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賺10億,公牛電器的插座生意大過99%上市公司

已遞交招股說明書的公牛電器,近日遭遇天價賠償訴訟——通領科技訴訟稱公牛集團未經許可使用其兩項專利,索賠10億元,相當於公牛電器一年的淨利潤。


如果換一個角度審視上述信息,中國99%的製造型企業都會大吃一驚:一個做插座、開關的企業,一年竟然能賺十個億!

公牛電器到底做對了什麼?

品牌是想得到,渠道是買得到

公牛電器創辦於1995年,一直以“高品質插座”(轉換器)著稱,價格比市場均價貴50%~60%,且市佔率長期排名第一,可謂既賣得貴又賣得好。

2015-2017年,公牛集團營收分別為44.59億元、53.66億元、72.40億元,歸母淨利潤分別為10億元、14.07億元、12.85億元。

公牛電器能取得今天這樣的成績,業內有兩種解釋。

一種解釋來自營銷界:公牛的成功是“定位的成功”,率先踩中了“安全”這一用戶痛點。

公牛電器通過長年累月的營銷投入,在消費者心中塑造了一個產品形象:公牛安全插座——注意,這並不是“公牛插座很安全”。前者是一個品類,後者是一個廣告。

把賣點包裝成一個品類,公牛電器成功地讓消費者一想到安全就想到公牛插座,或者是“世界上有兩種插座,一種是公牛安全插座,一種是其他插座”。這就無形中抬高了品牌溢價,樹立了堅不可摧的品牌形象。

不過,公牛電器的銷售費用情況並不能凸顯其營銷的成功。2015-2017年,公牛電器銷售費用佔營收比重分別為10.23%、8.25%和9.39%。同時期的正泰電器,銷售費用佔營收比重分別為6.65%、5.02%和5.73%;昊達智能為10.47%、13.91%和13.14%。與友商相比,公牛在營銷上使得力氣只能算“中等”。

友商中有一個銷售費用奇低的異類:動力未來,2015-2017年的銷售費用只有25萬元、45萬元和510萬元,佔營收比重最多不超過2%。這是因為,動力未來是小米生態鏈企業,最大客戶就是小米,其並不需要支出大量銷售費用。

另一種解釋:公牛電器採取了與同行不一樣的分銷渠道設計。

公牛電器與同行都採取了“經銷為主,直銷為輔”的策略。但是,與同行倚重專賣店、KA渠道不同,公牛電器是以五金日雜店、辦公用品店、超市、建材及燈飾店、數碼配件店等小而散的網點為主,線下網點數量可達100萬個,是同行的10倍,甚至1000倍以上。

一年賺10億,公牛電器的插座生意大過99%上市公司

更小、更散的店面,在某些行業意味著溢價能力更低,比如家電、廚衛、珠寶。但是在插線板、開關這個行業,屬於生活必須品類,甚至帶有一些“應急”屬性,最重要的並非店有多大、多豪華,而是讓用戶隨時隨地都能買得到。

龐大的網點規模,全面的網點覆蓋,不僅形成了公牛電器“就近購買”的渠道優勢,對競爭對手而言也製造了強大的渠道壁壘,形成了綿延的護城河。很多時候,當公牛成為用戶最便捷的選擇,那麼公牛自然而然就成為用戶唯一的選擇。

同時,公牛電器大力支持經銷商在終端投放廣告,如店頭招牌,店內店外陳列展示和宣傳物品,使之形象走進千家萬戶。

可以說,公牛電器的核心競爭力,正是其流通渠道的多與廣。而“價高”的優勢,使渠道終端的盈利越發依賴公牛電器的產品,賣得多、賣得貴,盈利就高,有利於形成渠道忠誠度。

2015-2017年,公牛銷售毛利率分別為41.61%、45.17%、37.74%。同時期正泰電器為34.85%、29.91%、29.32%;昊達智能為21.73%、29.95%、30.30%;動力未來為19.76%、16.71%、21.78%。

顯然,公牛電器的毛利率最高,是插線板裡的“貴族”“名流”。終端銷售這樣的“尖貨”,更易形成穩定可觀的收益。

一年賺10億,公牛電器的插座生意大過99%上市公司

一切為了客戶

公牛電器自建品牌,自建渠道,把插座、開關當成快消品進行經營。那麼,和快消品企業一樣,公牛電器有無通過扶持政策捆綁經銷商呢?

