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請賜予我愛的信念、勇氣、環境和資格

先與諸位聊一聊別的話題。

在度過了國慶檔的超高熱度以後,電影又開始陷入了稍顯冷靜、平淡的境地。每當這個時候,我都會忍不住感慨,深秋對於電影來說真是一個不友好的季節。

在這樣一個平淡如水的時分,李安的新電影靜悄悄地上映了。

電影《喜宴》| 如果可以,請賜予我愛的信念、勇氣、環境和資格

《雙子殺手》海報

《雙子殺手》,李安導演的新作,也是威爾史密斯的新作。除了足夠有名氣的導演和主演組合以外,全程120幀+4K的拍攝水準,也是一個足以掀起浪潮的噱頭。

儘管全世界能夠完美還原這種畫質的屏幕不超過五塊,但即便是水準稍次一點的屏幕,也能夠非常細緻的展現威爾史密斯剛毅帥氣的臉龐了。

李安導演的名氣已然不用多言,他是一個產出穩定的中國導演,在異國他鄉拍戲,性情溫厚,善於講故事的同時,也善於拍攝商業電影。

對於他來說,藝術絕對不是一件完全爆發的事情,而是需要把握好爆發與壓抑之間的平衡感。

這是中國文化薰陶下的結果,中庸之道在這個時代可能顯得有些貶義。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留白的藝術表現手法是中國所獨有的藝術,那些藝術表達上的留有餘地,的的確確讓人有回味無窮之感。不論是文學、繪畫、雕刻,還是我們現在所談論的電影。

放在李安身上,這樣的平衡感,這樣的樂忠於留白的手法,就成了他的電影哲學。

對於李安來說,一部電影不應該全部都由導演和演員出力,觀眾也應該有出力的權力和義務。無數個不同視角下的電影和故事,才能催生出無數個不同的看法。

而看法,正是境界的基調和來源。

帶著這樣的認知,我們就可以比較容易地窺探到李安電影的深度內容。

比如十六年前的那部電影,也是我們今天文章的主人公——《喜宴》。

1993年2月份,《喜宴》首次登場於柏林電影節。這是李安的第二部作品,第一部是1991年上映的《推手》。這部處女座敲開了李安電影世界的大門,是李安電影哲學觀初露端倪的作品。

電影《喜宴》| 如果可以,請賜予我愛的信念、勇氣、環境和資格

《喜宴》國際版海報

而《喜宴》,則是李安影壇的佳作,曾獲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和臺灣金馬獎最佳影片。這時的李安還沒有完全的立足於海外,中國人的身份和中國的文化,使得他把敲門磚刻上了中國的印記。

後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除了《推手》和《喜宴》以外,李安後面還拍了《飲食男女》。這三部電影並稱為李安家庭三部曲,且都集中在李安導演之路的前期。後來的李安,則在對中國文化已然瞭然於胸的情況下,拍攝了《少年派》、《斷背山》、《比利林恩》等。

這些電影的成就都顯得更為知名且誇張,但真正保留住原滋原味的李安的,還屬家庭三部曲為妙。

《喜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至少在情節上,代表性和典型性就已經呼之欲出了。

首先,定居美國的高偉同是一個同性戀者,他和他的戀人、一位叫西蒙(米切爾·利希藤斯坦飾)的美國男子,一起住在紐約的曼哈頓。

電影《喜宴》| 如果可以,請賜予我愛的信念、勇氣、環境和資格

同性戀,在所有“非主流的感情觀”裡幾乎是最正常且普遍的一種。當然,在如今這個開放包容的時代,同性戀在很多國家和地區已經被搬上臺面。我們慢慢的知道,要尊重每一種不同的感情方向和需求。

但在那個時代,1993年的時代,這該是多麼前衛出格的一個話題。

故事繼續。

高偉同在臺灣的父母並不知道自己的兒子是同性戀,他們不斷地催促偉同快點結婚,好承繼高家的香火。恰好高偉同的公寓裡借住著一位來自大陸的非法女移民顧威威,於是西蒙出了個讓偉同和顧威威結婚的主意。這樣一來既安撫了偉同遠在臺灣的父母,又能使顧威威拿到夢寐以求的綠卡,而且還能保持西蒙和偉同之間的同居關係。

