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一斤沙米,讓2平方米沙漠變成綠洲

種一斤沙米,讓2平方米沙漠變成綠洲

民以食為天,出自《史記·酈生陸賈列傳》:“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在世界人民的印象中,國人懂吃,愛吃,敢吃,好像悠悠萬事,唯有吃是大事。米食在中餐的飲食結構中,很長一段時間裡,扮演著絕對的主角。著名美食評論家董克平曾說:米飯是傳統飲食文化最好的留存。在中國人的餐桌上,最早都是以粒食為主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稻子從一叢叢青翠的秧苗,出落成為沉甸甸的稻米,被一雙雙巧手收割去殼,成為了飯桌上一顆顆微白Q彈的米粒。

種一斤沙米,讓2平方米沙漠變成綠洲

吃碗米飯對現代人來說已經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情,事實則不然,時光回溯至改革開放70年前,中國因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人人都能吃上大米飯這件小事最初是立在軍功章上的一道生死狀,“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主持超級雜交水稻培育計劃成功後,普普通通的一碗白米飯才真正成為13億中國人的餐餐日常。從絕對的主角退居二線,大米降級成為飯菜中的配角也不過是近些年的事情。比起以“稻作文化”為信仰的日本來說,中國作為水稻的發源地之一,卻在追求菜品風味的美食之旅中丟失了定義好大米的話語權。

種一斤沙米,讓2平方米沙漠變成綠洲

種一斤沙米,讓2平方米沙漠變成綠洲

提及日本越光米在國人心中的受歡迎程度與知名度,唯有東北的五常大米可以與之battle一下了。可是,比起日本嚴謹到大米的口感、新鮮度、粘度彈性等講究到極致的銀飯排行榜,(銀飯是一種米飯好吃的標準。一般的飯叫白飯,稍好點的叫米飯,最好吃的飯才是銀飯)中國難道就沒有除了五常大米以外的優秀選手了嗎?遠在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的農人企業家滕飛

要為神奇的造物——“沙米“正名。

種一斤沙米,讓2平方米沙漠變成綠洲

“沙米“顧名思義,沙漠中種植的大米。這種神奇的造物來自科爾沁沙漠腹地,百公里內無汙染源,世界首塊產業化沙漠種植稻米讓荒漠迴歸綠洲,沙米的誕生,取自天然,反哺自然。

種一斤沙米,讓2平方米沙漠變成綠洲

今天的主角,就是這位專注於沙米種植、榮獲熊貓指南2019農業大師獎的滕飛。

種一斤沙米,讓2平方米沙漠變成綠洲

熊貓指南CEO毛峰為滕飛(右一)頒獎

在成為一個勤勤懇懇的農民之前,滕飛進過機關,做過北漂,當過老闆,人生的起伏遠甚於科爾沁沙漠翻騰的沙丘。而人生的緣,妙不可言,當西裝革履的老闆滕飛駕駛著他的寶馬開進內蒙古奈曼旗沙漠中的一片沙丘,他過往的體面人生註定只能成為開啟種植”沙米”副本的序章,只為了眼中這片曾是綠洲的沙漠,不再成為曇花一現的海市蜃樓。

種一斤沙米,讓2平方米沙漠變成綠洲

鮮有人知,沙漠分為不可種植沙漠和可種植沙漠,可種植沙漠前身是草原,經風化後變成沙漠,含有有機質,地下水也極其豐富,其惡劣環境並非不可逆。沙米就是從這片曾經的綠洲中長出來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而滕飛敢叫日月換新天的雄心壯志,接下了老天爺賞給自己的這碗沙米飯,地獄難度級別的副本也正式開啟了。

種一斤沙米,讓2平方米沙漠變成綠洲

白音他拉蘇木作為全國重點的貧困縣,除了一望無垠的沙地,烈日當空的暴曬,留給滕飛的還有一年刮兩次,一次刮半年的不羈狂風。想象一下,在一個簡易的50平米左右的工棚,脫下西裝的滕飛和他的創業夥伴,將近47個人在沙土半掩的工棚進進出出。工棚外,則是數十臺大型機械的轟鳴,那些剷車和卡車,將一片片沙丘推平,又挖出一片片一米左右的大坑的情景。毫無如今萬頃良田的可觀勢頭,在沙漠裡種出頂級好米,像一個眾人皆醒我獨醉的空想家宣言。

種一斤沙米,讓2平方米沙漠變成綠洲

滕飛堅信:科技技術才是第一生產力。沙米的種植,並不是異想天開的產物,而是現代農業科技的成果。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滕飛和他的團隊將地下覆膜技術其發揚光大並持續改進。他們在地下80釐米到一米的地方,鋪上特製的塑料膜,到池埂部分才露出來,接著將土壤推回,做成了一個“蓄水池”,這層薄膜能夠保持30到50年不爛,極大的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效率。而在平整土地方面,又引進了以色列的激光校準儀,發明了世上獨一無二的激光土地精平機,改變了過去只能憑藉農人感覺把控土地平整度的狀況,並將過去每兩小時一畝的效率提高到了每小時六畝的高度,最可貴的是,誤差不超過3釐米。15項專利和4項發明,這是滕飛在“沙米”生產過程中的“副產品”,卻也是“主推力”。

種一斤沙米,讓2平方米沙漠變成綠洲

滕飛的稻田裡,吸收了周邊近300位農民的勞動力。這些在土地上躬耕了一輩子的農民,最開始不能理解的,不僅僅是科學技術帶來的改變,還有滕飛堅持使用動物綠肥等“吃力不討好“的決定。

如果你有機會來到現在的白音他拉蘇木,在稻子野蠻生長的季節,烈日曝曬的田野裡經常會出現一片奇景,數百人帶著草帽,彎著腰,像有序的機器一樣在稻田裡向前推進,他們在做一項幾乎已被現代規模化農業徹底拋棄的工作——拔草。因為拒絕使用現代除草劑和除蟲劑,不使用化肥,滕飛心愛的沙米,所需人工成本較高,產量始終在低位徘徊。當科學實驗田裡的水稻,在生長期一百天出頭,畝產已經突破千公斤的時候, 精貴的沙米在經歷160余天的漫長生長期後,畝產還不到200公斤。這種吃力不討好的累活兒笨活兒,是滕飛團隊的日常作業。

種一斤沙米,讓2平方米沙漠變成綠洲

種一斤沙米,讓2平方米沙漠變成綠洲

可以說,滕飛代表著新時代一部分典型的中國農人,他們有知識、懂科技、骨子裡流的是企業家的熱血。作為農民,他們不再是黃土地的附庸,而真正成為了造物的主人。

種一斤沙米,讓2平方米沙漠變成綠洲

而在熊貓指南團隊奔赴實地的探索中,與滕飛一樣優秀的農人故事還有無數個。點擊閱讀原文開啟熊貓指南2019秋榜,共赴一場天賜良物的秋日之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