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領軍人物李樹建帶《張伯行》“回家”

豫劇領軍人物李樹建帶《張伯行》“回家”

李樹建在戲劇節活動現場。

12歲學藝,演了45年戲的李樹建是當今豫劇界的領軍人物、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河南豫劇院院長。拿了無數藝術獎項,他最看重的還是26年前在福州領的人生第一個梅花獎。昨晚他主演的豫劇《張伯行》在福建大劇院上演,演出前他接受本報記者獨家採訪時說:“這次我算是帶著《張伯行》回家,福州人不可忘了張伯行。”

26年前在榕領獎 未能開唱留遺憾

昨天李樹建站在五一廣場南側的福建大劇院門前對記者說:“26年前我好像就是在這兒拿到梅花獎。”

李樹建告訴記者:“與我同屆獲獎的有22朵梅花,豫劇界有兩位,另一位是小香玉。那年我在河南省三門峽市豫劇團,開幕式部分梅花獎演員上臺開唱,我沒輪上。當時我想總有一天要在福州唱大戲,沒想到這一等就是26年。”

作為地級市劇團,演員能獲梅花獎是件大事,李樹建是河南省第一位獲梅花獎的男演員,當時三門峽市常務副市長專程陪李樹建來榕領獎。李樹建住在西湖大酒店,領獎那天特意在酒店理了個發,結果60元的理髮費讓他心疼了好幾天。60元在當時相當於普通人半個月工資。

26年前,第3屆中國戲劇節邀請了歷屆梅花獎獲獎演員來福州看戲,面對上百位戲劇名家,當時才31歲的李樹建化身粉絲,拿著獲獎證書到處請人簽名留念,現在這件簽有幾十位名人的證書已成了無價之寶。

國有劇團與民間劇團 可共同發展

豫劇誕生於河南中原大地,始於明,興於清。新中國成立後,在以“人民藝術家”常香玉為代表的豫劇人努力下,已與京劇、越劇、評劇、黃梅戲合稱中國五大劇種。

作為當今豫劇領軍人物,李樹建這些年將主要精力放在扶持民間職業劇團上。他說:“圈內人常說豫劇界有十萬演員,作為河南省戲劇家協會主席,我現在是帶著十萬豫劇演員在下盤大棋。”

李樹建覺得國有劇團與民間職業劇團要共同發展,可以考慮“一戲三演”。即同臺戲在不同場合演出可採取不同方式,“農村演出放一點,城市演出收一點,國外演出舞一點”。“放”就是要提高誇張想象,適合農村觀眾重熱鬧的審美習慣;“收”就是要學會含蓄內斂,適合城市觀眾重體驗的審美習慣;“舞”就是在面對海外觀眾時儘量多使用肢體語言和程式化的表演。

福州人不可忘了 創辦鰲峰書院的張伯行

李樹建這次參加中國戲劇節的大戲是《張伯行》。他說:“張伯行是河南儀封(今蘭考)人,他當過福建巡撫和浙江巡撫,在福州創建過鰲峰書院。該書院曾是福州歷史文化的標誌和清代福建名人的搖籃,福州人不可忘了他。”

史料記載,張伯行任福建巡撫期間,在鰲峰坊建鰲峰書院,有書舍120間,作為復興、傳播閩學的基地。鰲峰書院設“正誼堂”,取《漢書·董仲舒傳》“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之意,以弘揚程朱理學為宗旨,定期從全省擇優錄取秀才,聘各方名士講學。康熙皇帝曾為鰲峰書院題寫了“三山養秀”匾額,乾隆皇帝寫了“瀾清學海”橫榜。

同治年間,閩浙總督左宗棠率兵入閩,他慕張伯行興學之風,下令設正誼堂書局(後定名正誼書局),正誼書局算得上是鰲峰書院的拓展。

李樹建說:“這次來福州演出,算是我帶著《張伯行》回家。劇中主要情節雖發生在江南,但編導還是加了不少張伯行在福州的故事。例如他興學育才辦書院,例如他在福州留下的那段讓後人傳誦的名言:‘一黍一銖,盡民脂膏。寬一分,民即受一分之賜;要一文,身即受一文之汙。’他在任上始終堅持清正,被譽為‘天下清官第一’。”

豫剧领军人物李树建带《张伯行》“回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