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製度自信,不斷開闢中國之治新境界——訪湘潭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廖永安

堅定製度自信,不斷開闢中國之治新境界——訪湘潭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廖永安

廖永安 圖/張楊

專家簡介:廖永安,湘潭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全國十大傑出青年法學家提名獎獲得者,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湖南日報記者 奉清清

金秋時節,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在北京勝利召開。全會著重研究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若干重大問題,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如何領會全會及其通過的《決定》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日前,湖南日報記者採訪了湘潭大學副校長、博士生導師廖永安教授。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定海神針

湖南日報:您好。四中全會專題研究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問題,其重大意義在哪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有什麼樣的關係?

廖永安:我首先講講二者的關係。

我們知道,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制度和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我國的國家治理體系是在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安排,是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國家制度。國家治理能力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社會各方面事務的能力。兩者是一個有機整體,相輔相成。有了科學的國家治理體系才能孕育高水平的治理能力,不斷提高國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發揮國家治理體系的效能。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此紛繁複雜的時代背景下,中國只有堅定“四個自信”,解決好自己的事情,才能做到“亂雲飛渡仍從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定海神針。解決中國各種問題,實現各項既定目標,關鍵要靠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就是使國家治理體系制度化、科學化、規範化、程序化,使國家治理者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律制度治理國家,從而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方面的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國家的效能,更好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2.黨的領導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鑰匙和總開關

湖南日報:《決定》總結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顯著優勢時,第一條就是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黨的科學理論。是否可以說,黨的領導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鑰匙和總開關?

廖永安:98年前,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70年來,正是因為始終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才讓社會主義制度在古老的東方大國紮根生長。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歷史飛躍。鐵的事實證明,辦好中國的事,關鍵在黨,黨的堅強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始終方向堅定、行穩致遠的根本保證。同理,從一定程度上而言,黨的領導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鑰匙和總開關。理由主要有三個:

第一,黨的領導保證國家治理現代化堅持社會主義方向。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是經過長期鬥爭考驗形成的,是歷史的必然和人民的選擇,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中國共產黨始終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黨領導中國人民,為實現理想和目標持續開展偉大斗爭,從社會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建設,到實行改革開放,最終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有了黨的領導,國家治理現代化就有了路線和方向保證。

第二,黨的領導為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力量源泉和組織保障。中國共產黨在漫長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不僅與各民主黨派結成了“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關係,而且經受鍛鍊考驗,磨礪出堅強的意志品質、凝練成科學的理論體系、建立起完善的組織體系、培養出高素質的幹部隊伍、練就了全面的戰略決斷能力,因而能夠成為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堅強領導核心。

第三,黨的領導為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豐富的經驗積累。中國近代百多年的歷史中,許多革命先驅,許多政黨和政治派別,都沒有找到國家振興和民族解放的出路。只有中國共產黨,才指引中國人民找到了國家和民族振興的正確道路,並且能夠提供成功的經驗,包括國家能力、經濟發展、社會建設、文化振興、國際戰略等。

3.可以從三個維度來理解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

湖南日報:《決定》指出,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治理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我們怎麼理解和把握“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這一特點?

廖永安:一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的,是由這個國家的人民決定的。可以從三個維度來理解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

從民族文化看,這一特點是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文化根脈。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歷經五千年曆史的錘鍊,中華民族依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這是薪火相傳的文化自信氣質與積澱的歷史底蘊使然。中國作為一個統一的國家,歷史悠久,很早就實現了車同軌、書同文。在共同體的形成和延續中,語言文字、風俗習慣、社會交往、廣泛的經濟聯繫、統一的政治行政司法體制等,在共同經歷重大危機、重大災難、重大事件的過程中,從正反兩個方面促使社會中的個體性要素產生共同體意識,形成向心力,在政治制度安排的框架之下形成國家認同。

從歷史發展看,這一特點是共產黨人前仆後繼的歷史貢獻。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了偉大奇蹟,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這些偉大的成就說明,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深得人民擁護,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

從中國實踐看,這一特點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時代產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是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的,是人類制度文明史上的偉大創造。實踐證明,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在古老的東方大國建立起保證億萬人民當家作主的新型國家制度,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成為具有顯著優越性和強大生命力的制度,保障我國創造出經濟快速發展、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蹟。

4.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黨的領導是根本保障,共建共治共享是關鍵,制度與技術的深度融合是路徑

湖南日報: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走中國特色的社會治理之路。那麼中國特色的社會治理之路有什麼顯著特徵?

