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苔》讓父母在感動之餘,還懂得了如何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這首清人袁枚寫的詩,相信很多人從小讀過。意思是每個人都有自身和環境的局恨性,有的人是小小的苔花,生長的地方陰暗潮溼;有的人是豔冠群芳的牡丹花,生長的地方陽光明媚。相比牡丹,苔花雖然不起眼,但它有自己的花期,有屬於自己的燦爛時光。

2018年的大年初一,在綜藝節目《經典詠流傳》中,《苔》被一群孩子用樸質的天籟之聲唱了出來,唱哭了評委,也感動了億萬國人的心,那是曾在烏蒙山支教的梁俊老師,和山裡的孩子們合唱的《苔》。

只是,結合育兒和人生來聽,比起歌詞本身,我更喜歡老師和孩子們那種樸實、真摯,有韌性的歌唱方式——支教老師和孩子們沒有紮實的唱功和技巧,為什麼這種原汁原味的表達更能打動人心?

我一邊聽歌,一邊思考:育兒的啟示其實蘊含在萬事萬物中,向大自然、向草木學習,常常會有意外的收穫。所以,我想:如果孩子是苔花,那就做好“苔花”,不要逼迫他急功近利,不要強硬地去讓孩子學豔冠群花的牡丹那樣去開花,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只是,在現在這個快節奏的時候,有部分父母偏離了初心,不知不覺違背了規律,還管孩子是不是苔花,都要讓孩子變成牡丹,他們都誤會了這首歌的本意。要知道,違背規律“揠苗助長”,只會坑害孩子更重要的是,通過這首詩,梁老師教會了孩子們要正確認識到自我的價值,也帶給父母們在教育孩子的一些啟發。

一首《苔》讓父母在感動之餘,還懂得了如何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一、《苔》這首歌簡單,卻有一種昂仰向上的力量。但也絕對不是讓父母對孩子“揠苗助長”。

宋代呂本中《紫微雜說》:

揠苗助長,苦心極力,卒無所得也。

意思是說,不按孩子的個性成長,是對孩子的一種摧殘。

違背規律去“揠苗助長”,會坑害孩子。有多少孩子變成牡丹,卻痛苦一生!

曾經看過一篇名叫《牛蛙之殤》的文章,文中的媽媽為了讓孩子進上海四大民辦小學,把他送入諸多培訓機構,超前學習,每天到每月還進行KPI考核。導致孩子得了抽動症,非常自卑。這位媽媽深感後怕,決心要改變教育方式。

一首《苔》讓父母在感動之餘,還懂得了如何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看到這篇文章,我的心揪得很緊。現如今的超前教育思想,逼得父母毀了孩子而不自知。小小年紀,整天學習,父母們也習慣了做什麼學什麼都“嘎嘣脆”,根本無暇思考孩子被丟失了快樂的童年生活,也很少靜下心來考慮孩子是不是能夠承受得了。

無獨有偶,在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裡有一個故事《茉莉的最後一天》,故事中的孩子更悲催。

片中主要講述了16歲的女孩茉莉跳樓自殺的故事。事情是這樣的——茉莉媽媽是海歸碩士,為女兒放棄了繼續深造成為大學教授的機會。於是,不甘心的媽媽把期盼全部給了小茉莉。她認為,只要茉莉能成才,她的付出就值得。在媽媽的嚴格教育下,茉莉不僅懂事,還成績優異,令人羨慕,卻突然在某天晚上跳樓自殺。女兒死亡,茉莉媽媽震驚和悲痛之餘,才發現茉莉早已患上了抑鬱症!

這種教育方式對孩子身心成長來說,傷害很大,是悲劇!在如今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孩子們的壓力太大,他們不僅要面臨入學的壓力,還要揹負父母沉重的期待,當負擔不起時,他們只好輕生,一了百了。

父母總是想要孩子成龍成鳳變牡丹,哪怕孩子是苔花,他們拚了小命,也要把孩子培育成一朵風光無限好的牡丹,受萬眾欣羨!終有一天,孩子受不了這種重壓,抑鬱了,他們選擇離開這個世界,離開父母,此時父母才痛定思痛,幡然醒悟,但悔之晚矣。

一首《苔》讓父母在感動之餘,還懂得了如何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二、梁俊老師教會山裡的孩子們唱這首詩,包含哲理,讓孩子們明白做人的道理,不論處在何種環境,都可以綻放出屬於自己的光輝。

兒時看安徒生的童話故事,記得有一則故事,講的一粒豌豆,由於沒有同伴強,不能飛入高樓大廈落戶生長,最後落到了某家生病女孩家門前的石頭縫裡,雖然如此,它也開出美麗的粉色花朵。因為這朵小花,小女孩喜歡每天來看著它,內心感覺十分開心。豌豆也感到很欣慰和驕傲,因為它讓小女孩看到了美,感受到了快樂。

