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鍾兆琳:60年培養10多名院士,曾被打斷肋骨

教育家鍾兆琳:60年培養10多名院士,曾被打斷肋骨
教育家鍾兆琳:60年培養10多名院士,曾被打斷肋骨

01

鍾兆琳是誰?

電機在生活中很常見,但在百年的中國,電機是稀罕物件。歐美國家通過第二次工業革命,用電和機器改變世界的時候,清末民初的中國還是靜悄悄的。

鍾兆琳是電機行業的先驅,他花60年培養了一大批人才,其中就包括錢學森。

他為改變中國電機行業落後的現狀,奉獻了一生。

他是中國工科教育的先驅之一,桃李花天下,不僅教出過院士,還教出了將軍和主席。他一輩子都淡泊名利,只在乎是否能站在講臺上。

他的故事並不波瀾壯闊,但卻滋養人心,催人奮進。

教育家鍾兆琳:60年培養10多名院士,曾被打斷肋骨

02

難得的赤子之心

鍾兆琳出生於浙江德清,這是傳統手工業發達的地區,在清末則飽受“洋貨”傾銷之害。特別是洋布對當地土布衝擊,導致了許多手工業主破產了。

辛亥革命後,鍾兆琳受到良好的現代教育。鍾兆琳在班上也是學霸級的人物,日後他考入了南洋大學(日後的上海交大)。

但在大學裡,鍾兆琳並不是一個老實孩子。當時的教務長讓一些“差生”,通過走關係進來,引起校長和學生的不滿,還讓說真話的校長辭職了。

年少的鐘兆琳非常看不慣這種做法,帶頭反對這個教務長。這個事情鬧得滿城風雨,鍾兆琳還被休學了一年,差點就被開除了。幸好有新校長陳杜衡力保,才得以完成學業。

年少的鐘兆琳就有一生傲骨,這身傲骨既讓他獲得尊敬,但日後也為他惹了很多麻煩。

教育家鍾兆琳:60年培養10多名院士,曾被打斷肋骨

畢業後的鐘兆琳曾在上海做了一年的數學老師,後來由老師推薦,得到了去美國康奈爾大學深造的機會。

在康奈爾大學,鍾兆琳拜入了卡拉比托夫門下。在美國,鍾兆琳得以接觸到世界最先進的電機技術。

當時國內工廠的電機,全都是進口的,所以導致了國內企業在和外企競爭時,價格和技術都不佔優勢。最典型的電風扇,美國奇異廠(通用電氣前身)生產的電風扇,幾乎佔據了國內所有的市場。

電機技術對於中國來說,非常迫切。

教育家鍾兆琳:60年培養10多名院士,曾被打斷肋骨

有趣的是,鍾兆琳不僅學習成績很好,而且很有教書的天賦。他的同學成績不合格,鍾兆琳會主動去輔導他,通過他的輔導,同學的成績提高了一大截。

導師卡拉比托夫曾對他說:

你是一位天生的教師。

畢業的鐘兆琳曾到西屋電氣,擔任過一段時間的工程師,但交大校長邀請他回國時,他毫不猶豫丟掉了美國一切,毅然回國。

教育家鍾兆琳:60年培養10多名院士,曾被打斷肋骨

03

回國的教書,好實踐、惡空談

剛回國的十年,正是民國經濟黃金髮展的十年,各個行業的人才缺口都很大。海外留學歸來的鐘兆琳,上課風格深受學生喜愛。

鍾兆琳講課不會照本宣科,他在講《交流電機》課程時,許多學生根本沒見過電機,甚至來學校之前,許多窮學生連電燈都沒見過。

鍾兆琳在美國工廠待過,有豐富的製造經驗。他講課的時候,不僅有耐心,而且深入淺出,愛做比喻,學生能很快理解電流的概念。

平日裡鍾兆琳把自己和學生平等看待,在課堂上用“Mr.”(先生)來稱呼這些半大孩子,這種平等清新的風貌讓人耳目一新。

教育家鍾兆琳:60年培養10多名院士,曾被打斷肋骨

在這期間,鍾兆琳帶著學生,幫助當時的華生廠,製造了中國第一臺交流電機和發動機。

後來華生廠生產的電風扇,把美國奇異廠擠壓出了國內市場,自主研發的電機,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這也給了當時民族企業很大的信心。

鍾兆琳經常把學生帶到工廠裡實習,他提倡“好實踐、惡空談”觀念,讓學生鍛鍊動手能力,他帶出來的學生,在各行業都建樹非凡。

這批學生中,就有後來天下聞名的錢學森。

教育家鍾兆琳:60年培養10多名院士,曾被打斷肋骨

錢學森

04

民族氣節,堅持原則

抗日戰爭爆發,交大正常的教學活動受到了干擾。鍾兆琳作為一個教書匠,在亂世中總覺得自己是無力的。

但他同樣是有骨氣的文人,在“汪偽政權”進駐上海,接管交大的時,鍾兆琳憤而辭去教授職位,在這期間,他受到了敵人的威脅利誘,但堅決不替敵人做事。

為謀生計,很長時間,這位大學教授只能去做家庭教師餬口,艱難由此可知。後來被工廠聘為技術顧問,生活才稍稍好轉了一些。

教育家鍾兆琳:60年培養10多名院士,曾被打斷肋骨

抗戰勝利之後,鍾兆琳重新走上了講臺,民族的勝利,讓他高興得寫下杜甫的詩句: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當時有人把留在上海的學生稱為“偽學生”,刻意製造矛盾,鍾兆琳站出來為學生說話,保護交大的團結。有人要脅迫他去臺灣,但他堅決不去,還也經常批判當局的腐敗,成了國民黨的眼中釘,肉中刺。

