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罵出一星差評,該

近兩年競技類綜藝有了一個新興的火熱類型——

表演類。

10月份《演員請就位》開播,硬是靠著「舌戰群儒」連續霸佔熱搜。

但大家也知道,其實在它之前,早就已經有一檔主打表演競技的節目了。

就是浙江衛視2017年開始製作的——

《我就是演員 巔峰對決》

被罵出一星差評,該


這檔節目開播三季,一季換一個名字
2017年《演員的誕生》,2018年《我就是演員》,今年又變成《我就是演員之巔峰對決》。
宣傳從來都是鉚足了勁兒。
演員陣容:張國立,李冰冰,佟大為,郭濤,梁靜,馬思純,秦昊,李宇春……

被罵出一星差評,該


導演陣容:李少紅,陸川,許鞍華,田羽生。
連打輔助的都是葉錦添這樣的級別。
可謂是賺足了眼球與期待度。
然而開播後的口碑一出:豆瓣5分
創下了三季以來的歷史新低

被罵出一星差評,該


評論區最熱的兩條,都是大寫的不能理解。
這其實是件很讓人納悶兒的事。
演員和導演都是有實力的,每個人拎出來,身後代表作都一大把。
怎麼湊一塊兒反而成了大型翻車現場了呢?
魚叔在(忍著不適)認真看完兩期節目之後,總算是找到了原因。
《巔峰對決》上來就犯了一個根本性的錯誤:
搞不清楚自己想要的呈現方式。
隔壁的《就位》,雖然也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但至少形式是明確定位在電影鏡頭感
一個路子走到底。

被罵出一星差評,該


可《巔峰對決》裡呢?
拿第一場戲《夏洛特煩惱》來說。
挑選的段落是夏洛成了名後想起馬冬梅的好,回到當初的小屋來找她。
兩人見面,原版呈現出來是這樣的——

被罵出一星差評,該


而節目裡,佟大為和梁靜版本的效果是這樣的——


被罵出一星差評,該


你說它像電影吧,畫面沒什麼質感
你說像話劇吧,給鏡頭的時候又用了電影的方式。
兩頭捏吧到一起,最後成果看著像個小品

被罵出一星差評,該


再舉個例子。
改編自《南京南京》的《閣樓》。
本來這場戲的立意就起得很高。
抗日戰爭背景,為了救人裝作漢奸不被理解的丈夫,和被侵略者摔死孩子,對丈夫懷有深深恨意的妻子。
張國立+李冰冰,都是老手,演技上自然是毫無問題。

被罵出一星差評,該


大家給這段表演的評價也確實很高。
但魚叔還是想提出一些瑕疵。
由於形式定位不準確,直接影響了演員表演方式的呈現。
張國立老師考慮舞臺,表演方式更偏話劇式。
給出的情緒更外放,張力足,這樣的表演確實不容易被舞臺吃掉細節
但一旦給近景和特寫,又稍顯誇張。

被罵出一星差評,該


而李冰冰這一邊,則是用了一貫在鏡頭前表演的方法,更為內斂剋制,注重細節。
可節目給出的鏡頭卻又不是電影式的。
攝影師沒法跟在臺上拍攝,很多需要表現細節的鏡頭給不出來。
她的表演一下就被吃掉一大半,看不到了。

被罵出一星差評,該


情緒垮下來,跟張國立那邊形成了斷層。
最後的成品不能說不好,但就讓人感覺,一半身子在電影中,一半身子在舞臺下
說不出的彆扭。

被罵出一星差評,該


這種問題在目前為止所有的片段裡都存在。
你當成話劇來看吧,時不時推大特寫,強調人物情緒。


可你當成電影片段來看吧,從聲音到畫面,處處出戏。
不說別的,就光是臉上這個明晃晃的麥,就讓人無法進入電影氛圍。

被罵出一星差評,該


節目本身設定上的問題還不止這一點。
從排練籌備到上臺表演,演員一共只有36個小時,時間是被卡死的。


這裡麵包括了修改劇本,佈置場景,服裝道具排練等等一大串內容。
倉促在所難免。
別的倉促也就罷了,將就一下,劇本上趕工暴露的問題真是無法迴避。
就比如秦昊和馬思純版的《半生緣》,男女主角二人在樓下遇到。
敘舊還沒說兩句,突然就跳躍到當年誤會背後的真相,大搞回憶,直接上苦情戲。