梁老師才會山裡的孩子們唱這首詩,包含了一定的哲理,其實是想讓孩子們明白做人的道理,不論處在何種環境,都可以綻放出屬於自己的光輝。就像一粒豌豆,哪怕落在石縫中,也可以開出屬於自己的粉色花;像一朵苔花,一直努力向上生長,到自己的花期,一樣也會開出小小花朵。雖然它們都不及牡丹豔麗,但都有屬於自己的生命價值。

這也就是說,豌豆有豌豆的好,牡丹有牡丹的美,苔花有苔花的妙,它們都同樣高貴,同樣完美。

美國哈佛大學曾提出過一個“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類的智能分為語言、數理邏輯、空間、運動、音樂、人際、自我認知、自然探索等多方面,且處於不同年齡階段,各有所長。

說到底,萬物都有其規律,對植物的生長、開花和結果,與對孩子的教育是一樣的,我們都不能違背其規律,要發現孩子的長處,鼓勵孩子按自己的個性去成長,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

一首《苔》讓父母在感動之餘,還懂得了如何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三、父母要如何幫助孩子成為好的自已?

既然不論苔花,還是牡丹,總會開花,也會綻放出屬於自己的美麗和光輝。那麼,父母要如何幫助孩子,才能讓他成為更加的自己呢?

第一,父母要幫助孩子找到興趣所在。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興趣,父母平時要細心觀察孩子。比如孩子在閱讀歷史書時,非常投入,異常專注,並且勁頭十足,那麼,歷史就是孩子的興趣所在;比如有的孩子只要看到與自然科學相關的內容,就完全沉浸其中,那麼,自然科學就是孩子的愛好;還有些孩子看到舞蹈節目,就會跟著手舞足蹈……

因此,每個孩子都是一顆種子,都有自己的樂趣所在。只有父母先看到孩子是一顆什麼樣的種子,找準發展方向,再結合學習,因材施教,孩子自然就會努力向上,找到生命自我的生命價值。

一首《苔》讓父母在感動之餘,還懂得了如何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第二,父母不要總是拿“別人家的孩子”來刺激孩子。

在生活中,絕大多數父母都拿“別人家的孩子”來刺激過自己的孩子,希望孩子受到打擊,奮起直追。孰不知,這樣的教導方式,只會產生兩種結果:一種是致使孩子產生自卑心理,總認為自己不如他人,然後去模仿“別人家的孩子”;另一種結果是孩子會反叛,聽不進父母的話。

俗語說:“人比人,氣死人。”要知道,每一個孩子都不一樣。而且,還有遺傳學研究表明,人和人體力、智力存在的差別,其中有52%來自遺傳基因。

試想,如果孩子是苔花,想學牡丹,想靠模仿來實現飛越,就是一個笑話。就像春秋時代“東施笑顰”的故事,還有邯鄲學步的寓言等。

因此,一味學習模仿別人,不僅容易讓孩子丟失掉真實的自我,還會讓孩子成為一個笑柄。正確的做法是父母儘量挖掘孩子的特長,讓孩子按自身條件,順其自然為夢想去努力,每天進步一點點,總有一天,孩子會發出自己的光芒。

一首《苔》讓父母在感動之餘,還懂得了如何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第三,父母要學會等待。

父母要要等待意識,如果過於急躁,容易導致孩子認為自己太差勁,最後什麼都學不好。比如有的孩子考試成績不好,父母除了放鬆心態,還要學習一定的知識,明白孩子為什麼成績總不好的原因。

比如,有研究發現,

從孩子個體發育來看,有些孩子暫時成績差,可能與生理結構也有關。人類的大腦分為左腦(又稱“學術腦”,處理邏輯、數字及分析等理性信息)和右腦(又稱“藝術腦”,負責想象力、閱讀和圖像等感性信息),右腦一般在6歲前高度發育,15歲後基本定型;左腦6歲時初步發育,15歲逐步完善。

這樣一來,父母就明白了,孩子右腦興奮時,就不要去學奧數了!然後,父母跟孩子一起,去發現學習方式,有哪些薄弱環節?給孩子留出一定的追趕和進步的空間。同時,父母也要聽聽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為學習去找方法,而不是嘮叨、吼叫,甚至是打罵。

一首《苔》讓父母在感動之餘,還懂得了如何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總結:

一首《苔》讓我們在感動之餘,還懂得了人的一生,如果能像莊子一樣“曳尾塗中”,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前提是作為苔花,也要有開花的夢想,發出自己的光芒綻放自己的精彩。

同時,它也啟示父母:在培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要違背規律“揠苗助長”,那樣只會坑害了孩子,傷害他的身心健康。

另外,父母要幫助孩子成為好的自已,首先要找到孩子的興趣點,其次是不要總拿別人家的孩子來壓孩子,最後是要學會等待。

一首《苔》讓父母在感動之餘,還懂得了如何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我是@小曉樣兒,育兒問題達人,健康領域創作者,多平臺育兒領域原創作者, 歡迎關注、轉發、留言,訂閱專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