廖永安: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基礎工程,社會治理的成效決定了政府治理、國家治理的成效。

說社會治理中國道路的獨特優勢,首先要強調,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是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根本保障。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健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把黨的領導落實到社會治理的各方面各環節,是我國社會治理最鮮明的制度特色。歷史和實踐表明,像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大國治理必須有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否則就會陷入四分五裂、各自為政、一事無成。只有加強黨的領導,才能把握社會治理的正確政治方向,優化社會治理資源的科學配置,提高社會治理的最終成效。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就是要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充分發揮黨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通過頂層設計和全盤謀劃,把各方面積極因素都充分調動起來,增強社會治理的最大合力,凝聚社會治理的最大公約數,推進社會治理各項事業的高效發展。具體到社會矛盾化解中,無論是20世紀60年代初的“楓橋經驗”,還是21世紀的“新楓橋經驗”,其之所以能夠有效運行,正是得益於黨中央主導的政治優勢和各級黨委的積極推動,尤其是堅持以基層黨組織為核心、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組織網絡和群眾路線,才能實現“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的源頭治理。因此,加強黨的領導是推進我國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根本保障。

其次,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是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關鍵所在。中國社會治理不同於西方國家所提倡的“守夜人”式的、最小政府的單向度社會治理,中國社會治理強調國家與社會良性互動,注重法治、德治、自治的有機結合,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的統籌協調。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社會治理過程中逐漸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治理格局,體現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三者之間的有機統一。面對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單純依靠國家或社會都不能有效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需求,為此,必須把各級黨委、政府、司法機關、社會多元力量整合起來,加強黨委領導,發揮政府主導作用,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面參與,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實現社會治理的全民共建共治共享,“全民”意味著國家、社會、公民共享治理權力的主體性,“共建”意味著國家、社會、公民共同參與社會治理過程中的相互作用,“共享”意味著社會治理成果由社會共同體獲得和享有,最終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因此,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是提高中國社會活力、維護社會穩定的關鍵鑰匙。

最後,堅持制度與技術的深度融合是提高社會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路徑。《決定》提出的各項社會治理制度無疑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但值得注意的是,《決定》在指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體系時,特別增加了“科技支撐”的新表述。這是新時代提高社會治理水平的時代要求。今日中國的社會環境尤其是互聯網虛擬社會環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前所未有的變化,移動支付、人臉識別、人工智能、雲計算、雲儲存、大數據等現代科學新技術已經廣泛應用在農業、製造業、金融業、教育、醫療、司法等各個行業和領域,引領了社會治理技術的根本變革。然而,現代新科技在為社會治理帶來新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新挑戰,尤其是對網絡安全形成了巨大威脅,加劇了社會風險預期的不確定性和不可控性,加大了維護社會穩定的巨大難度。因此,在萬物互聯的時代,我們在享受新技術所帶來益處的同時,既不能採取“鴕鳥政策”忽視科技帶來的潛在威脅,也不可因噎廢食與新技術自我隔絕。只有以新的科學技術為支撐,以互聯網為基礎搭建全方位、立體化、開放化、模塊化、一體化的社會治理技術平臺,提高社會風險的防控能力和社會治理的智能化水平,才能適應新的社會環境的複雜性,最大程度地發揮社會治理制度的效能。

5.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歸根到底是要回答“為了誰”和“依靠誰”的問題

湖南日報:民生永遠是最大的政治,四中全會《決定》提出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制度。請問“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制度是什麼樣的制度?為什麼這麼提?

