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狀元王十朋故里行

文:旅遊體驗師陳安生;圖:溫州旅遊體驗師林鴻麟,網名零碎伯伯。

南宋狀元王十朋故里行

樂清淡溪鎮四都的梅溪村,四面環山,山脈蜿蜒環繞,迤儷起伏,森林植被茂密,田疇平整,阡陌相連,村莊綠樹掩影,錯落有致,果蔬飄香。這裡不僅風景秀麗,還是南宋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狀元王十朋的故里。

今年初夏的一個雙休日,懷著對古人敬慕的心情,我跟朋友一起,有幸走近了她。

村頭的王十朋紀念館,由國學大師南懷瑾題寫館名。紀念館大廳系五間重簷式仿古建築,佔地一萬多平方米,大殿輝煌巍峨,飛樑畫棟,色彩豔麗,院中立一“聖旨”碑,正殿掛著寫有“狀元及第”的匾額,殿正中塑著身穿宋朝紅色官服,頭戴黑色官帽的王十朋坐像,他微笑安然,平靜慈祥,十分生動傳神。大廳兩側兩廊陳列著王十朋生平事蹟和他的詩詞及碑刻等。

南宋狀元王十朋故里行

王十朋“小時穎悟強記,七歲入塾,十四歲起先後在鹿巖鄉塾、金溪邑館、樂清縣學讀書。三十三歲時在家鄉創辦梅溪書院,三十四歲入太學。由於南宋政治腐敗,奸臣秦檜專權,科場黑暗,屢試不第。直至四十六歲,秦檜死後,高宗皇帝主持殿試,他以‘攬權’中興為對,被擢為狀元、先授承事郎,特遣紹興府籤判。因力主抗戰,遭主和派排斥離京歸裡。後又以‘懷奸、誤國’等八大罪狀劾主和派代表--當朝宰相史浩,使之罷職。支持張浚北伐。不久,主和派重新得勢,自劾辭官還鄉。後起知、夔、湖、泉四州,清廉勤政,政績卓然。乾道七年(1171)三月陳太子詹事,因病力辭,以龍圖閣學士告老還鄉,七月丙子卒於故里左原,終年六十歲。”

凝視著那兩側兩廊陳列的文字,讓目光穿越歷史的風雲,拂去歲月的塵埃,我彷彿回到了幾百年前的宋朝。眼前展示的是一幕幕跌宕起伏的歷史畫卷和一位關心人民疾苦,為百姓做了許多好事,清正廉明的好官!於是,內心的浮躁和耳邊的喧囂被逐漸過濾,莊嚴和肅穆,崇敬和愛戴之情在心中油然升起。“孝感井”在紀念館前五十米,狀元路旁。孝感井水源充沛,以前可供飲用和灌溉,井壁壘石而成,井口為方形,中置一石樑,方便立腳汲水,井口一分為二,成為八個角,當地人習慣稱為之為“八角井”。傳說王十朋11歲時,其祖父患病想吃鯽魚,時值盛暑,王十朋和其父於井中釣得大鯽魚,鄉人認為是孝心感動了上天,故以“孝感”命名,王十朋對此井情有獨鍾,後來入太學步入仕途仍念念不忘,還特作《井光辨》、《大井記》、《孝感井》等詩文以作紀念。

南宋狀元王十朋故里行

“洗硯池”是王十朋年少在家耕讀時洗毛筆的池塘。位於孝感井前20米。望著那方方的池塘,黑黑的池水,此時,我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個生活在民族矛盾非常尖銳、國難危機極為深重歷史時期的少年正在書寫著《自劾札子》:“自從總角,身在草茆,聞醜虜亂華,中原陷沒,未嘗不痛心疾首,與虜有不共戴天之仇。”,那強烈的愛國思想和忠心報國之志躍然紙上。

“狀元樟”是兩棵古老的樟樹。傳說這兩棵樟樹是王十朋在宋高宗紹興二十七年(公元1157年)狀元及第後親自栽植,樹齡800多年,樹高19米,平均冠幅23米,胸徑1.81米,樟樹經歷歲月滄桑已遍體鱗傷,但樹頂枝葉茂盛,綠意盎然,仍煥發著強大生命力。

南宋狀元王十朋故里行

“王公洛書陣”與狀元手植樹隔一條狀元路,在“狀元樟”的樹蔭之下,15塊圓扇面大小的石礎呈八字形,左邊的八塊,上圓下方,右邊的七塊,上方下圓,這一塊塊石墩雖沒有留下狀元當年讀書的痕跡,但望著那有序擺放的石礎,狀元勤奮好學的情形呈現在我們的眼前。

南宋狀元王十朋故里行

王十朋墓位於梅溪鄰近的梅岙牛塘山南麓,依幽而建,分為五壇,壇坎踏步及圍牆均由塊石壘砌,中設碑壇,壇北首左右原有碑亭,現僅存亭基,原《宋龍圖閣學士王公墓誌銘》二方,分立左右,也稱“四賢碑”“文革”時“四賢碑”被毀,1982年據原碑文刻制重立。靠牆兩側各設十一級臺階,上通二壇。中設金水池,池中尚存著幾隻殘缺的石獸。靠牆兩側各設斜坡,依次上通三、四、五壇,壇後為墓穴。1989年,王十朋墓被列為浙江省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南宋狀元王十朋故里行

最後我們參觀了重修過的“梅溪草堂”。“梅溪草堂”原是王十朋讀書、會友的場所,他在任夔州知州時曾參觀杜甫草堂,認為那裡的東屯溪山酷似自己的家鄉左原,便作了一首詩,詩中說:“我待還家築茅屋,作詩招取少陵魂。”乾隆六年他從泉州太守位上退下來,扶著賈夫人靈柩返回故里,在家鄉開闢了梅溪草堂,作《梅溪草堂新闢缺少花木效少陵故事覓之以詩》,移小小園的十八香餘根,種植在草堂四周,為自己退休以後的生活做了安排。

南宋狀元王十朋故里行

參觀完狀元故里的景物,我們坐在“梅溪草堂”的“率飲亭”裡小憩,讀著鐫刻在牆壁上的《至樂齋賦》,感受狀元“遊心於一齋之內,適意於黃卷之中,師顏回,友揚雄,天下之至樂”的情懷,真是“聞其名,誦其言,觀其行,而得其人,無不斂衽心服”!

南宋狀元王十朋故里行

狀元門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