是“I say”,初來乍到的外國人與上海人難以對話,於是一開口就是“I say, I say”(我說,我想說的是……);“來司”就是“rice”(米飯);“悄悄”是上海話“吃吃”的發聲,上海人見到熟人打招呼,開口總是問“飯吃過裡勿?”上海的外國僑民把上海話“吃吃”寫作“chow chow”,又被上海人譯作“悄悄”,“chow chow”後來也成了英文的外來語,指中國零食、小吃;“嫂夫雪的郎由谷”是“south city along you go”的上海話讀音,也就是“偕爾城中共往南”(與你們一起到南市去)。不過,作者並沒有把“south city”譯為“南市”,估計當時“南市”的名稱還沒有出現。

上海何时从“上海县”变成“上海市”?

洋涇浜是上海英租界和法租界之間的界河。

上海人稱混雜有漢語特點的外語為洋涇浜語,

英語為“pidgin”。

圖為被填埋前的洋涇浜

租界位於上海縣城的北面,於是租界的市場叫作“北市”;有了北市,人們才會把上海老城廂的市場叫作“南市”,清末出版《滬江商業市景詞·南北兩市》中說:

南北分開兩市忙,南為華界北洋場。

有城不若無城富,第一繁華讓北方。

北市的業態以外貿、貿易、商業為主,南市的業態以傳統的商業和手工業為主。

姚文枏是清末民初的“太平紳士”,他編著的《上海鄉土志》(1907年出版)是新式學堂的教科書,其中第一百二十九課《振興市面·南市》中說:

“租界商業繁盛已達極點,而南市及城內不如遠甚。”

作者把“南市”與“城內”分作兩個地方,說明當時的“南市”不包括城裡,而是指東門外到黃浦江邊的碼頭和交易市場。

上海何时从“上海县”变成“上海市”?

檔案中外馬路位置草圖

(上海市檔案館藏)

黃浦江邊是上海的港口和碼頭作業區,商家為了擴大碼頭作業區,肆意侵奪黃浦江岸線的現象十分嚴重,為了確保黃浦江岸線不被侵佔,改善這一帶交通狀況,上海地方政府決定沿黃浦江岸線築一條馬路(就是今天的外馬路),1895年成立了“上海南市馬路工程局”,這裡的“南市”也是指東門外到黃浦江邊的市場。

上海何时从“上海县”变成“上海市”?

南市總工程局,在外馬路毛家弄,現已被拆除

當這條馬路築成後,準備解散南市馬路工程局,人們突然發現無數的小商販在新建設的馬路上爭相設攤,使這裡的秩序比原來更加混亂,於是立即將馬路工程局改組為“南市馬路工程善後局”,成了工程建設和處理善後的機構;以後又改稱“上海城廂內外總工程局”,成為主管城裡、城外市政建設的機構;1911年上海光復後又改組為“南市市政廳”,應該是在此以後,“南市”才正式與老城廂相提並論。

“大上海”計劃

在近代,上海是中國最大的城市,商業發達,市面繁榮,財源滾滾,尤其是近代中國最大的兵工廠——江南製造局也在上海,這自然引起了各路軍閥的覬覦。

1925年10月孫傳芳糾集蘇、浙、皖、閩、贛五省地方軍閥組成五省聯軍佔領上海。1926年5月4日,孫傳芳在上海成立淞滬商埠督辦公署,自任督辦,聘任丁文江為總辦。

上海何时从“上海县”变成“上海市”?

丁文江(1887-1936),地質學家,社會活動家

丁文江(1887-1936),江蘇泰興人,字在君。1902年,16歲的丁文江赴日本留學,在日本一年半左右,又從日本直接乘船去了英國,在那裡讀中學,他“一年跳三級,兩年就考進了劍橋大學”,由於經濟原因,他在劍橋大學只讀了半年就離開了,1907年後入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和倫敦大學,獲動物學、地質學雙科學位。

20世紀是世界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時期,由於工業的快速發展,大量農村人口進人城市,使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面積不斷擴大,傳統的城市規劃和建設難以適應新時代的需要,於是西方的學者提出了所謂的“大市”(great city)概念,就是以原來的城市作為中心,把周邊的城鎮作為副中心,納入“大市”進行規劃和建設。

上海何时从“上海县”变成“上海市”?