被罵出一星差評,該


這段戲在原著裡確實是情緒的爆發點,但那個爆發是有鋪墊的。
可這裡前面內容太單薄,讓人感覺是為了解釋而解釋。
情緒已經跑到山頂了,邏輯卻還在山腳下穿鞋,搞得人一口氣卡在脖子中間。

被罵出一星差評,該


這些大問題已經擺在前面,小問題就更多到不計其數了。
就比如莫名其妙的「導師制」
8個選手一人帶一個學徒,美其名曰指導學徒的演技。

被罵出一星差評,該


可是兩期下來,導師被緊迫的任務壓著,自己的事都忙不過來,也沒見哪裡指導學徒的演技了。


學徒除了跑個龍套,只剩下在導師演出結束後,到臺上來連唱帶跳地耍寶,給導師拉票。

被罵出一星差評,該


???
魚叔真是被這亂入的舞蹈尬得一頭問號。
除此之外,還有強行懸念的選拔賽制,無法協調使用的唯一舞臺
舞臺沒得使


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

被罵出一星差評,該


最後就是,形式噱頭搞了一堆,可是哪頭都做得半途而廢。
剛播出兩期,瓜就已經被端上了桌。
李冰冰被爆退出錄製,暗示節目有問題。
說白了,節目壓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被罵出一星差評,該


《巔峰對決》的第二個問題,在於選手
按理說,這次來的8位選手,雖然演技有高有低,但總體都是大家認可的。
有經驗有作品,表現相對成熟。
可問題也恰好出在這裡。
既然實力和地位擺在那兒了,到底是在比什麼呢?
從張國立和李冰冰的採訪來看,其實也對於

「為什麼來這個節目」持有問號。

被罵出一星差評,該

被罵出一星差評,該


張國立出道從藝這麼多年,代表作手裡一抓一大把。
就像他自己說的,確實沒必要跑來一個綜藝裡證明自己會演戲
其他人也基本都是,要麼拿過響噹噹的獎項,要麼實力受觀眾認可。
突然就被放到選手席中互相PK淘汰,還要讓同行點評。
演得好是理所應當,演得差卻很容易被群嘲。

被罵出一星差評,該


他們這些早已成名的演員在節目裡處境確實尷尬。
但既然放下身架來了,站到舞臺上去了,那就是已經接受了遊戲的規則
在「點評+淘汰」的規則下,參賽演員作為作品的一部分,就得做好被評價甚至被批評的準備。
《夏洛特煩惱》(佟大為&梁靜)這場戲,最後的效果並不理想。
姜思達直言,這場戲讓我看得笑不出來。

被罵出一星差評,該


當然,這背後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前面提到的節目設置問題)。
但魚叔也確實看到:喜劇天賦這種東西因人而異
沈騰和馬麗身上千錘百鍊、獨具特色的幽默氣場,是無法被模仿的。
這場戲,對於兩個非喜劇路線的演員來說,確實很難把握

被罵出一星差評,該


面對批評,身為主演的兩人反應如何呢?
「我們這個戲的主題很好,告訴大家要珍惜眼前人。」

被罵出一星差評,該


你跟我說A,我不討論,我要說的是B方面我們很好。
這咋回事?
是被隔壁「最佳辯手」傳染了嗎?(功課溫習:這是第一部討論校園暴力的電影……)


「來這個舞臺上本身就是想演一些沒演過的角色。」

被罵出一星差評,該


這個想法的初衷很值得尊重
但是,既然是沒演過、不擅長的東西,那沒表現好不也是很正常的麼。
咱承認了也真不掉價

被罵出一星差評,該


再比如梁靜的《中國姑娘》。
改編自老電影《沙鷗》,講的是中國女排的故事。
這場戲的改編本身就有問題。
前面鋪墊不足,導致最後的昇華像是強行拔高。

被罵出一星差評,該


但劇本的問題,並不能掩蓋和否認表演上存在的瑕疵。
運動員和教練作為特殊職業,沒有設身處地地接觸和理解很難把握,角色難度非常高
鞏俐為了演好郎平教練這個角色(《中國女排》),也跑到訓練場做了好久的功課。
所以有瑕疵是正常的