電影《喜宴》| 如果可以,請賜予我愛的信念、勇氣、環境和資格

催婚的場景對於中國人民來說應該是非常熟悉了,這是一個非常有中國特色的“儀式”。從傳統觀念來講:“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且夫妻雙人再加上他們的愛情結晶,是中國人畢生所求的天倫之樂。這是傳統的家庭倫理觀念流傳下來的結果。

而這個計劃,則代表了美國境內華人的尷尬處境。很多華人在那得不到公正平等的待遇,且美國綠卡的政策自古以來都是全世界其他國家移民者的難題。眾所周知,前往美國的簽證已經足夠困難,而綠卡則更是難上加難。

兩種文化的“督促”和“逼迫”下,催生出了這樣一個兩全其美、近乎完美的計劃。

然而,這個看上去的萬全之策卻引來了更復雜的事端,偉同的父母聞知喜訊欣然來到了紐約,為兒子操辦喜事。於是各種各樣的情感糾紛、人際衝突便在一個熱鬧忙亂的中國式喜宴背後展開了。

電影《喜宴》| 如果可以,請賜予我愛的信念、勇氣、環境和資格

本以為可以偷偷摸摸地矇混過關,誰知偉同低估了父母輩渴望孩子結婚成家、再添一子的願望。一次突如其來的會面,引發了一系列突如其來的中國式儀式。一個大家雖然會感到驚訝,但仔細想想又能夠猜中半分的劇情。

而恰恰是在我們都以為自己早已熟知的情節和文化裡,李安告訴了我們一點不一樣的東西。

*這是一部揹著喜劇外殼,但卻透露出滿滿無奈和遺憾的電影。*

首先,欺騙成為了整部電影的主旋律。

為了完成一樁紮根於中國傳統家庭觀念的任務。男主偉同決定與他的男性伴侶一起欺騙自己的父母,並且為了完成這次無奈之下的表演,把女主威威成功拉入到戲裡。而威威的初衷,也不過是騙過美國的制度,拿到一張綠卡。

後來,迫於父母的親自拜訪和監督,偉同和賽門之間出現了裂縫,因為他必須無時無刻都和威威待在一起,這也是某種意義上感情的欺騙。

再後來,經歷了婚禮的鬧騰以後,威威在醉酒的情況下意外懷上了偉同的孩子,且為了滿足偉同父母的畢生願望,威威要把孩子生下來。相信在未來的時日裡,他們還需要在孩子面前隱瞞事實。

最後,在偉同父親和賽門的談話裡,我們得知偉同的父親其實聽得懂英文。他清楚的知道偉同和賽門所有的英文對話,他清楚這樁騙局的始末,甚至於,他能夠理解自己孩子的同性戀傾向。

電影《喜宴》| 如果可以,請賜予我愛的信念、勇氣、環境和資格

可以說,偉同的父親恐成最後贏家,他瞞過了所有人,但他卻並沒有中止掉這場立足於欺騙上的鬧劇。原因只是為了滿足他心裡抱上孫子的人生終極理想。

你看,這部電影裡出現或是未出現(威威和偉同的孩子)人,或多或少都參與了這場堪稱鬧劇的騙局。而恰恰是這樣一個騙局,卻得到了一個幾乎闔家歡樂的結局。

*與其說是欺騙了別人,倒不如說,最終還是欺騙了自己。*這才是最大的悲哀。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他們能夠承受住社會的偏見與壓力,向著自己的初心和愛一往無前。但家庭的壓力顯然不是社會可以比擬的,他們能夠在社會面前抗住壓力,卻無法抗住父母一雙滿懷期冀和不解的眼神,家庭的地位是凌駕於任何事情之上的。

