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之光|她是傑出核物理專家,卻埋沒一生功績,遺書令人唏噓

上世紀50年代,一大批留學海外的中國科學家,衝破層層阻撓,毅然回到百廢待興的新中國。他們帶回了世界領先的科學技術和科研成果,為新中國實現跨越式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今天,我們為大家介紹的科學家名叫王承書,她是為數不多的參與研製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女性科學家,是中國鈾同位素分離事業的理論奠基人。原子彈爆炸就是鈾-235產生原子裂變而來,但因為國防保密需要,王承書的名字被埋沒了。

她這一生放棄了太多,放棄了諾貝爾獎,放棄了專業,放棄了家庭,甚至隱姓埋名30年,成果豐碩卻不能發一篇論文,貢獻巨大卻不能登上一張光榮榜。這一切,只為兌現回國時的莊嚴承諾:為祖國需要,我願意犧牲一切!

科學家之光|她是傑出核物理專家,卻埋沒一生功績,遺書令人唏噓

圖:我國傑出的核物理專家王承書

【一】動盪歲月裡的獨立女性

1912年,王承書出生於上海一個書香門第,父親早年留學日本,母親是揚州名門之後。父親按照詩、書、禮、易的順序給四個女兒取名,王承書是家中的二小姐。

受家庭薰陶,王承書小小年紀便比同齡人更有思想、更有主見。17歲的時候,她已經認識到,要想改變中國積貧積弱、任人宰割的命運,就必須靠先進的科學技術來支撐。於是,保送到燕京大學後,王承書毫不猶豫選擇了物理系。1936年,她以第一名的成績拿到了碩士學位。

在燕京大學,王承書遇到了張文裕,兩人在戰亂中相愛,1939年成婚後一起去了昆明西南聯大。張文裕在聯大教物理,王承書則計劃出國留學。

科學家之光|她是傑出核物理專家,卻埋沒一生功績,遺書令人唏噓

圖:張文裕,我國高能實驗物理開創人之一

年輕的愛人,總以為分別是短暫的。王承書哪裡知道,未來的自己將與丈夫、孩子多次分別,最長的一次竟是30年,甚至連一句問候都不能有。

【二】不能等祖國建設好了再回來

1941年,王承書拿到了美國巴爾博獎學金,來到密歇根大學研究空氣動力學,師從諾貝爾獎得主烏倫貝克教授。博士畢業後,在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工作。

在學期間,她與導師共同提出了“王-烏倫貝克方程式”,一經發表就轟動了世界,被國際物理學界譽為不可多得的人才。

1951年,王承書第一個證實了索南多項式。當人們知道這個重大成果來自一個年輕的中國女性時,所有人都覺得她的前途不可限量。

科學家之光|她是傑出核物理專家,卻埋沒一生功績,遺書令人唏噓

圖:學生時代的王承書

所以,王承書提出要回到中國時,美國的教授們驚呆了。他們無法理解,一個擁有大好前程的空氣動力學家,為什麼要回到貧窮落後的中國,那裡根本沒有科研的條件啊!

有的人甚至直白地勸她:“王,留在美國吧,你一定會拿到諾貝爾獎。

但對於王承書而言,如果不能報效祖國,得了諾貝爾獎又有什麼價值呢?1956年,王承書遞交無數次又被駁回無數次的回國申請,終於得到放行。她突破層層阻撓,踏上祖國的土地時,內心無比激動,她在日記中這樣寫道:

“1956年10月6日是我難忘的一天,雖然那時候還沒意識到這將是我真正有意義生活開始的日子。在離別了十五年的祖國國境上,第一次看到五星紅旗在空中飄蕩,心裡說不出的興奮。我要為國家做貢獻,國家需要什麼,我就做什麼。”