被罵出一星差評,該


但在這有些遺憾的作品面前,主演怎麼說呢?
「就像女排精神一樣,對我自己來說,站在這裡就是贏了。」

被罵出一星差評,該


這話有毛病嗎,沒有。
但跟前面一樣,避重就輕
說的全是

演技之外的問題,好像非得維護住自己作為「成熟演員」的面子似的。
說實話,演技這東西,觀眾心裡都有一杆稱
場上的,不管是佟大為、梁靜,還是郭濤、秦昊,或其他人。
我們絕不會因為一場「綜藝節目」裡倉促排練出來的「小品」表現不佳,就真覺得這人演技不行了。
面對不熟悉、不適合的角色,虛心接受就完事了。
真正硬氣有說服力的,永遠是綜藝之外真正意義上的作品。
可卻偏要撐著,在事實面前不低頭,無法接受自己沒有表現好。
給觀眾看在眼裡,說實話,一言難盡。

被罵出一星差評,該


但與此同時。
魚叔又太能理解選手們在舞臺上為自己辯護的本能了。
他們一是確實有實力,二是確實有地位,三是面前坐的也並不是業界頂級大神
被質疑了演技,下意識地想為自己解釋一下,那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

被罵出一星差評,該


但這就又回到了上面的問題。
既然如此,幹嘛要來,來的目的又是什麼呢?
兜兜轉轉一大圈,廢了不少力,沒落什麼好,節目還尬尬的。
這就是:
演員完全不知道自己想幹什麼。

被罵出一星差評,該


最後,問題還出在評委身上。
節目的原意是請一堆大腕兒鎮場子,卻沒想到,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大家都是同行,有些還是前輩。
有哪裡表現失誤了,不盡人意了,真是抹不開面子直指要害
點評淨挑好話說,節目瞬間變身大型誇誇群現場。

被罵出一星差評,該


李冰冰和郭濤合作的《冬之光》,每人都飾演兩個角色,在臺上現場切換。
本身一人飾演兩角就很難,這兩個角色的差異還非常大。
李冰冰第一個角色,潑辣果敢,莽撞無畏。
第二個角色,從容堅強,些許冷傲孤高。
都是好角色。

被罵出一星差評,該

被罵出一星差評,該


但鋪墊不足,時間有限,切換又過於頻繁
觀眾的情緒來不及調動,確實很難入戲。
再加上她的東北話硬凹痕跡也有點明顯,沒有融為一體。
至於郭濤的角色就更平了。
本身戲份就少,特點也不鮮明,甚至還有些缺乏記憶點


所以儘管形式創意十足,但魚叔說實話,效果還是差點意思。

被罵出一星差評,該


然後評委點評怎麼說的呢?
「從事藝術創作的人,總有登攀的願望。讓我們為他們的勇敢鼓掌!」
「當初她拍電影,在高原上暈倒。」
「你們每一個細節刻畫,都是職業演員所達到的最好水平。」

被罵出一星差評,該


最……最好水平?
屏幕前的魚叔已經聽懵了。
行吧,你說是就是吧。

被罵出一星差評,該


再比如改編自《無名之輩》的那場戲:
高位截癱的女主家中闖入頭一次下海的劫匪,在對峙中,女主失禁了。
原版任素汐那場戲,給魚叔的感覺就是,我無法看第二遍。
不敢,不忍,不捨。
女主那種被迫打碎自尊的痛苦,與世隔絕的孤獨,人生看不到亮光的絕望,太過揪心。

被罵出一星差評,該


節目中,李宇春飾演的女主,其實表現挺好,情緒爆發點都出來了。
如果評委能仔細講講戲,分析角色心態,研究表演細節。
那不僅能讓觀眾看到李宇春作為跨界選手實力幾許,也能再次挖掘作品的深度。
可說頭的點不少。