廖永安: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著眼於健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提出六個方面的要求,其中第一個就是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制度。我認為,歸根到底,這還是在回答“為了誰”和“依靠誰”的問題。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制度,是鞏固黨領導地位的基礎和前提。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就是要推動全黨恪守黨的性質宗旨、理想信念、奮鬥目標,使我們黨永葆先進性純潔性,永遠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激勵我們共產黨人不斷前進。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制度,是黨永葆年輕的重要法寶。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只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鬥,才能讓中國共產黨永遠年輕”。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就是進一步保持黨的先進性,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就是進一步保持黨的純潔性,持續推動全面從嚴治黨,淨化黨內政治生態;就是進一步保持黨的戰鬥性,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制度,是黨繼往開來、傳承發展的重要途徑。一個偉大的民族必需銘記歷史。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制度,可以引領廣大黨員深入學習黨的歷史,提高黨性修養,進一步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唯有深刻銘記歷史,黨才能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完成新的任務、攻克新的挑戰、取得新的成績。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制度,是化解新時期社會矛盾的根本動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制度,可以把“初心”和“使命”融入到發展的全過程,貫穿到工作的各個環節,覆蓋到社會的各個方面,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注入不竭動力,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價值立場和力量源泉,可以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6.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獲得巨大成功,“給人們指出了一條擺脫全球資本統治的破壞性進程的出路”

湖南日報: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的事情也將深刻地影響世界。四中全會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將具有什麼樣的國際意義?

廖永安:習總書記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順應世界發展潮流,契合各國人民共同期盼。因為中國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國。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對世界和平穩定作出越來越重要的獨特貢獻。中國在深刻地改變自己的同時,也將深刻地影響世界,這是人類文明未來發展進程中不可改變的歷史大勢。歷史已經證明並將繼續證明,中國的成功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成功,同時也是世界社會主義事業的成功,更是人類社會進步事業的成功。我們可以從三個層面來理解:

理論意義,就是促進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全球化意識。當前,西方國家陷入了貧困化、社會不公激化社會矛盾、黨派政治極化加速社會分裂以及西方制度吸引力弱化等制度性困境。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超越了國別、黨派和制度的異同,匯聚起各國都認同的最大公約數,蘊含著人類都接受的共同價值,對世界各國、各地區、各民族、各文明共生共存具有普遍借鑑意義。此外中國道路打破了“歷史終結論”,中國道路也打破了 “西方中心論”。中國通過集中力量辦大事、集中力量辦成事,為發展中國家現代化提供新的體制參照。以此證明了現代化不等於西方化,更不等於美國化。

範式意義,就是為世界提供了中國化的發展樣本。當前,一批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正在群體性崛起,西方資本主義陷入制度性困境,社會主義國家穩中有進,世界社會主義思潮流派和力量結構出現新變化,是百年未有之現象。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新興大國和傳統大國之間,圍繞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展開了激烈較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世界上開闢了一條成功道路,為解決人類問題不斷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東方文化的歷史底蘊和馬克思主義的基因特質,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作為一種實現現代化的發展模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有其特殊性,也有其一般性,它在回答和解決中國問題的探索中,為其他經濟文化相對落後國家如何實現現代化、如何發展,積累了經驗,提供了選擇。

實踐意義,就是推動世界社會主義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我國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同人類文明進步的時代潮流和當今世界大變局緊密聯繫在一起。中國特色並不是中國特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實踐中顯示出的個性和特色,通過經驗總結和理論昇華成為可複製、可分享的共同經驗而得到普遍認可;通過總結吸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創新經驗,特別是中國共產黨的治國理政和管黨治黨經驗,可為國外社會主義及左翼力量提供有益參考借鑑。

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給人們指出了一條擺脫全球資本統治的破壞性進程的出路”,開闢了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新前景,必將推動世界社會主義進入新階段。當此風雲際會之時,我們要堅定製度自信,不斷開闢中國之治新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