和王承書一起回來的,還有裝得滿滿的300多個包裹,裡面是她精挑細選出來的專業書籍和科研筆記。但後來,這些並沒有用上,

因為祖國的需要,王承書改行了

科學家之光|她是傑出核物理專家,卻埋沒一生功績,遺書令人唏噓

圖:王承書(中)在天安門城樓觀禮

【三】一生三次“我願意”,無悔祖國重託

第一次:年近半百,一切從零開始

物理學的概念很大很廣,有許多分支領域,有些互相之間毫無關聯,根本不搭界,比如空氣動力學和熱核聚變技術。

1958年,我國籌建了熱核聚變研究所。當時,它被認為是最清潔的能源,是“人造太陽”,但這項技術在國內完全是一片空白。時任第二機械工業部副部長的錢三強找到了王承書,委婉地問她願不願意為了國家改行。

科學家之光|她是傑出核物理專家,卻埋沒一生功績,遺書令人唏噓

圖:錢三強

要知道,已經46歲的王承書

,在空氣動力學領域有著很深的造詣,如果改行,意味著放棄自己半生的研究,以半百的年紀,一切從零開始

王承書沒有猶豫,她果斷地回答:“我願意!

接受了祖國的重託,王承書立刻帶領一些同事到蘇聯進修學習。在回來的火車上,她花了7天7夜的時間,翻譯完成了一本介紹美國相關技術的理論書籍,後來又翻譯了著作《熱核聚變導論》。不出2年,王承書成了我國該領域的領軍人物,迅速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

科學家之光|她是傑出核物理專家,卻埋沒一生功績,遺書令人唏噓

圖:合影左起鄧稼先、王承書、楊振寧、張文裕

第二次:研製高能鈾,賦予原子彈生命

1960年前後,我國原子彈研製工作進入技術攻關期,各領域的科學家都鉚足了勁。但是原子彈的核心燃料,高濃度鈾,研究進展卻十分緩慢。關鍵時刻,錢三強又找到了王承書,邀請她來負責高濃度鈾的研製,承擔起這項在當時屬於國家最高機密的工作。

如果王承書接受這項任務,意味著她又要改行,中斷剛剛走上軌道的研究,再一次面對從未接觸過的領域,也面臨著巨大的風險。

她依然毫不猶豫,果斷回答:“我願意!

1961年,49歲的王承書告別了丈夫和孩子,一個人悄悄來到北京原子能研究所鈾同位素分離研究室,第二次從零開始

科學家之光|她是傑出核物理專家,卻埋沒一生功績,遺書令人唏噓

圖:王承書(前排中)和同事們

在文章的開始我們提到過,原子彈爆炸就是鈾-235產生原子裂變而來。但是,鈾礦石中的鈾-235含量非常低,只有0.7%,需要經過幾千臺機器的濃縮提純才能達到可使用的丰度,即90%以上。

當時中蘇關係惡化,蘇聯專家已經全部撤離,能帶走的都帶走了。

雖然留下帶不走的幾千臺機器,但我們不會用,那就是一堆廢銅爛鐵。王承書剛來到研究室時,面臨的就是這樣的局面。她其實也不會用,但心裡憋著一股勁,一定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搞懂核心理論、掌握關鍵技術。

王承書向所裡的同事借來他們跟蘇聯專家抄的筆記,自己從零學起,用手搖計算機和計算尺完成了大量的工作,算出了設備的穩定態。

幾千臺機器分5批啟動,終於運轉起來了,鈾-235的含量上來了,但還是有雜質。王承書這才發現,那沒有啟動的幾百臺機器,是提純用的。又是夜以繼日的大量計算,終於算出了怎麼操作才能分離雜質。

科學家之光|她是傑出核物理專家,卻埋沒一生功績,遺書令人唏噓

圖:早年科研使用的計算機

很多人不理解王承書的理論研究到底有什麼作用。打個比方,如果沒有理論先行,後面的所有試驗便無從談起。

沒有王承書,我們可能還是“瞎子”

1964年1月14日,第一批合格的高濃度鈾出廠了。王承書帶領團隊,提前113天完成任務,憑藉非凡的智慧和毅力,突破了被超級大國壟斷的核技術,使新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造原子彈的國家。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研究所裡一片歡欣鼓舞,其中卻沒有王承書的身影。王承書“消失”了,連丈夫和孩子都不知道她去了哪裡。而這一走,再見竟是30年後。