被罵出一星差評,該


結果呢。
「你讓我刮目相看。」
「你就是今天晚上最大的驚喜。」
「這孩子很有靈性。」
就這麼幾句車軲轆話,完全落不到實處。
浮皮蹭癢,花裡胡哨。

被罵出一星差評,該

被罵出一星差評,該


再有馬思純和張國立的《繼父》。
張國立飾演的老年痴呆父親真是沒得挑,但馬思純就稍微有點接不住戲。
情緒的層次、遞進、爆發也都有,就是過渡時有點生硬

被罵出一星差評,該


到了點評,大家一起回憶了圈家中老年痴呆的長輩,哭了一鼻子
就沒了。
說實話,《繼父》的質量和完成度真的是高,魚叔看時也忍不住掉了眼淚。
美玉有瑕,我不相信在場這麼多大佬發現不了。
失去了真實,再大的腕兒也拯救不了節目十指不沾陽春水的空洞與單薄。
每當點評現場有人「不合時宜」地提出哪裡還不完美。
就立刻有其他評委趕緊上來打圓場
演技有瑕疵,就往主題上拉扯。
主題扯不來,就扯挑戰,說勇氣。
「若批評不自由,則讚美無意義」這句話,我想已經不用再強調了。
表演前話放得太大,動輒就殿堂演員,最高水準,頂級演出。


結果演完了,就是沒看到點評時說出表演中哪些地方出彩,哪些地方是精髓。
說到底,根本看不到大家點評在講什麼。
所有這些調味料在鍋裡一通亂燉,最後端出來一道什麼菜呢?
節目設置不合理,劇本打磨時間不夠,角色內在邏輯無法自洽。
角色站不住腳,演員無法演出深度,表現不理想。
表現不理想不全是演員的問題,大家不好意思點評演技,一頓尬誇。
尬誇完了,又不得不給出名次。
演員對名次不滿意,對節目設置有意見。
但節目設置無法更改。
更改不了,又想拉住觀眾好感度,怎麼辦?
大家紛紛打親情牌,立意牌,高度牌。
到了第二場,不光打了「女排精神」這張牌,最後還把浙江女排隊員請上臺。
現場升個國旗,讓觀眾一起起立唱國歌。
這個操作,我真是目瞪口呆。

道德高度與政治正確逼得你不能說不好。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
綜藝節目裡,真能體現演技嗎?
競技舞臺上,要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調動大家的情緒,才能有更大的勝算。
於是大家對於演技的追求,也變成了情緒大起大落。
從劇本選擇,情節設置,到人物關係處理。
通通怎麼催淚怎麼來,怎麼好哭怎麼來。
可是我們知道,真正的演技不只有寒冰烈火,也還有細水長流。
但就這麼一點舞臺,幾分鐘的表演時間。
你怎麼能體現出這種靜水流深的細膩內涵,和演技上厚積薄發的豐富層次呢?
沒有,不在乎,無所謂。
只要眼眶紅了,就是入戲。
只要淚流滿面,就是演技。
我們的演技,什麼時候變得這麼
淺薄,這麼流於表象了?
之前何冰在《圓桌派》上的講話曾廣為流傳。
大致意思是:
現在大多數的人都在表演情緒,審美的最高標準就是男的大聲嚷嚷女的哭哭啼啼。
只要演員夠使勁,眼淚一下來,上音樂+升格,整個氣氛就算是「到了」。

被罵出一星差評,該


這是諷刺,是嘲諷。
是提醒這個行業,提醒所有演員,別把自己整low了。
而偏偏,《巔峰對決》就照著何冰老師的話,排了檔節目出來。
等於是抄了張不及格的卷子。
讓我們滿心期待的,萬分喜愛的好演員,不得不尊重規則,去嚷嚷,去哭鬧。
這怎能讓人不失望。
更令人失望的是。
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演員只能到綜藝節目裡秀演技了?
演繹類綜藝的扎堆,舞臺上明顯套路化的表演方式,到底在預示著什麼?
可真讓人擔心吶。
這是不是演技背後掙扎的寒冬。
助理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