青年時代的丁文江

20世紀20年代的上海,城市的中心區是公共租界和法租界,華界被租界分割為南市和閘北,難以和無法進行統一規劃和建設。丁文江深知,上海侷促的地勢和割裂的行政是阻礙上海發展和進步的重要因素,於是提出了“大上海”計劃。

胡適的《丁文江傳》中說:

一九二六年“五月五日,孫傳芳在上海總商會發表‘大上海’的計劃和組織的演說,是在君(丁文江)起草的,外國報紙上登出的英文譯稿也是在君寫的”。

上海何时从“上海县”变成“上海市”?

國民政府執政後,推出了新的“大上海”計劃。

圖為江灣上海市政府大廈,

1933年10月上海市政府遷入這裡

還說:

“這篇演說裡提出的‘大上海’的計劃,就是要建立一個行政總機構,把租界四周的中國地區——南市、閘北、滬西、浦東、吳淞,——向來沒有統一的行政中心的,完全統一在這個新的行政總機構(淞滬商埠督辦公署)之下……總而言之,那個‘大上海’的理想是‘要使上海租界四周圍的中國地區成為一個模範城市,其結果應該為我們要求取消外國租界的基礎’。”

成立上海特別市

1927年,國民革命軍北伐軍節節勝利,3月,北伐軍攻抵上海附近的龍華,勝利在望,蔣介石未雨綢繆,就要考慮建立新政府的事宜。上海是當時中國最大、最重要的城市,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黃郛(1880-1936),字膺白,浙江嘉興人。1905年在日本加入同盟會,先後參加過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國運動、北京政變等,與陳其美、蔣介石在“打鐵浜”的陳其美寓所結金蘭譜,成為結拜兄弟;上海光復後,陳其美任滬軍都督府都督,黃郛任滬軍第二師師長,蔣介石任光復軍團長。

上海何时从“上海县”变成“上海市”?

上海特別市第一任市長——黃郛

北伐戰爭還在進行中,黃郛就奉蔣介石之命籌劃戰爭勝利後控制上海的計劃,他召集了一批幕僚,草擬了一份《上海特別市組織法》,規定“上海特別市”直隸於中央

政府行政院,也就是類似於現在的“中央政府直轄市”。

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後,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別市政府正式成立,黃郛任市長;市政府下設秘書處暨財政、工務、公安、衛生、公用、教育、土地、農工商、公益等“一處九局”,分別接管原上海市公所、滬北工巡總局、上海縣清丈局、淞滬衛生局等機構。

上海何时从“上海县”变成“上海市”?

位於平江路的上海特別市政府(1927-1933)

正式改稱“上海市”

一年後,南京國民政府才正式公佈《上海特別市組織法》,於是又根據該法對機構作重新調整。1930年5月20日,南京國民政府又頒佈《市組織法》,規定:

第一條

市冠以所在地地名稱為某某市。

第二條

凡人們聚居地方具有左例情形之一者設市,得直隸於行政院。

一 首都

二 人口在百萬以上者。

三 在政治上、經濟上有特殊情形者。

具有前項兩款情形之一而為省政府所在地者,應隸屬於省政府

第三條

凡人們居住地方具有左例情況之一者,設市。隸屬於省政府

一 人口在三十萬以上者

二 人口在二十萬以上,其所收營業稅、牌照費、土地 稅,每年合計佔該地總收入二分之一以上者。

同時還規定了行政區域劃定的具體辦法。於是,根據《市組織法》,1930年7月1日,上海特別市正式改稱為“上海市”,並沿用到今天。

當時,上海市的總面積為527.5平方公里,除租界以外,下設滬南、漕涇、法華、蒲淞、閘北、引翔、殷行、吳淞、江灣、彭浦、真如、高橋、高行、陸行、洋涇、塘橋、楊思、曹行、塘灣、閔行、北橋、顓橋、馬橋、三林、陳行、大場、楊行、七寶、莘莊、周浦等

30個區。

上海何时从“上海县”变成“上海市”?

1932年的上海市區域圖

雖然上海正式被改稱為“市”是在1930年,但因為“特別市”是第一次把“市”作為行政區域單位確定下來,所以一般把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別市的建立作為“上海市”的開始。

這樣算來,上海成“市”已有92年的歷史了。

排版:王冰倩

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部分未署名圖片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

因客觀原因,如存在使用不當情況

請相關權利人與我們聯繫以協商相關事宜

聚焦城市記憶、留存城市發展、傳承城市歷史。我們架起檔案為民服務的橋樑,講述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滋養下生生不息的上海故事。這裡是上海市檔案局(館)政務微信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