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居發展歷程(萬物互聯篇)

對於家而言,每個人都有著一份特殊的愛護感情。在追求家居的舒適、健康、節能上,人類其實一直在努力。

想了解智能家居進化歷程,那麼我們首先得先了解IOT,即物聯網。

智能家居發展歷程(萬物互聯篇)

那麼,何謂物聯網?

物聯網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時代的重要發展階段。其英文全稱是:“Internet of things(IOT)"。顧名思義,物聯網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所以它也被稱為“Web of Things”。這有兩層意思:其一,物聯網的核心和基礎仍然是互聯網,是在互聯網基礎上的延伸和擴展的網絡;其二,其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了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物聯網通過智能感知、識別技術與普適計算等通信感知技術,廣泛應用於網絡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稱為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後世界信息產業發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聯網是互聯網的應用拓展,與其說物聯網是網絡,不如說物聯網是業務和應用。因此,應用創新是物聯網發展的核心,以用戶體驗為核心的創新2.0是物聯網發展的靈魂。

智能家居發展歷程(萬物互聯篇)

其實,物聯網的模型最早可以追溯到1982年。早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系內有一臺自動可樂販賣機,以較為便宜的價格出售著瓶裝可樂。似乎是由於程序員們必須依靠這種飲料才能正常工作,這臺可樂販賣機非常的流行,實際上,他們經常會苦惱不已:當爬上了三樓,卻發現一瓶可樂也沒有了;或者更糟糕的情況是,剛裝進機器的可樂還散著熱氣,完全不是期望中的清涼冰爽。

終於,在1982年,三個程序員聚在一起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們在可樂機裡安裝了微動開關,並且將微動開關連接到計算機系裡一臺Finger服務器上,並在這臺服務器上運行了服務器程序用來接收微動開關的狀態更新,最後,服務器上還實現了一個Finger查詢接口為用戶提供查詢功能。這樣,人們在自己的PC機上,就可以通過查詢這個Finger接口來遠程查看到可樂販賣機中現有可樂的情況:數量以及冷熱(通過被裝進售賣機多長時間來估算)。也正是因為這臺可樂售賣機的特殊性,它最終被命名為“Only"(唯一)。

智能家居發展歷程(萬物互聯篇)

圖為Only可樂機的工作原理

1999年,在美國召開的移動計算和網絡國際會議提出了“傳感網是下一個世紀人類面臨的又一個發展機遇”。會議上提出物聯網這個概念;是1999年MIT Auto-ID中心的Ashton教授在研究RFID時最早提出來的。提出了結合物品編碼、RFID和互聯網技術的解決方案。當時基於互聯網、RFID技術、EPC標準,在計算機互聯網的基礎上,利用射頻識別技術、無線數據通信技術等,構造了一個實現全球物品信息實時共享的實物互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簡稱物聯網)。這也是在2003年掀起第一輪華夏物聯網熱潮的基礎。

2003年,美國《技術評論》提出傳感網絡技術將是未來改變人們生活的十大技術之首。

2004年日本總務省提出u-Japan構想中,希望在2010年將日本建設成一個"Anytime,Anywhere,Anything,Anyone"都可以上網的環境。同年,韓國政府制定了u-Korea戰略,韓國信通部發布的《數字時代的人本主義:IT839戰略》以具體呼應u-Korea。

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舉行的信息社會世界峰會(WSIS)上,國際電信聯盟(ITU)發佈《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引用了“物聯網”的概念。物聯網的定義和範圍已經發生了變化,覆蓋範圍有了較大的拓展,也不再只是指基於RFID技術的物聯網。

智能家居發展歷程(萬物互聯篇)

2008年後,為了促進科技發展,尋找經濟新的增長點,各國政府開始重視下一代的技術規劃,將目光放在了物聯網上。在中國,同年11月在北京大學舉行的第二屆中國移動政務研討會“知識社會與創新2.0”也提出移動技術、物聯網技術的發展代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形成,並帶動了經濟社會形態、創新形態的變革,推動了面向知識社會的以用戶體驗為核心的下一代創新(創新2.0)形態的形成,創新與發展更加關注用戶、注重以人為本。而創新2.0形態的形成又進一步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健康發展。

2009年1月28日,奧巴馬就任美國總統後,與美國工商業領袖舉行了一次“圓桌會議",作為僅有的兩名代表之一,IBM首席執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地球”這一概念,建議新政府投資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礎設施。當年,美國將新能源和物聯網列為振興經濟的兩大重點。

