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殘忍、常見,我恨透了這種中國式家庭教育

很多人第一次聽《狗十三》這個名字會覺得有點奇怪。

其實,“狗”指的是一條名叫“愛因斯坦”的狗,“十三”指的是影片的主人公,十三歲的少女李玩。

這種狗和少女的故事並不少見,但社長卻在如何劃分這部電影的類型上犯了難。


首先,它應當是一部青春片——

不同於其他青春片的“失戀”“墮胎”“撕x”,《狗十三》更殘酷也更真實,它通過講述少女李玩通往成人世界的殘酷物語,來表現我們每個人被「馴化」的過程。

李玩因為父母離異,自小和爺爺奶奶住在一起。父親和後媽生了弟弟卻不敢告訴她。為了討好李玩,後媽借父親的名義買了一隻狗帶給李玩。一開始李玩很排斥,後來慢慢和狗產生了感情,熱愛物理的她為這隻狗取名為“愛因斯坦”。

真實、殘忍、常見,我恨透了這種中國式家庭教育

愛因斯坦的出現,陪伴了孤獨的李玩,填補了李玩的情感缺失。但爺爺有一次買菜時,卻不小心把愛因斯坦丟了。

李玩大發雷霆,她跑出去發瘋一樣地尋找愛因斯坦。為了安撫處於“崩潰狀態”的李玩,後媽便提出了一個辦法:買一條相似的狗,假裝是愛因斯坦。

真實、殘忍、常見,我恨透了這種中國式家庭教育

看,這就是大人的處理方式。出了事,他們一不會反思自己去跟孩子道歉,二不會設身處地理解孩子幫她度過這個坎。

他們打心眼裡就瞧不起孩子:小孩子而已嘛,補償她就好了嘛。送她一雙滑冰鞋,她要是不願意,那就再送她另外一隻狗嘛。

如果你不接受,那你就是「不懂事」。

李玩就是這麼一個「不懂事」的孩子。所有人(包括跟她一夥的表姐)都告訴她這就是愛因斯坦,只有她堅決不承認,用自己的方式與父母所謂“善意的謊言”對抗。

她一個人繼續尋找著愛因斯坦,還去酒吧跟朋友借酒消愁。為了找她,常年不出門的奶奶硬是一個人出了家門,結果卻因為迷路回不了家。

父親終於忍無可忍,他認為李玩“不懂事”,因為一隻狗把整個家裡鬧的天翻地覆,於是第一次動手打了李玩。

真實、殘忍、常見,我恨透了這種中國式家庭教育

被打之後的李玩在洗澡的時候大哭了一場,她沖洗著爸爸用暴力打出的傷口,淚水和洗澡水沖走了她叛逆的青春期。

真實、殘忍、常見,我恨透了這種中國式家庭教育

在大人的眼裡,這件事情之後的李玩開始變“好”了。

她接受了新的愛因斯坦,開始變得情緒穩定。甚至父親假裝記錯天文展覽日期,其實是把她帶來見弟弟的時候,她居然也表現的異常平靜。

直到有一天,弟弟來爺爺家裡玩,因為調皮任性被狗咬傷了,一向冷靜的後媽終於大驚失色,堅持要把狗送去狗肉店。任憑李玩如何求情,父親都不為所動。

後來,李玩在某一次物理競賽拿獎後,父親終於告訴她自己把狗送到了流浪狗收容所,但當李玩趕到的時候,狗還是因為絕食而死了……

真實、殘忍、常見,我恨透了這種中國式家庭教育

在一次飯局上,一個叔叔當著大家的面為李玩點了一份狗肉。眾人都生怕李玩會當眾發作,結果沒想到李玩把狗肉塞到了嘴裡,還說了句:謝謝叔叔。

事後爸爸滿意的摸著李玩的頭,欣慰地說孩子終於懂事了。

其實是李玩成功被「馴化」了。她終於適應了這個社會的規則,成長為一個喜怒不形於色的大人。

真實、殘忍、常見,我恨透了這種中國式家庭教育

這部電影的英文名叫做《Einstein and Einstein》——愛因斯坦和愛因斯坦。

李玩先後收養的兩隻愛因斯坦,一隻溫馴聽話,走失了也能有好的歸宿;一隻倔強反抗,最後慘淡而死。

