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1500斤炸藥炸開的華州西澗峪“盤龍瀑布”

盤龍瀑布的由來

口述人 華振龍、文字整理 賈平京

渭南市華州區高塘鎮西澗峪全草臺南邊的鷹巖上,有一人工開鑿的寬約5米、高6.5米不規則橢圓形石洞,從南向北的河水穿洞直瀉而下,形成一個落差約16米的瀑布。當地人又因洞口南邊是盤溝,叫它盤溝洞子、盤溝瀑布。也有人因洞子在南河灣區域內,叫它南河灣洞子、南河灣瀑布。

用1500斤炸藥炸開的華州西澗峪“盤龍瀑布”

西澗峪盤龍瀑布 賈平京攝

南河灣形似一龍盤臥,時任村主任段引房先生,常對遊客介紹叫盤龍洞、盤龍瀑布,並在大石頭寫下“盤龍瀑布”字樣,從此又有了第三個稱謂。無論叫什麼,各有解說。作者覺得,第三種叫法有傳統中透露著現代審美的情趣,不妨以此相稱。

那麼究其根源,這個石洞子是怎樣形成的呢?作者採訪了原西峪村黨支部書記兼革委會主任華振龍先生。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全國掀起農業學大寨的熱潮。1971年,華振龍書記組織全村黨員和一攬子幹部赴大寨村參觀學習,對大寨移石造田、興修水渠做法很受啟發。黨支部、革委會結合西峪村實際情況決定,在全村七個隊開展向灘塗、荒山荒坡造田要糧競賽活動。

三隊(全草隊)以南河灣為主戰場,南河灣峪道既寬又平坦,但因河道蜿蜒而過,佔用很大面積。於是,幹部群眾提出了改河道引水沿西線開鑿鷹石巖直流的想法,把轉彎東行的河道利用起來造田,可造高質量水澆地三十多畝。

革委會支持三隊的想法。在沒有任何技術、物資、機械的情況下,他們學習大寨人惡戰虎頭山的精神和毅力,土法上馬,沒有工具、物資,靠借靠求援的辦法,向峪口原秦川廠借來大錘、鉄撬、釺子、釧等,向縣水電局申請提供硝銨、雷管等,拿回物資后土法造炸藥。成立專業班子專門破石洞,骨幹人員有張水娃、屈過兵等。

1972年麥收前開工。鷹石巖足有六米厚,是一塊堅硬的花崗岩體,常常打一個炮眼就需要三五天,一炮僅能炸出糞籠大個坑。他們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艱難而不退縮,堅持天天干不歇勁。

到了冬季,掘進約有四五米深。華振龍先生清晰記得,最後一炮裝了1500斤炸藥,光封炮眼動員三隊一百多勞力參加,足足擔了四五百擔土才封好。炮聲一響,震天動地。就這一炮打通了石洞,宣告工程成功。

從此,河水穿過石洞飛瀉而下,形成了今天的飛龍串珠,雲霧繚繞的壯觀美景。

原文作者:口述人 華振龍、文字整理 賈平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