2009年2月24日,2009IBM論壇上,IBM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錢大群公佈了名為“智慧的地球”的最新策略。此概念一經提出,即得到美國各界的高度關注,甚至有分析認為IBM公司的這一構想極有可能上升至美國的國家戰略,並在世界範圍內引起轟動。IBM認為,IT產業下一階段的任務是把新一代T技術充分運用在各行各業之中,具體地說,就是把感應器嵌入和裝備到電網、鐵路、橋樑、隧道、公路、建築、供水系統、大壩、油氣管道等各種物體中,並且被普遍連接,形成物聯網。在策略發佈會上,IBM還提出,如果在基礎建設的執行中,植入“智慧”的理念,不僅僅能夠在短期內有力的刺激經濟、促進就業,而且能夠在短時間內為中國打造一個成熟的智慧基礎設施平臺。IBM希望“智慧的地球”策略能掀起“互聯網”浪潮之後的又一次科技產業革命。IBM前首席執行官郭士納曾提出一個重要的觀點,認為計算模式每隔15年發生一次變革。這一判斷像摩爾定律一樣準確,人們把它稱為“十五年週期定律”。1965年前後發生的變革以大型機為標誌,1980年前後以個人計算機的普及為標誌,而1995年前後則發生了互聯網革命。每一次這樣的技術變革都引起企業間、產業間甚至國家間競爭格局的重大動盪和變化。而互聯網革命一定程度上是由美國“信息高速公路”戰略所催熟。20世紀90年代,美國克林頓政府計劃用20年時間,耗資2000億-4000億美元,建設美國國家信息基礎結構,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智能家居發展歷程(萬物互聯篇)

同年6月歐盟委員會提出了針對物聯網行動方案,方案明確表示在技術層面將給予大量資金支持,在政府管理層面將提出與現有法規相適應的網絡監管方案。

到2009年8月,溫家寶總理在無錫考察傳感網產業發展時明確指示要早一點謀劃未來,早一點攻破核心技術,並且明確要求儘快建立中國的傳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國”中心。

不過自2009年8月溫家寶總理提出”感知中國”以來,物聯網被正式列為國家五大新興戰略性產業之一,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物聯網在中國受到了全社會極大的關注,其受關注程度是在美國、歐盟、以及其他各國不可比擬的。物聯網的概念與其說是一個外來概念,不如說它已經是一個“中國製造”的概念,他的覆蓋範圍與時俱進,已經超越了1999年Ashton教授和2005年ITU報告所指的範圍,物聯網已被貼上“中國式“標籤,發展至今,甚至已成為“中國製造”的代名詞之一。

雖然物聯網的概念最早提出是在1999年,但是直到2014年,才真正迎來物聯網的發展元年。在這期間,得益於這15年的技術的累積,標準的制定,物聯網才終於一步步走向了成熟。

物聯網時代已來,準備好了嗎?

近年來,物聯網產業發展勢頭迅猛。工信部副部長羅文在9月召開的2017世界物聯網無錫峰會上透露,中國的物聯網產業規模已從2009年的1700億元躍升至2016年的超過9300億元,年複合增長率超過25%。有預測稱,到2018年,全球物聯網市場規模將超過千億美元,年均複合增長率將保持在31%以上。

智能家居發展歷程(萬物互聯篇)

物聯網,物物相連,無線技術的迅速發展為物體之間的信息互通提供了技術支撐,在物聯網的普及過程中,無線技術將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其實,“物聯網”遠沒有你想象的那麼複雜,“低複雜度“甚至是物聯網的一大特點。而且它離你並不遙遠,利用LTE移動網絡,“物聯網”已被應用於諸多行業。

據統計,從2011年至2015年,我國終端企業在移動智能終端領域提交了超過8.7萬件專利申請,在全球主要終端企業中佔比接近50%。包括底層架構開發、芯片設計、操作系統開發、生物識別、手機通信協議、光學技術、電源管理技術、光學顯示解決方案、安全管理等終端領域的技術近年來發展逐漸成熟,摩爾定律使芯片及傳感器的成本降低、尺寸縮小、功耗減低,但是運算速度卻飛速提升,再加上低功耗的NB-IoT標準落地完善,智能硬件市場規模無疑將會倍增。

在數十年的發展歷程中,物聯網產業也從最初的四大領域(建築、能源、醫療、安防)擴展到了現在的十大應用領域(即物流,交通,安防,能源,醫療,建築,製造,家居,零售和農業),明晚我們將繼續分享這一話題,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