在這個社會中,我們都是愛因斯坦。只有被馴化成懂事的大人,才能被接受和喜歡。

真實、殘忍、常見,我恨透了這種中國式家庭教育

其次,這部片應該還是一個家庭片——


大多數的中國父母對於子女的態度,總是強迫比溝通多,尊重比管制少。他們甚少對子女道歉,習慣了說一不二的權威。

十三歲的李玩情緒無常、敏感易怒。她像所有青春期的少女一樣,表面冷漠叛逆,實則渴望陪伴和理解,迫切的需要長輩的關注和認同。

但在大人的眼裡,你有什麼想法不重要,重要的是「聽話」。

李玩想要去物理小組,父親聽了老師的話,硬生生逼她改成了英語小組;

弟弟想去公園玩,父親就強迫正在準備作業的李玩一起去;

真實、殘忍、常見,我恨透了這種中國式家庭教育

父親答應飯局之後帶李玩去看天文展,在李玩三番兩次提醒他時間時,他卻一直礙於酒場上的情面,最終讓李玩再次錯過了展覽。

甚至父親在因為李玩喝酒打過她之後,卻又讓她在飯局上為自己的領導敬酒

……

一次一次的失望,都讓李玩意識到:其實在大人眼裡,我們小孩子都好像一條寵物狗啊。他們是寵你愛你,但卻把一切的寵愛都加上了「懂事」「聽話」的籌碼。

甚至當子女不可控時,大人會做的事情是什麼?暴力和謊言。

真實、殘忍、常見,我恨透了這種中國式家庭教育

李玩因為狗的丟失大鬧,後媽提議用另一隻狗假裝愛因斯坦,這是謊言;

父親名義上要帶李玩去天文展,其實把她帶來弟弟的生日會,這也是謊言。

他們習慣用一個謊言代替另一個謊言,如果孩子非要揭穿這個謊言,那就是不懂事,而不懂事的後果就是捱打。

打了李玩後,冷靜下來的父親也知道自己過分了,又拉來李玩安慰她。

這種“打一巴掌給一顆糖吃”的情況,你是不是也遇到過?

真實、殘忍、常見,我恨透了這種中國式家庭教育

電影裡每個人都有自己無奈的部分,誰都不是絕對的壞人:為了養家在飯局上陪笑的父親,努力討好繼女和家人的後媽,心疼孫女的爺爺奶奶…

血緣組成家庭,親情產生羈絆,可是這些卻成為大人認為自己可以理所應當掌控孩子的特權。

電影中李玩看到假的愛因斯坦後對父親說:愛因斯坦丟了,我們就把它找回來。我不是非得要一隻狗。

可是大人怎麼就不懂呢。

很多人說,看完這部電影特別恨這個父親,但如果你仔細看父親和爺爺之間的互動,會發現父親又何嘗不是這樣過來的。

李玩和父親,其實就是父親和爺爺關係的複製,是我們每兩代人之間永遠存在的無解的問題。所以最後父親聽著《再回首》會淚流滿面,就算是他,也是從李玩長大的。

真實、殘忍、常見,我恨透了這種中國式家庭教育

在曹保平的鏡頭裡,《狗十三》更像是一部犯罪片。

那些闖進教室被老師隨意拍死的鳥,因為不聽話而慘死的愛因斯坦,家門口師傅嚯嚯磨刀眼都不眨的狗肉店,和天底下無數個天性被扼殺的李玩…全都是社會權威的犧牲品。

影片最後,是嬌縱搗蛋的弟弟被迫學習滑冰的場面。他被強迫喝下根本不愛喝的牛奶,喝著喝著就吐了;他請求教練帶著他滑,被拒絕;摔倒後的他一次次請求教練扶他起來,卻被告知:你自己起。

坐在觀眾區的李玩,眼神複雜。她知道,以後這種事,還多著呢。

真實、殘忍、常見,我恨透了這種中國式家庭教育

“每一次成長都是一個兇殺案。”

不聽話的「孩子」最後都會被殺死,最後剩下聽話的「大人」苟活於世。一代一代,循環往復。

舉目望去,每個人都是在成長中被殺死了一部分的李玩。


V臉社長,一個專注於影視劇500年的男人,喜歡的話就關注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