這裡就涉及到公牛電器招股說明書中的最大秘密:銷售折扣。

所謂銷售折扣,就是公牛電器根據經銷商的銷售任務完成情況(實際銷售額完成度、銷售預測準確率等)、市場開發情況(網點開發率、店頭招牌等網點資源投放情況)等給予相關折扣,或可稱為返點。

而折扣在會計處理上,一般有兩種處理方式。

其一為計入銷售費用。在這種情況下,毛利率不變,淨利率下降。

其二為直接衝減收入。於是毛利率下降,淨利率上升。

舉一個例子:營收100元,銷售成本50元,折扣20元。如果將折扣計入銷售費用,毛利率為50/100=50%,淨利率為30/100=30%;如果將折扣直接衝抵營收,毛利率為30/80=37.5%,淨利率為30/80=37.5%。

公牛電器選擇的方式正是直接衝減收入。2015-2017年,公牛集團衝減收入4.26億元、6.06億元、8.10億元。這樣的處理方式使其毛利下降了5個點左右,淨利上升了2個點左右。

更重要的是,銷售折扣的存在,讓我們得以窺見公牛集團為維持百萬銷售網點所作出的舉措。從一個側面也回答了,渠道終端對公牛忠誠度的源頭。

事實上,公牛可能是對經銷商支持力度最大的一類企業。

比如,公牛電器的實際控制人之一阮立平的配偶潘曉飛,多年來一直向經銷商提供個人借款,以保證經銷商業務的連續性。僅在2017年,新增的經銷商借款本金即高達9500萬元,用以向公牛集團採購。

而當借款收回,為避免經銷商再次出現資金短缺問題,公牛集團還會給予經銷商一定的商業信用支持,對單一經銷商授予其經摺算月銷量任務的80%的商業信用額度,總額不超過1.5億元。

須知,假設公司實控人的配偶不向經銷商借款,那麼為穩定已存在資金週轉問題的經銷商,公牛集團公司本體只能迎難而上,極有可能導致先貨後款模式的發生,由此增加公牛集團的應收賬款。

無論是先貨後款,還是應收賬款的增加,一旦有開口就很難合上,勢必影響整個經銷商體系,最終演化為公牛對下游話語權下降、市場競爭力下滑的財務信號。這對公牛的品牌形象,以及由此帶來的溢價能力都是不利的。最終的惡果極有可能就是產品被迫降價,公牛從天上回歸地面。

實控人配偶的借款則巧妙地規避了上述問題,公牛集團仍然可以維持強勢的先款後貨模式,且公司的應收賬款不增加,從而不影響財務指標。

不過,借款現象的出現,藉由本次招股說明書的發佈仍然引來外界質疑。比如,這是否牽涉業務真實性的問題,把存貨轉移至經銷商處藏匿?

近年來,在小米的衝擊下,公牛所處行業正處於競爭加劇的環境當中。2015-2017年,公牛集團的存貨分別為3.9億元、4.61億元和9.63億元,出現了大幅上漲。尤其是2017年,公司存貨同比增加109%,而同期的營收僅增加了35%。

同時,在“新國標”的要求下,直接材料成本上升,公牛集團的毛利率已經從2015年的41.61%下降至2018年第一季度的34.98%。

公牛集團似乎正在結束公司歷史上的最高點,來到一個轉折的節點上,利用IPO獲得未來調整、轉型的資金,無疑成為其最明智之選。

高瓴資本旗下高瓴道盈已提前入股公牛集團,總投資金額8億元,獲得2.235%股份,由此計算其估值為358億元。如果按48.86億元的IPO募資總額、6000萬股新股簡單計算,高瓴資本在公牛集團成功IPO的一刻浮盈3億元左右。

屆時仍可以繼續說,公牛的確貴得有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