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對教育的觀點,最好的教育資源正在流失

北大教授對教育的觀點,最好的教育資源正在流失

北大教授渠敬東:

今天的教育雙軌制,成了家庭資源投入的無底洞!我在北大教書,原來也在清華教過十年書,這些年來確實有點體會,我來談談我的感受:我現在覺得教育要不斷地反思它的目的究竟是為了什麼。

我個人認為教育要重回學生的健康。

剛才朱卓君校長講得對,“學生要刻苦,但不要痛苦”,我說的健康,就洛克說的那句“健康的心靈寓於健康的身體”,當然今天這個健康多層的含義。

“現在的教育讓每個人在每個時刻都處於競爭之中”我們今天的教育有很強的競爭色彩,甚至可以說是徹底競爭化了。國家在國與國之間競爭的角度理解教育,學校在校與校之間競爭的角度理解教育,個人的教育更是陷入了一個全面的競爭狀態。

我們的績點制度讓學生在每一個課程、每一個單元、每一個自我管理上都要獲得成功。哪有談戀愛的時間,哪有發呆出神的時間,哪有到哪個地方溜達溜達的時間……

競爭的精神涉及到各個領域,從幼兒園開始上輔導班,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兒童到成年每一個階段、每一段生活裡的時間都被強行地擠壓與規範化。在無所不在的叢林中,每個人必須在每一刻勝出才能勝出。

我個人認為,當每個人在每一刻都勝出的時候,已經差不多註定失敗了。

標準化的制度,大學的排名,各個系的評估指標等等都助長了這個競爭機制。

這就是弗洛伊德講的,龐大的超我結構使得每個人在競爭中最後心靈處於一個全面壓抑的狀態。

競爭意味著什麼?每個人都必須在一個標準系統裡和其他每一個人做出區分。

你願意在這個世界裡活著嗎?反正我不願意。

我們必須跟每個人都不同,每時每刻都要贏。世界大學排名就是這樣的,把北大排到15、26、37,又能怎麼樣呢?

作為北大的教授,我一點都不care這個排名,我就要做我真正關心的工作。

所以,我認為如果只為了“贏”來確定教育目標、任何時候的成績名次都會是你的“癮”,那就像吸大麻一樣,最後的結果就是年輕人過早地夭折。

“教育成了家庭資源無限投放的無底洞”我最後想說的話,可能校長們聽了會不高興。我想說的是,學校減壓減負,快樂童年,都是“異想天開”。

國家教育機構掩耳盜鈴,從社會學研究的角度看,減什麼負了,學校裡面快樂成長,一出校門孩子們就馬上被家長領著進各個輔導班。不進班怎麼辦?孩子將來命運沒法預料,似乎落下一步,就意味著毫無出路。

所以,我覺得今天教育最大的問題是,國民教育裡最好的資源都退出了教育。

當我們學生在中小學校中不斷降低培養目標,我特別心疼,這是國有資產流失啊。

教育任何時候都是立國之本,現在的教育讓位給孩子一出校門就進的各種班,全面讓位給市場化經營的教育企業。

接下來,家長作為孩子的經紀人,把絕大部份的積蓄都投入到針對孩子的教育市場裡,家長們必須得不斷研究各個年齡段、各種教育資源的比對和匹配,儼然成了一輩子的經營項目的CEO了。但這個CEO不以盈利為目標,而是以大筆的花錢為目標。

所以,真正研究教育的人,應該好好地看一看每一個家庭,經濟水平不同的家庭,因為國家資源的退出而為市場付出了多少成本和代價。

教育一方面使得國家不再負責國家的職能和義務,另一方面又在用龐大的資本市場攫取了所有家長重要的經濟資源。這就是今天的教育雙軌制,而且越是這樣,越讓孩子提早進入到一個殘酷的競爭世界裡,孩子從小就越明白,我拿高分是用資源換來的。

“真正的教育要回歸單純樸素的心”我們用這種教育制度,從幼兒園到小學一直到中學,最後交到大學老師的手裡,孩子們還如何保持對知識的純真興趣,如何保持對生活的持久熱愛?孩子們長期經歷的這個過程,使他不覺得知識有多麼神聖,因為我們獲得知識的目的只是為了贏。

說句實話,真正的教育,可能影響一個人一輩子的教育,並不在於你選擇了什麼專業,而是在於你在一個好的學校裡,遇到了一生當中需要效仿的典範和崇敬的榜樣。如果我們大學的老師今天不把精力花在教書育人上,不能全方位地撫育他們成長的話,你就不會成為他所尊重的榜樣。

如果我們成了只會寫論文的動物,不給孩子留出充裕的交流時間,那麼學生們的內心裡究竟還會留下什麼?我真的希望留給孩子們的是那些不太考慮自己,而一心為了孩子,一心為了一個科學目標或者一心為了一種文化傳承的人,從而最終在孩子身上注入一種力量,可以感召他們、影響他們,而不是在二十年後,留給他們的是虛無感、厭惡感、無聊感。今天的孩子很容易讀懂薩特,加繆或卡夫卡,因為他們就生活在這樣一個表面化的世界裡,可他們很難讀懂像莎士比亞、歌德和托爾斯泰這些人的作品了,因為教育及其環境,無法為他們展現一種博大的世界和胸懷。

盧梭說得好,人類正因為從孩子長起,所以人類才有救。我們千萬不要讓孩子過早地進入成人的狀態,用每時每刻的競爭和焦慮不安的心理來扼殺教育,扼殺我們的未來。

所以要留住孩子們單純樸素的心,讓他有能力去喜歡他喜歡的事情、去追尋他所敬仰的人。這才是教育的最終目標。一個人真正的成功,在於他能夠與世界和解,能夠在前輩和後代之間,擴展出連續的生命,而不是每一次的競爭中,“贏”得只剩下了孤家寡人,只剩下疲憊的身體和殘破的心靈。轉

北大教授對教育的觀點,最好的教育資源正在流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