鍾兆琳有自己的準則和氣節,做任何事情都正氣凌然,許多時候讓對手都束手無策。

教育家鍾兆琳:60年培養10多名院士,曾被打斷肋骨

05

賣掉房子,建設西北

新中國成立之後,建設大西北被提上了議程。因為交大工科底子很厚,當時計劃將交大大部遷到西安,也就是現在的西安交大。

年過半百的鐘兆琳,決定放棄了留在上海的機會,和學校一起搬遷到了西安。

許多學生和教師,對於去西安有著很大顧慮,鍾兆琳帶頭賣掉了上海的住宅,第一批到了西安,做了很好的表率。

開始建校時,條件是很艱苦的,不僅飲食不習慣,連房子和路都沒有修好。下雨天,鍾兆琳只能拄著柺杖,踏著泥濘到學校上課。

教育家鍾兆琳:60年培養10多名院士,曾被打斷肋骨

為建設學校,他穿梭於西北各種工廠,建立和學校的關係。學校沒有實驗室,鍾兆琳便帶著學生一磚一瓦,搭個房子做臨時實驗室。

在鍾兆琳老驥伏櫪般的努力下,西安交大的教學工作開始走上了正軌。西安交大能成為一流大學,得益於那時打下的底子。

鍾兆琳對艱苦的生活條件並不挑剔,因為他平日的生活就很簡樸。

唯一讓他不能釋懷的,是家庭的分離。當時他夫人已經癱瘓在床,需要人照顧,鍾兆琳只能把她安頓在上海,由小女兒照顧,他對妻子有很大的愧疚。

教育家鍾兆琳:60年培養10多名院士,曾被打斷肋骨

06

不說假話的人

鍾兆琳平時雖然溫文爾雅,但卻不從說假話,這也為他惹來很多麻煩。

在和國企合作過程中,他指出國企效率低、浪費材料的弊端,他反對生搬硬套蘇聯教材,引起很多人不滿,他竭盡所能的保護學生,在風雨飄搖的年代,用僅存翅膀溫暖學生的身心。

有人給他扣帽子,讓他認罪,他不認也不說,就被打斷肋骨,照樣不認照樣不說。

這樣硬氣的教授,讓讓別人也無可奈何。

教育家鍾兆琳:60年培養10多名院士,曾被打斷肋骨

在惡劣環境裡,鍾兆琳依舊堅持給學生上課,對於他來說,講臺是最神聖的地方。

學生要到離學校20多離地工廠學習工作,因為鍾兆琳沒資格教書,他就主動跑到工廠裡面去授課輔導。

有一天下大雪,工廠外沒有人更沒有車,只有白茫茫的一片,學生們以為今天鍾老師不會來了。誰也沒想到這位70多歲的老人,竟然能夠準時到工廠上課。

誰也不知道這個顫顫巍巍的老人,是如何冒著風雪,拄著柺杖走完20里路的。

教育家鍾兆琳:60年培養10多名院士,曾被打斷肋骨

07

寄情西北

科學的春天到來之後,鍾兆琳得以再次走上講臺。

他對西北是很有感情的,他動員一批批學生留下來建設西北。年逾80還帶領著學生跑到甘肅青海等地考察。

晚年他依舊把大部分時間留在了西北,通過各地的考察,為西北水壩的建設,工業區的佈局,交通規劃提供專業建議。許多當年沒有完成的項目,到今天已經一個個實現了。

但他最愛的還是教師這個職業。

教育家鍾兆琳:60年培養10多名院士,曾被打斷肋骨

這位教授的學生,後來成為院士的就有一大批,其中有科協主席錢學森,還有國家主席。

年老的鐘兆琳看起來很像一個普通的農民。身上穿的衣服藏青色的人民裝,一穿就是幾十年。家裡不放多餘的傢俱,一臺黑白電視家陪伴了他多年,是他的最愛。不抽菸不喝酒,平日裡最喜歡和別人下棋,輸了不生氣,贏了就孩子般的高興。

平時在學校內裡面也和教職工一起排隊打飯。他常常教導子女: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以事業為重,當志在四方。”

教育家鍾兆琳:60年培養10多名院士,曾被打斷肋骨

直到逝世那天,鍾兆琳依舊踐行教育報國,科技報國的夙願,他在遺言中寫道:

“我願將我工資積蓄的主要部分貢獻出來,建立教育基金會,獎勵後學,促進我國教育事業,以遂我畢生所願。”

鍾兆琳講了一輩子真話,教了一輩子書,他用高尚的人格,感染了一批批學生。對於他來說,講臺是最神聖的地方,教師是最高貴的職業,用60多年的教育生涯,為祖國的繁榮昌盛盡了最大的努力。

為人師表,他當之無愧

教育家鍾兆琳:60年培養10多名院士,曾被打斷肋骨

————————end————————

爾知語錄,講述科學家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