哪怕是自己,你的軀體和你的思想,在很多時候也要為家庭讓步。

於是乎,隨意的成家,同一個自己不愛的人得過且過,生子,賺錢養家,平時的日子裡也能和妻子(丈夫)有說有笑,和孩子們嘻戲玩鬧,然後用餐、洗澡、上床睡覺。

待到深夜時,他(她)也會輾轉反側,走到窗前,看著天邊的月亮,點上一根菸,想起當初的那個他(她),和自己曾經魂牽夢縈的臉龐。

日復一日。

生而為人,愛是所有事情的組成部分。然而,在很多時候,我們連這樣最基本的勇氣、信念、環境和資格都沒有。

《喜宴》裡的偉同倒是稍好一點,他有一個明事理且愛他的伴侶,有一個非常樂意配合他的女人,以及一個雖然荒謬但是唯一能夠達到目的的計劃。

只可惜,不正確的人和不正確的事,最後只能以鬧劇收場。

電影《喜宴》| 如果可以,請賜予我愛的信念、勇氣、環境和資格

於是乎,我們可以看到,雪白優雅的婚紗,整潔合身的西服,鮮紅的旗袍;地位崇高的父親,和他複雜的人脈圈;偉同那些瞞在鼓裡,且看熱鬧不嫌事大的親朋好友;以及與熱鬧背道而馳的偉同威威,這對新人組合。

正是這樣一派祥和熱鬧的婚禮,在觀眾眼裡卻顯得無比可笑悲哀。那些低俗噁心的鬧婚遊戲,偉同父親那充斥著阿諛奉承的人脈圈,放肆狂歡、娛樂至死的嘉賓們。

我們深知所有內幕,我們感到可笑,但同時也感到無可奈何。

這時,李安借裡面的嘉賓口,說出了整部電影最為一針見血的話:

這正是中國五千年來性壓抑的結果。

電影《喜宴》| 如果可以,請賜予我愛的信念、勇氣、環境和資格

其實,這不只是中國的問題,也不只是同性戀的問題。它是全世界所有人共同的問題。我們可以把同性戀當作一個敏感且複雜的問題,但它終歸也不過是一個感情方向的問題。

在這個大千世界裡,我們還會遇到很多很多的困難,我們在很多時候,也會像這部電影裡一樣,選擇以自欺欺人的方式去逃避困擾,然後在隨波逐流的生活裡,逐漸麻木忘卻當初那些勇氣和執念。

回憶,成為了我們一面不忍心丟棄,想要保存,卻又沒有勇氣打開的寶箱。人生全部的遺憾,都被存放其中了。

而偉同的父親,他其實早就清楚自己兒子是一名同性戀。甚至於,在某種程度的猜測上,他自己本身也可能是一個同性戀。當然,這個問題並不重要,作為老一輩,他沒有能力去抗衡社會的歧視,也沒有辦法抗衡心中對於孫子的執念。所以,他才會在知情的情況下,仍然陪著演完了整部戲,才會在知情的情況下,依舊要了偉同和威威的孩子。

然後在目的已成的情況下,表達了自己對於偉同戀愛傾向的理解。說到底,父母還是全世界最愛你的兩個人。

電影《喜宴》| 如果可以,請賜予我愛的信念、勇氣、環境和資格

儘管這樣的愛,在某種程度上還是無法衝破傳統家庭觀念的桎梏。

但這些並不重要,重要的還是我在上文中早就提及過的問題,也是《喜宴》想要傳達給我們的觀念:一種愛的信念、勇氣、觀念和資格。

希望諸位能夠勇敢去愛。畢竟如果失去了這樣一個,能夠讓生命可以為之奮鬥拼搏的理由,那生命的意義也就不復存在了。

如果可以,請賜予我愛的信念、勇氣、環境和資格。

如果可以,請讓我真真正正的為自己走過人生一遭。

如果可以,生命裡所有的醜與美、痛苦與幸福,都能通過我自己去體驗。

生而為人,理應如此。

拙筆,貴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