科學家之光|她是傑出核物理專家,卻埋沒一生功績,遺書令人唏噓

圖:高度濃縮的鈾-235

第三次:隱姓埋名30年,奉獻一生

王承書51歲那年,錢三強第三次向她發出邀請,問她願不願意繼續從事核研究。但這一次,時間會很長,還需要從人們的視線中徹底“消失”

王承書明白,隱姓埋名是國防保密的需要,她再一次堅定地回答:“我願意!”……

1992年,已經80歲高齡的王承書,依然孜孜不倦地工作著,她是天生和時間賽跑的人,一方面爭分奪秒搞科研,做技術儲備;一方面重點培養學生,做人才儲備。

科學家之光|她是傑出核物理專家,卻埋沒一生功績,遺書令人唏噓

圖:堅持在科研前線的王承書(右)

1994年,王承書在病危之際留下了一份簡短的遺囑

一是將自己一生的積蓄,留8000元給大姐補貼生活,交完最後一次黨費,其餘全部捐給希望工程。

二是書籍和筆記留給科研院所。

三是不要任何形式的喪事,遺體捐贈給醫學研究,充分利用可用的部分。

1994年6月18日,奉獻了一生、清貧了一生、默默無聞了一生的王承書,就這樣悄悄地走了。

科學家之光|她是傑出核物理專家,卻埋沒一生功績,遺書令人唏噓

圖:王承書的遺書

【四】結語

由於長時間的保密,王承書很少出現在公眾視野裡,尤其是後來這30年,她留下的資料實在太少了。從不多的信息中,我們看到她的一生似乎沒有大風大浪,但實際上卻是暗流湧動。她的表面無波無瀾,內心卻是洶湧澎拜。為什麼這麼說?我想借以下三組詞語和朋友們分享我的思考。

01 成就與遺憾

王承書在學術領域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她早年的空氣動力學研究成果,得到國際物理學界的高度評價。回國後,又為中國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但是,她終究是一個妻子、一個母親,誰能體會,在漫長的歲月裡,因為保密紀律,她不能和自己的丈夫、孩子見面,通信或者通話,完全錯過了孩子的成長,讓他只能在北京上寄宿學校。

無法補償的母愛,是王承書一生最大的遺憾。她對國家的承諾都能兌現,唯獨對孩子的沒有。三聲“我願意”的誓言鏗鏘有力,但無聲的哽咽,誰能聽見?

科學家之光|她是傑出核物理專家,卻埋沒一生功績,遺書令人唏噓

圖:青年時代的王承書

02 放棄與堅持

對於科研人員而言,沒有人不想出成果,沒有人不想在自己擅長的領域達到一個別人無法逾越的高峰。

但王承書卻毅然放棄獲得諾貝爾獎的土壤,三次放棄專業,果斷改行。又因為保密,她必須忘記以前獲得的所有成就,從國際、國內的物理學術殿堂徹底“消失”,不能發表論文,不能參加會議,連給學生審校也不署名。

這些“放棄”,她是沒有預料到嗎?不是,她非常清楚,她所有的“放棄”,所有的“破釜沉舟”,為的是成就一個大寫加粗的“堅持”,那就是堅持為祖國建設奮鬥終生!

科學家之光|她是傑出核物理專家,卻埋沒一生功績,遺書令人唏噓

圖:王承書的日記

03 奉獻與回報

王承書的日記中有這樣一段話:“在無論任何條件下,堅決完成黨交給我的任何任務,在必要時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我們也許無法知道,王承書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寫了這些話語。但她真真切切地中國科研事業奉獻了全部,兌現了自己以身許國的理想信念和莊嚴承諾。

王承書的一生不計得失、不圖名利、不求回報。但是,她不求,不意味著我們不能給。對於這樣一位默默耕耘、甘於奉獻的偉大科學家,我們永遠記得她,就是對她最好的回報。

科學家之光|她是傑出核物理專家,卻埋沒一生功績,遺書令人唏噓

-END-

[1] 《記核科學家王承書》,諸葛福、黃更生,現代物理知識,1993

[2] 《王承書:一生的三次“我願意”》,睹物思人欄目,央視紀錄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